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开拓万里波涛
1889年12月,明治政府重臣山县有朋第三度出任首相。将近一年后,日本首届帝国议会在东京召开,山县领衔的内阁在会上发布《施政方针》,提出“主权线”与“利益线”概念。主权线即国家疆界,利益线则是“与我国主权线之安全紧密相关的地区”,具体说来,就是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山县声称,维护日本的主权与安全,固守主权线还不够,非“保护”利益线不可。这就是日本以扩张为基调的大陆政策。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日本侵略扩张的国策从意向谋划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首当其冲的是朝鲜。日本对朝鲜的惦念已缠绵千载,从半神话人物“神功皇后”直到丰臣秀吉,日本稍有实力,就试图征服这个最近的邻国。
1873年,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政府中以西乡隆盛、坂垣退助,以及公卿三条实美为代表的激进派就主张“征韩”,西乡甚至极力自荐出使朝鲜,表示将设法激怒朝鲜人使其杀死自己,从而为日本制造开战口实。当时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等相对稳健的“内治派”将征韩动议压制了下来,导致西乡的“征韩派”退出政府。但其实“内治派”当时的主要考虑是国内财力尚不足以支撑对外用兵,而非无意于朝鲜。189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努力,日本的经济、军事已十分接近现代化水准,“隐士之国”朝鲜完全不是敌手。当年不够成熟的机会,此时已是瓜熟蒂落。
正巧这一年,美国准备接手陷入债务危机的法国公司,继续开凿巴拿马运河,一旦运河凿通,则东海岸纽约、波士顿等地的商船或兵舰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太平洋。同时,沙俄也宣布将于1891年开始铺设横贯亚欧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铁路由日本海之滨的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开建,对东方的野心昭然若揭。虽然上述两项工程都要再过十几年才最终修竣,但当时日本已有了紧迫感,山县有朋借此大造舆论,称必须抢在美俄之前,将朝鲜半岛,乃至中国东北置于日本控制之下。
山县提高军费的动议被日本国会否决,他很快因之下野,随后出任首相的松方正义、伊藤博文两届内阁,也都因军费问题与国会闹得不可开交,直至明治天皇出面干预,并从皇室内帑拨款造舰,才终于协调了府院之争。天皇的“垂范”,让国会、内阁乃至百姓都感动得一塌糊涂。在“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境”的扩张主义宣传下,狂热的日本民众把节衣缩食挤出来的微薄之资捐给政府,用于购买铸造杀人的利器,直到国会宣布加大拨款,不再接受民间捐赠为止。举国若狂的氛围里,日本对外侵略之势,已经箭在弦上。
早在1876年,日本就逼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获得了在朝驻军之权,并一直与朝鲜的宗主国大清明争暗斗。1894年,自量武功初成的日本终于发难,借朝鲜内乱之机,渡海西征。并且通过对朝用兵,他们成功地将更大的侵略目标清帝国拉下水。中日兵戎相见,是为甲午战争。
事后检视日本的资料文献,几乎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场爆发之前就注定结果的战争,并非如很多人愿意相信的那样,“只差一下就撞沉了吉野”。
开战之前,日本的军事实力已有相当规模。西南战争之后,日本国内平靖,军备的着眼点转向国外。1880年以来,明治政府每年的军费支出都占整个财政预算的30%以上,并且逐年攀升。这样的大额投入成效显著。1890年代初,军工方面,日本已经具备在本土制造中型巡洋舰的能力,钢铁、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较之1880年代,增长了三倍左右。国内铁路总长度3200千米,十倍于大清,再考虑到两国的面积差距,日本的动员效率远远胜出。装备方面,陆军普及现代枪械,海军舰队总吨位超过4.4万吨,虽不及中国舰队的总吨位,但与各自为政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相较,超过其中任何一支,并且新舰更多,航速更快,在当时的新武器速射炮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数字来自宗泽亚《清日战争》)。更重要的是软件方面,日本实行义务兵制,体制占优,军官全部学习西方最新的军事思想和技法,基层士兵经过严格的西式训练,又被“武士道精神”洗脑,战斗力远胜。此外,补给、通信、医疗、情报乃至对外舆论宣传等环节,较之中朝两国,都领先了一个时代。这仅仅是直接与军事军工方面相关的领域,没把间接的,却可能更根本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差距算进去。
