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校本:全二册(周祖谟文集·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校例

一 本書以張士俊澤存堂本《廣韻》爲底本,據傅氏雙鑑樓及日本《金澤文庫》所藏北宋刻本、涵芬樓所藏景宋寫本、涵芬樓覆印宋刊巾箱本、黎刻《古逸叢書》本、曹刻楝亭五種本讎校異同,以訂正張刻之誤。

二 《廣韻》舊有略注本,多刻於元明兩代,其中文字亦足與詳本互證。今參校黎刻《古逸叢書》中元泰定本及顧炎武翻刻明經廠本,凡有可取,皆列入《校勘記》。

三 《廣韻》據唐本韻書修輯而成,審核不精,頗有訛誤。今取殘存之唐人韻書考案訂正之。本書參考之唐人韻書殘本凡二十種。國内保存者,有清末蔣斧舊藏之《唐韻》殘卷(簡稱《唐韻》),故宫博物院所藏之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簡稱故宫《王韻》)及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所録明項子京所藏《唐韻》序(簡稱卞録《唐韻》序)三種。國外收藏者,有英國倫敦博物院所藏得自敦煌之《切韻》殘卷三種(簡稱《切一》《切二》《切三》)。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得自敦煌之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簡稱敦煌《王韻》),五代刻本韻書殘葉,刻本韻書五五三一(五五三一爲法人伯希和之標號,以下並同),《切韻》殘葉二○一七,唐《切韻》殘葉二○一六,《唐韻》殘葉二○一八,唐本韻書殘葉二○一九,劉復《敦煌掇瑣》所録韻書序甲本(簡稱《掇瑣》甲本),韻書序乙本(簡稱《掇瑣》乙本)九種。德國人所藏得自吐魯番之唐人韻書殘片兩種(簡稱韻書殘片一、韻書殘片二),刻本《切韻》一種,刻本韻書殘葉一種。日本大谷光瑞《西域考古圖譜》所收得自吐峪溝之唐寫本韻書斷片一種。

四 《校勘記》依據張氏澤存堂原刻本而作,每葉有校語者皆分别標明數字,讀者可就原書葉次依數字檢查《校勘記》。

五 黄丕烈所臨段玉裁校本《廣韻》,改正訛字甚多。段氏校語,今皆采入。段校有未舉證據者,今略爲補充,以便參考。

六 凡張刻本文字確知爲誤字者,即於字旁用×號標出,别記正字於書上。衍文亦用×號標明,於書上記明某字當删。其有脱奪宜增補者,即於脱奪處以號識之,記當補之字於書上。

七 《廣韻》中一字有兩音者皆按音分載兩處。但亦有此處注文注明又音而彼處不見其字者,今皆於《校勘記》中指出。惟《廣韻》注中所記又音,或因承舊本,或出自宋人增補,聲韻不合在所難免。每有不見於又音所指之韻,而見於鄰近之韻者。但所見是否即爲所指,尚在疑似之間。今亦指出,以便尋案。

八 《廣韻》字下注有又音,該字未曾互見者,除上文所言疑似之類不論外,均於缺載處補出,但列於一紐之末。爲免與原書相混,僅記於書上,而補處以△號識之。若當見之處無此一紐者,則記於韻末,以○號識之。如此,《廣韻》全書所出之字音皆已具備。凡字下注有又音,該字未曾互見,而本書已增補者,均於注文又音旁以√號識之。

九 《廣韻》注中所記「《説文》又音某、應劭音某、王肅音某、何承天音某、顔師古又音某」等與互注之又音不同,即使未曾互見,亦不增補。

十 傅氏雙鑑樓所藏北宋本《廣韻》存上平、上、去三卷,《校勘記》中簡稱北宋本。日本《金澤文庫》所藏北宋本《廣韻》五卷,簡稱日本宋本。涵芬樓所藏景宋寫本,簡稱景宋本。《四部叢刊》覆印宋刊巾箱本,簡稱巾箱本。黎氏《古逸叢書》所據之宋本(即黎氏《校札》中所稱宋本),今稱黎氏所據本。黎氏《古逸叢書》本,簡稱黎本。曹氏楝亭五種本,簡稱楝亭本。黎氏《古逸叢書》覆元泰定刊本,簡稱元泰定本。顧翻明經廠本,簡稱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