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言》本子,是南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李孟傳的刻本。明代許多《方言》刻本都是傳刻李孟傳本的。如吴琯刻的《古今逸史》、胡文焕刻的《格致叢書》、程榮刻的《漢魏叢書》等,其中的《方言》都是如此。這一個宋本流傳的不多,清初季振宜收藏過一部,到民國間歸傅增湘所有,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的《方言》就是這個本子;現在已經是很容易得到的書了。另外還有福山王氏天壤閣的覆刻本,流行的也很廣。本書就用《四部叢刊》本作底本,參照明本和清人的校本寫成的。不過,《四部叢刊》本在影印上有一些錯誤,不如天壤閣本精細,例如:
卷二6a.29 短度絹 絹,《四部叢刊》本誤作綃
卷三5b.33 音賾 賾,《四部叢刊》本誤作
卷六1a.2 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四部叢刊》本誤作“言無所聞,當聳䏁也”
卷六2b.12 勑略反 略,《四部叢刊》本誤作落
卷九2a.10 于厲反 于,《四部叢刊》本誤作干
卷十3b.18 昲音霏 霏,《四部叢刊》本誤作非
卷十一3a.13 蟻養二音 二,《四部叢刊》本誤作一
卷十二5b.72 皆强取物也 物,《四部叢刊》本誤作
卷十三7a.96 許規反 規,《四部叢刊》本誤作挸
卷十三8a.112 言跳也 跳,《四部叢刊》本誤作咷
卷十三10a.141 謂之牛筐 牛,《四部叢刊》本誤作井
卷十三11a.146 匙下郭注“音祇”二字 《四部叢刊》本脱
這些《四部叢刊》本錯誤的地方現在都照天壤閣本改正了。
2.本書按照宋本排印。一卷之内各條的前面都按照它們的次第編定數碼,以便檢查。宋本原書的頁數寫在最左一行,一頁有前後兩面,又用a、b來區分。例如卷一4b.14“嫁、逝、徂、適,往也”,這表示“往也”一條見於宋本卷一第四頁後一面,是卷一的第十四條。這樣讀者可以按照頁數去檢原書。
3.《方言》的體例,凡是訓釋相同的詞,或事類相近的詞,都作爲一條來作解釋;訓釋不同或事類彼此不相關連的詞則分作兩條。但是宋本内有當爲一條而分寫爲兩條的,有當爲兩條而連寫爲一條的。例如卷九2a.9“大車謂之綦”,3b.21“有小枝刃者謂之鉤”,都應當和前面的文字連寫;卷一7a.25“張小使大謂之廓”,卷二3b.12“倚、踦,奇也”,就應當和上文分寫。現在都儘量改正過來。如果有不能決定的,就照舊不改。但是,《方言》裏有些同是一個詞而相連作兩個訓釋的,舊本或分寫爲兩條,或合寫爲一條,格式不一致。現在就訓詞的意義相近與否來定。例如卷十二1b.8“築娌,匹也”,又説“娌,耦也”。原書分寫爲兩條。案:匹耦義同,現在根據盧文弨本連寫爲一條。又同卷5a.61“薵、蒙,覆也”,又説“薵,戴也”。原書也分寫爲兩條。依照郭璞在“戴也”一條下所注的“此義之反覆兩通者”一句話來看,這也是應當連寫爲一條的。像這一類的例子,不一定都能改的正確,可是也許會和原來的體例更適合一點。
4.《方言》以往傳刻本的錯誤,經過戴震、盧文弨一些人的校改,已經減少很多。然而有些還没有改,或者雖然改了,還不正確。現在都指點出來,寫作“校箋”,列在《方言》本文的下面。校箋每一條前面的大字的號數是和本文的條數相應的,小字的號數是和本文一條内的箋號相應的[1]。
5.本書的《方言》原文和郭注是用大小字來區分的。大字是正文,括號内的小字是注文[2]。正文和注文依照原本抄録,以不改動爲原則。但是爲着同一個詞在《通檢》裏可以在一處同時出現起見,有些地方就必須校改過才行。改字的條例有十點:
(1)古今字體不同的,改從今體。如皃作貌、作退。
