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这是一本将客观历史与人类想象相交融的书。哥特文明,的确是一种已经失落的文明。最后的哥特王国覆灭在1300年以前,我们关于哥特人的多数知识,主要来自那之后出现的各种传奇故事,以及旁观者撰写的文献资料,而非直接来自哥特人自己。
哥特人直接影响西方历史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么一小段。然而哥特王国灭亡以后,哥特人的遗产却被继承了下来。从政治自由观念到国家意识,再到不断变化的文学艺术思潮,哥特人留下的历史记忆,乃至“哥特”这个知识本身,都在不断经历着建构、解构和重构。有鉴于此,本书讲述的故事也是将历史上的哥特人,以及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哥特”,二者相互交融起来。这二者相互交融,在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同时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集中关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哥特人。他们从具有半神话色彩的起源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横穿整个欧洲,一路迁徙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其间无法绕过的重头戏,便是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这也是哥特人在历史上最为人诟病的所在。
公元410年8月,亚拉里克大帝[1]统帅的军队攻陷罗马城,东哥特王国和西哥特王国随后占据了西罗马帝国留下的土地。本书第二部分的故事,就从东、西哥特王国灭亡,以及哥特人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从历史上消失讲起。
哥特人销声匿迹以后的若干世纪中,以哥特文化遗产为基础,出现了两套截然相反的话语。意大利文艺复兴将哥特人描述为极具破坏性的野蛮人,与此同时,他们又被建构为勇敢和自由的象征,后一种观念在英国和德国尤为普遍[2]。
就在围绕哥特人的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出现分裂的同时,“哥特”这个文化符号在建筑、影视、音乐乃至流行时尚领域,被演绎出了更多的花样,从真正的旧瓶装新酒到张冠李戴,不一而足。不过,这些打着“哥特”和“哥特式”旗号的知识建构,毕竟拥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点。
无论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曾经的先辈,哥特人以及哥特人留下的遗产,都将迫使世人不断重新审视文明与野蛮间的关系,反思某些约定俗成的社会常识,考量公众利益与个人自由间的平衡点。[3]
[1] Alarich,又称亚拉里克一世,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
[2] 英国人和德国人同属日耳曼人,日耳曼人与哥特人又存在明显的渊源。
[3]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建议读者参考阅读福柯的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