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方言研究丛书》序
河北师范大学桑宇红教授于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在石家庄主持召开了“首届河北方言学术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在河北省境内进行系列方言调查,并出版方言研究丛书的规划。在这之后,桑教授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基地,紧抓规划的落实工作。例如:
2016年7月举办了为期10天的“河北方言调查高级研修班”,邀请相关专家对省内外一批汉语方言调查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2017年5月举行了“《河北方言研究丛书》启动仪式暨河北方言研讨会”,正式落实河北方言系列调查及出版研究丛书的规划;
2017年6月召开了“《河北方言研究丛书》编写研讨会”,讨论并确定河北方言研究丛书的编写大纲,由有关专家对大纲的一些细节问题做了说明;
2018年10月召开了“《河北方言研究丛书》审稿研讨会”,对一批已有丛书初稿进行审读,并请有关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评议。
承桑宇红教授和河北其他师友的照顾和爱护,我有机会陆续参加了以上所说的一些活动,跟同行们一起学习研讨,多有受益。经过几年努力,《河北方言研究丛书》一批书稿相继完成,我又再承关照,得以先一步研读。称谢之余,也倍感欣慰。
河北省境内的汉语方言以冀鲁官话为主,分布于唐山、石家庄等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分布于承德一带的北京官话,分布于东南部一些县市的中原官话,以及分布于张家口、邯郸一带的晋方言。本次河北汉语方言调查的布点以及研究丛书的书稿,也反映了河北方言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语言事实。语言事实是最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本次调查和丛书书稿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例如我仔细拜读过《唐山曹妃甸方言研究》初稿(成稿或许有调整),曹妃甸方言属于一种三声调的冀鲁官话,声调异读的现象很显著,口语里“日”字声调有三读:
平声ʐʅ42~头:太阳
上声ʐʅ213立秋十八~,寸草都结籽儿
去声ʐʅ453~子
“双”字声调有两读:
平声ʂuɑŋ42一~
去声ʂuɑŋ453~胞儿
在音节结构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现象,[mu]音节通常读成自成音节的[m]:
木匠m453-24tɕiŋ0 木头m453-24thu0
母鸡m213-21tɕi13 柏木pai213-21m13
文白异读也很有意思,古见组字白读声母颚化,文读不颚化:
隔白tɕie453~壁儿/隔文kɤ42~离
客白tɕhie213男~/客文kkɤ453~人
口语常用的词汇里,唐山曹妃甸方言也有一些特殊的说法。例如:灌溉系统中东西向的主水渠叫“挡tɑŋ213”或“大直干ta453-44tʂʅ42-44kan453”;田地里的进水口叫“用毛iuŋ453-44mɑu42”或“毛渠mɑu42-44tɕhy42”;果实散落下来叫“掉脚儿tiɑu453-42 tɕiɑur213”;一人深、三四米宽的大水坑叫“大坞ta453-42u453”;给马、牛、羊配种叫“群=儿上咧tɕhyər42ʂ(ɑŋ-əŋ)213-21liɛ13”,给猪配种叫“打圈ta213-21tɕyan453”;都是本地人,比较封闭的村庄叫“死庄音=儿ʂʅ213-24tʂuɑŋ42iər0”。
我们还可以举出唐山曹妃甸方言以及其他书稿里很多类似的特殊现象。这些特殊现象在冀鲁官话或其他官话里也许不算太特别,但跟其他非官话方言比较起来,就显得突出了。当然,也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曹妃甸简易的农村厕所叫“茅司mɑu42sɿ13”,也常见于东南地区的非官话方言。这使我想起好些年以前读李行健主编的《河北方言词汇编》,看到河北有的地方也把包括式的咱、咱们说成上声的[năn],第二人称单数也可以说“侬、汝”,第三人称单数也有说成“伊”或“渠”的,“吃、喝、抽”不分,都说成“吃饭、吃烟、吃酒”,甚至还有的地方也把房子叫“处宅”,跟浙南闽方言的说法相同,就是福建闽方言有些地方的“厝宅”。刚看到的时候难免有些诧异,怎么河北方言这些说法跟东南地区的非官话方言一样了?其实调查深入了,语言事实看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这就是汉语方言的分歧性和统一性的本质特征。
河北方言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河北地区方言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今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京官话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说到《河北方言研究丛书》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在此之前河北地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及其重要论著。从林语堂、赵元任早期对河北地区方言的关注说起,一直到后来贺登崧、王辅世的宣化地区地理语言学调查,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河北方言调查,以及再往后的陈淑静、刘淑学、吴继章等先生的很多调查研究,都给现在的河北方言调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调查研究产生了一批极其重要的学术论著,上文说到的李行健主编的《河北方言词汇编》就是其中之一。但最重要的应该首推由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编的《昌黎方言志》。
《昌黎方言志》是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最著名的经典作品之一,是现代汉语地方方言调查研究的范本,当然更是《河北方言研究丛书》的范本。《昌黎方言志》全面、详细地记录了河北昌黎方言的语言事实,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分析细致而精到,尤其值得我们后来者认真学习。以下举昌黎方言的声调分析为例。
昌黎城关声调连轻声在内有7个:
阴平 32 上声 213 阴去 55不用于轻声前
阳平甲 13+非轻声 阳去 24多用于轻声前
阳平乙 11+轻声
轻声 (轻声正式入调)
如果不考虑轻声,昌黎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昌黎话有很重要的轻声调,它跟阳平、去声关联密切。所以首先要把轻声入调,然后再把阳平分为甲、乙两类,把去声分为阴去和阳去。这样昌黎话就是7个声调,这是根据昌黎话的语言事实分析出来的。关于阳平乙和阳去,《昌黎方言志》有两段非常深刻的分析:
我们现在把13调、11调」、24调
都作为独立的调类(阳平甲13
,阳平乙11」,阳去24
),调号记在比较线的左边,不认为变调,调号不记在比较线的右边。这只是处理昌黎城关声调的一种方式,并不排斥其他处理法。按现在的说法,阳平甲不在轻声前出现,阳平乙只在轻声前出现,两个声调并不对立(不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是否能并为一类呢?如果把这两类合并为一个阳平调,可以把单用的13调认为本调,在轻声前的11调认为变调。不过这样处理是有困难的。因为单读
调的字(如“黄”)在轻声前可以读11调
(如“黄·瓜”),也可以读24调(如“黄·病”)。什么时候读11调
,什么时候读24调,还不能说出语音的条件,要一个一个列举。既然要一一列举,不如索性把11调和24调都认为独立的调类,比较妥当一些。
24调是不能不自成一类的。第一,“柜、被”等字可以单用,都是24调
,跟“贵、背腹~”(都是55调
)不同音。第二,“饭”读24调
,跟读13调
的“矾”不同音。“天寒”的“寒”是13调
,“天旱”的“旱”是24调
。24调
不能跟13调
合并。
以上这段话,音位的理论说得多么深入浅出!不固囿于理论,从语言实际出发,尊重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是联系实际的真正理论。
我在这里重提《昌黎方言志》,就是希望从事方言调查研究的朋友们,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也要注意读书,尤其读经典性的书。对于前辈学者大家,要虚心学习,要有敬畏感,要有崇敬心!
遵照桑宇红教授嘱咐,拜读《河北方言研究丛书》书稿之后,写下以上几段话,愿与作者和读者诸君共勉之。
张振兴
2019年8月于北京康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