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拥抱真实,跨越人生的高山低谷
大家都说,苏东坡是个洒脱的人。林语堂大师给《苏东坡传》起的英文名,就是《The Gay Genius(快乐的天才)》。
然而,随着我们对苏东坡了解得越来越深入,我们看苏东坡的眼光或许也会有些变化——洒脱并不是苏东坡的全部;或者说,在通往洒脱的道路上,苏东坡这样的天才同很多普通人一样,也经过了一个挣扎纠结、痛苦不堪的过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名句,无数人都能脱口而出。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看似妙手偶得的文字,背后有着苏东坡多少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当官时,灾害频仍,苛政害民,盗贼横行,光靠放平心态,可不能战胜这些“对手”。同样的,苏东坡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也绝不是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能停止的。苏东坡当然很想与弟弟欢聚一堂啊!可是他文人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还有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都促使他做出决定:舍弃“小我”的欢乐,成全“大我”的幸福。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人从《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到苏东坡怀才不遇的感慨,由《赤壁赋》读到他对时间流逝和万物命运的哲思。钦佩之余,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苏东坡在黄州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生死危机,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那几年,苏东坡深陷自我怀疑之中,不敢再随意写作了。给朋友写信,他都要特意嘱咐一句“看完赶紧烧掉”。连去游玩写的《赤壁赋》,苏东坡也不敢轻易给人看。朋友傅钦之来信求大作,苏轼将《赤壁赋》抄了一份寄去,还不忘嘱咐“钦之爱我,肯定好好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这真的是大众印象里那个乐观洒脱的才子吗?
苏东坡不是圣人,更没有金刚不坏之身。
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苏东坡作为文坛公认的泰斗,遭遇了种种不公,几度浮沉,历经坎坷。刚从京城的荣华富贵、政治倾轧中脱身而出,转眼又陷入村野的饥寒交迫、衣食无着,苏东坡也会悲伤,也会痛苦,甚至一度沉浸在绝望之中无法自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不愿也不能把过多的负面情绪写在纸上,无所保留地展现给世人。
因此,我们要了解苏东坡,就要了解他文字背后的真实的人生经历和这些文字的创作背景。光看他最有名的几篇作品,或许会误以为他始终是个迎难而上、乐观洒脱、自由自在的人。从而,凭空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圣人”,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真实的凡人”。其实,苏东坡也是在反复拷问内心、踏遍荆棘后,才走上了一条超然之路的。
大家常说,多读读苏东坡,看看人家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实际上,我们读苏东坡,光是明白“要乐观面对挫折”的道理还不够。这样的理解太肤浅,也太空洞了。好比师傅教徒弟打老虎:“你拿根棍子,跑过去打它就行!”——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看到一个真实、全面的苏东坡,才能明白他的价值所在。比起平白无故的乐观豁达,少年儿童更需要知道,困难、挫折和绝望确实存在,也确实会带来痛苦和悲伤——这一切的感受都是真实的,不要否定它们,更不能逃避。“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重整旗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那远去的阴霾将成为伴你前行的风景。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跨越困难与挑战,成为更真实的自己。我们读苏东坡,学的是他拥抱挫折、超越自我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学习他接受世界和自身的不完美,稳中求进,最终与世界、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态度。
《少年读苏东坡》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苏东坡的生平,并以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任职黄州为界,分为两册。我们用苏东坡的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为分册取名,也是想表达这样一种苏东坡精神——胸中如果有至刚至正的浩然之气,那么,身处任何境遇,都能处之泰然,享受无穷的快乐与自足。
全书共十九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人物故事。
我们摘出苏东坡一生中最关键的事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前因后果。苏东坡身处北宋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又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有涉猎,读懂他的故事,也就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我们希望呈现给少年儿童的,是一个真实又有温度的苏东坡。为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书中主要事件都是依据《宋史》和苏东坡本人所言。书中的心理描写和所见所闻,也多是从苏东坡作品中引申而来,有相关的诗词为证。
二是苏轼作品精选。
苏轼的传世名作太多,篇幅所限,难以全部收录。每章的最后,我们选入一到两篇较为相关的诗词,大多也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必学、必背内容。我们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字词做了注释,也译出白话文,在理顺语句逻辑的同时,适当补充了原文省略的含义,以增强其连贯性。
本书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曾枣庄、舒大刚主编的《苏东坡全集》(中华书局),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李一冰著《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康震著《康震讲苏东坡》(中华书局)和李常生著《苏轼行踪考》(城乡风貌工作室)。我们也参阅了大量论文,对一些有争议的苏东坡生平事迹,结合史实和各种观点,采用了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论断。参考文献众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在此对各位作者老师表示感谢!
希望少年儿童读完这部《少年读苏东坡》,都能获得自己的感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得自信、走得坦然,养出胸中的“浩然气”,领略征途上的“快哉风”!
作者于北京
2022年11月24日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