经济学夜话:微观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学家最爱争论吗?
——分中有合

在世人的印象里,经济学家总是一伙最爱争论的人。一有什么经济问题就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萧伯纳嘲讽地说:“如果让所有的经济学家围坐在一起,他们将不会达成任何一个共识。”里根总统曾开玩笑地说:“如果小追击游戏是由经济学家设计的,那么100个问题就会有3000个答案。”

经济学家的确有许多争论,尤其是涉及决策问题时,这与经济学家表述的内容相关。经济学分为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实证表述是抛开价值判断而客观地说明事情是什么,规范表述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事情应该是什么。比如对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实证表述要说明什么是经济增长、哪些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等。规范表述要说应不应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在理论上说,这两种表述是截然分开的,所以对一个经济问题的实证表述应该是客观的、一致的,而对规范表述存在分歧。

但实际上这种区分极不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因为由出身、立场、利益决定的价值观根深蒂固,总要顽固地表现自己,无论是实证表述还是规范表述都难以摆脱。经济学家很难摆脱他们的价值观,无论是实证表述还是规范表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们的价值观来指导。即使是实证表述纯客观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客观的经济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它,而从什么角度来表述,就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这正如你可以按自己的价值观来介绍一个人那样。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每个人对一件客观事实的描述都会不同,每个人选择自己需要的事实,使实证描述与自己的观点一致。例如,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证描述,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就把这场危机描述成国家干预的灾难,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就把这场危机描述成自由放任的恶果。他们所描述的都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无非选择事实不同而已。认为实证表述可以客观公正的想法是天真的。

规范表述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础,当然分歧更大了。特别要注意的是,价值观中还涉及既得利益。每个经济学家都为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说话,这就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不要以为经济学家多么超脱,多么客观,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客观真理放在首位。当然,纯学术的“书呆子”经济学家也是有的。不过客观事物太复杂,他们也不见得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何况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观。

这样推理下去,经济学界不就是一个乱哄哄、整天争论的圈子吗?其实人们只看到了他们的争论而没有看到他们的一致。总体上看,他们的一致还是大于分歧,否则怎么能有经济学,并把它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经济学的基础原理,大家都是一致的,这才有得到广泛使用的教科书。教科书的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写教科书时还是写大家(至少绝大部分人)公认的理论。对各种理论也是一致者多,如对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新发展也基本一致认同。分歧最大的还是宏观经济学,尤其是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以及与政策相关的理论,以及政策本身。如对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平等都是共同的,但对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则分歧甚大。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根据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说明了在20个重要问题,如房租、关税、补贴、收入再分配等的一致与分歧。根据这个研究,在这些问题上经济学家的一致性还是高于分歧的,最高的一致达93%,最少的也达78%。可见经济学家的一致性还是大于分歧的。

在现实中人们更多看到经济学家的分歧而忽略了他们的一致性,所以扩大了他们的争论并不奇怪。不过话说回来,经济学家有分歧、有争论才是这门学科的活力,也是经济学进步的活力。争论比总是死水一潭一致同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