(2)别體一概改作正體。如作吝、恡作悋、郄作卻、作壻、作襦、作互。
(3)避諱的缺筆字一律補足。如作桓、作廓、作敦、作慎、作筐。
(4)正文互校。如卷一6a.21暇改作嘏、卷六4b.34廝改作。
(5)依例增補脱文。如卷五2a.10甖下增也字、卷六3a.14壤下增也字、卷六3b.19東上增而字。
(6)據郭注校改正文。如卷三2a.8芥改作莽、卷六3b.19狚改作狙。
(7)據正文校改郭注。如卷六7a.57定改作安、卷十一2a.5奵改作虰。
(8)以郭注證改郭注。如卷十6a.39“嫫母反”改作“嫫母”。
(9)郭注中因字誤不能分辨是音是義的,一律改正。如卷一7a.22“觸牴也”改爲“觸牴”。
(10)凡是與統計性有關係的反切誤字,依音理校改。如卷二3b.11“追萬反”改作“匹萬反”、卷三7b.52“一圭反”改作“一音圭”。
以上這些改字的地方,除前3點以外,其餘一律在校箋内有説明,不是改了就不言語了。
6.《方言》本文内有上一條末一字誤竄爲下一條第一字的。例如卷六4a.26“台既,失也,宋魯之間曰台”,4a.27“既隱、據,定也”,第二條的既字當在第一條台字的下面。又如卷九3b.20“所以藏箭弩謂之箙。(藏)弓謂之鞬,或謂之”,3b.21“凡矛骹細如鴈脛者謂之鶴厀”,第二條的凡字是丸字之誤,應當在第一條字的下面。這些只在校箋裏加説明,本文没有改動。
7.《方言》本文裏有些句子是不容易斷句的,遇到這種困難的地方,只好參照前人講解《方言》的書和其他的字書來决定。例如卷一3b.12“舊書雅記故俗語,不失其方”,是依照王念孫的《方言疏證補》來定的。又如卷三3b.12“自關而西謂之毒。瘌,痛也”,是根據王念孫的《廣雅疏證》中的句讀來定的。
8.《校箋》所根據的清人校本,如戴震的《方言疏證》、盧文弨的《重校方言》、王念孫的《方言疏證補》、錢繹的《方言箋疏》等,都是主要的資料。明本則以《古今逸史》本和《格致叢書》本爲主。這許多本子都和宋本有很多的出入。除必要者外,其中不需要舉出的異同,一概省略。
9.校勘宋本《方言》,所用的幾種宋代以前的主要參考書和它們的版本寫在下面:
《爾雅》郭璞注(《四部叢刊》本)
《爾雅》邢昺疏(《四部叢刊》本)
《釋名》(《四部叢刊》本)
《廣雅》(王念孫疏證本)
《説文解字》(平津館本)
原本《玉篇》殘卷(羅振玉影印本)
宋本《玉篇》(澤存堂本)
《萬象名義》(日本影印本)
《新撰字鏡》(日本影印本)
《干禄字書》(《夷門廣牘》本)
《急就篇補注》(天壤閣本)
《倭名類聚抄》(日本狩谷望之箋注本)
《經典釋文》(通志堂本)
玄應《一切經音義》(日本影印古本和海山仙館本)
慧琳《一切經音義》(日本獅谷白蓮社本)
慧苑《華嚴經音義》(臧庸本)
中算《法華經釋文》(日本大正本《大藏經》)
《刊謬補缺切韻》(故宫博物院藏延光室影印本)
敦煌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敦煌掇瑣》本)
《唐韻》殘卷(蔣斧印本)
《廣韻》(澤存堂本)
《集韻》(《楝亭五種》本)
《玉燭寶典》(《古逸叢書》本)
《藝文類聚》(明刊小字本)
《初學記》(古香齋本)
《太平御覽》(鮑刻本)
《紺珠集》(《四庫全書》本)
《漢書·楊雄傳》殘卷(日本影印古寫本)
《國語》韋昭注(《四部叢刊》本)
《荀子》楊倞注(世德堂本)
《淮南子》高誘注(《四部叢刊》本)
《齊民要術》(《四部叢刊》本)
《文選》李善注(胡克家刻本)
[1] 編者按:本次重排,將校箋條次於相應《方言》本文之下,故不再保留校箋前之大字序號。詳《本卷出版説明》。
[2] 編者按:本次重排,郭注部分改用楷體小字,不再使用括號標注,特此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