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见到蔡文姬了,还挺漂亮
中平六年(189年)十月,已是初冬时节,寒风萧瑟天地肃杀。
荒野中横尸遍地,到处都是丢弃的盔甲兵器,残破的旗帜随风飘荡,好似游魂野鬼无家可归。
河东郡西南山中一座破败的坞堡中,刘和看着面前半块坚硬的烤饼,叹了口气。
这玩意太难吃了!
不过兵败逃亡途中,能找到这半块饼,委实不容易。
咋摊上这么个乱世!
刘和是个穿越者。
他穿越的前身家世显赫,老爹刘虞是汉灵帝敕封的幽州牧,身兼太尉,位列三公,妥妥一方诸侯。
刘和是刘虞嫡子,且是唯一,根红苗正汉室宗亲,未来继承幽州家业的人。
就这么个十七岁官宦子弟,不好好在雒阳皇宫给天子做侍中,非跟随董卓女婿牛辅的三万大军跑河东郡来讨伐白波军。
白波军是当年黄巾之乱的余党,有十多万人,久经杀场,战斗力很强。
没啥悬念牛辅就被打败了,兵败如山倒,个人顾个人。
在校尉李傕帐下做主簿的刘和没理由不跑,却在逃亡中被飞石击中落马,再醒来就换了人。
几天下来,刘和已融合前身记忆,深知处境凶险保命第一,快点撤回雒阳然后回幽州劝老爹拥兵自守才是上上之策。
要知道没多久关东诸侯会联合讨伐董卓,雒阳、长安一带将成焦土,这种地方还是避之为妙。
刘和在几个亲随护卫下混在一群败兵和流亡百姓中一路南逃,看天色已晚,便躲进路边废弃坞堡歇脚,等天亮再接着跑。
坞堡是豪门富户为了抵御流寇盗匪的劫掠而建立的防御建筑。内有屋舍外有围墙,前后开门,建造有望楼和角楼。一旦贼寇来犯,可关门落锁,登上角楼放箭抵御。
不过这座被河东卫氏废弃的坞堡破败不堪,早已失去抵御外敌的作用。
刘和啃了两口烤饼,被噎个半死,索性扔给随从。
合上双眼刚睡着,却被坞堡院中的吵闹声惊醒,有人大喊有蛾贼,抓到白波贼奸细了!
刘和立刻不困了,带人出屋一瞧,火把映照之下,有士兵从一间屋子中赶出几个人来。
为首的是个五十余岁老者,身着儒袍,面容清癯,傲骨凌然。还有一个老妇,领着两个少女。
这两个少女应该是一对姐妹,大的十五六岁模样,从发式上看尚未及笄,眉目清秀,灵气逼人。
小的不过五六岁,藏在姐姐身后,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刘和。
刘和心想这分明是躲避战火的一家人,怎么看也不能是穷凶极恶的白波贼。
尤其是这位老先生,气度不凡,颇有风骨。这样的人,也绝非普通百姓。
这时刘和忽觉眼前有异样,发现老者身上隐隐有云光笼罩。
眼睛有闪光?刘和忍不住揉下眼睛,这下看清楚了,有紫色和金色云光,还另有青色云气冲天。
云光气色并不浓烈,却堂堂皇皇,正气凛然。
我这眼睛是怎么了?刘和侧头看其他人,除那十五六岁少女也有天青云气笼罩,其他人并无异样。
刘和目光又落向老者,脑中竟然跃出一句话来:“紫绶金印,宰执气运;青云文气,名满京华。”
这老头了不得啊!
刘和惊讶,我这眼睛是开光了?
看来这是穿越福利到账,某家并非平庸之辈!
再看少女,也有“青云文气,名满京华”的提示。
看了又看,刘和确认,这是真的,绝非眼睛得了精神病。
接着他脑海涌入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思维:
“天道气运,减有余补不足,此消彼长,不增不减。”
“改变一人一事之轨迹,可夺一丝气运,积少成多,可夺天地造化。”
“东汉龙气渐趋败落,国祚衰微,群雄涿鹿,万民水火天下倒悬。夺天地气运者可救水火解倒悬……”
刘和惊愕,积气运、夺造化、救水火、解倒悬,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了?
汉末天下大乱,后来三国归晋,不过也并非好事,晋有八王之乱,生灵涂炭民生凋敝,耗尽中原储备,才导致五古月乱华,华夏衣冠几乎灭绝。
刘和心说这是让我夺汉末群雄气运集于一身,拯救天下成就大事业?暴打司马懿,让司马家无路可走?
这有点扯吧,我身为汉室宗亲,州牧二代,回幽州拥兵自守过小日子了此一生不好么。
刘和盯着对面父女目光闪烁半晌没说话,惹得老者不快,微微皱眉,上前一步揖手说道:“老朽陈留蔡邕,见过主簿,邕得朝廷征辟,正携家眷前往雒阳,绝非白波贼寇。”
蔡邕?!
刘和不禁有些动容,这就是名满天下的东汉大名士蔡邕?难怪能青云文气冲霄,还有那样的评语,这可是才情绝世通经博史无所不精的大艺术家。
他若是蔡邕,那身边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女可不就是传名后世的才女蔡文姬了。怪不得她身上也有青云文气笼罩。
刚穿越就邂逅蔡邕蔡文姬父女,真是何其幸也!
想想又觉得奇怪,蔡邕一家怎么跑这儿来了?
按说董卓废立汉帝之后,自认司空,以朝廷名义征辟了很多名士入京为官,蔡邕便是其中一位。
蔡邕之前应该一直在陈留,就算应召入朝,不也该走虎牢关那条路直奔雒阳,这怎么绕道跑河东前线来,未免南辕北辙。
蔡邕看出刘和疑惑,解释道:“老朽带家人返京,没等到虎牢关,却不巧半路遭遇波才的黄巾余孽,被挟裹着过了黄河往河东郡来,碰巧西凉军讨伐白波贼,这才借机脱身辗转来到这里。”
这年月的东汉帝国,天下乱得跟一锅粥似的,豪强并起,各色贼寇换着花样冒头,帝国军队剿都剿不过来,按下这头那头又起,就像打地鼠。蔡邕一家从陈留往雒阳,半路被黄巾余孽劫持也完全说得通。
面对这位史上闻名的大名士,刘和不由得肃然起敬,整整衣冠郑重见礼,“在下刘和,现任军中主簿,见过蔡中郎。”
其他人一看侍中刘和都这样,便纷纷给蔡邕见礼。
蔡邕却摆摆手自嘲笑道:“主簿说笑了,老朽现如今一介布衣草民,何敢以中郎妄称。”
刘和忽然醒悟,“是我口误,先生莫见怪。”
蔡中郎这个称呼,是蔡邕被董卓征辟回雒阳拜为中郎将之后才有,刘和一时口误先喊了出来,经蔡邕提醒才想起来。
蔡邕若返京为官,会迅速地达到他人生的顶峰,不过随着政治风云的震荡又很快滑落,却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