其实近代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革新运动。中国是“仿其器用”、裱糊虚饰的洋务运动,日本则是全面革新、以先进国家为目标的“脱亚入欧”式的明治维新。这一切都是两种改革成果的较量——胜负已分,高下已判。
甲午战争日本完胜,一举击垮此前被一些欧美观察家评定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十,甚至世界前六的北洋舰队,震惊世界。列强对一意“与西洋诸文明国家共进退”的日本,虽还不算完全接纳,但已明显认识到,这群矮小的“东方野蛮人”有别于他们的邻居,不可等闲视之。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勒索了巨额财富,又割占了台湾、澎湖列岛,控制了朝鲜,资源和战略空间都大为提升,而日本仅视此为帝国雄图的序幕,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扩军备战。在甲午战争整整十年后,再一次震惊世界。1904年2月9日凌晨,未经宣战的日本舰队在朝鲜仁川港外伏击准备出港的俄国军舰,击沉炮舰“朝鲜人”号、巡洋舰“瓦良格”号,几乎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下令,以鱼雷猛袭旅顺港内的俄罗斯远东舰队。亚欧新老列强争夺东北亚霸权的日俄战争,就此打响。
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除了台澎等地,日本还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清廷无奈之下本已打算就范,旁观的俄、法、德三国却不愿日本获利过巨,影响他们各自的在华利益,尤其是一向视东北亚为禁脔的沙俄。三国以排纷解难为名,劝日本放弃对辽东的领土要求,并以武力相胁,日本自知不是对手,只好将辽东“还给”清朝,同时勒索了3000万两银子“赎辽费”,俄、法、德则向清政府提供贷款以偿还赔款,换取各种利益。却说日本明明大占便宜,却因辽东得而复失,深以为耻,搞得全国上下比战败的清朝还要愤慨委屈,甚至喊出“卧薪尝胆”的口号,准备一朝向三国寻仇雪耻。三国中距离最近、对日本威胁最大的,当属俄罗斯。于是,这个当世第一大帝国被日本锁定为头号假想敌。
彼时沙俄的领土面积、陆军数量都居世界首位,海军舰船总吨位全球第三,至少四倍于日本(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日本海相山本权兵卫在1895年底提交报告称,如果同俄国开战,日本海军至少需要有6艘战列舰和6艘一等巡洋舰的配备,该提议被称为“六六舰队”方案。方案中的战列舰设想吨位为1.1万吨,接近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主力舰“吉野”号及“三景舰”的三倍(“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以日本三处著名景观命名,故称“三景舰”,排水量与“吉野”号相同,都是4200吨左右),即便是战前曾令日本十分惶恐的北洋舰队“镇远”号、“定远”号两艘巨舰,吨位也只在7300吨左右。因此,“六六舰队”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昂贵得近乎脱离现实。于是,甲午战争前的一幕再次出现,在明治天皇的直接干预下,国会不得不批准了海军的舰船计划。1896年,日本军费突破年财政预算的50%,反而高于甲午战时,日本媒体也号召国民节衣缩食,资助海军,甚至提出一日三餐减为两餐。终于,虽然比最初的预案打了折扣,但以9000吨以上巡洋舰为主干的日本“六六舰队”计划总算上马。
1900年,全新的20世纪如期而至。就在这一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并很快转向失控。中国压抑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情绪,在连年天灾和宫廷内斗的催化下一时迸发,狂热的排外主义席卷中国北方。慈禧太后也发出旨意,要与“彼等”列强同时开战。对同样陷于狂热——扩张主义狂热——的日本来说,此举正中下怀。尽管日本在义和团之乱中受损并不算严重,但看准了欧美一线列强集团准备向中国下手后,日本积极自荐,最终出兵八千,作为八国联军的第一主力,参与了侵华之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份向列强俱乐部递交的入会申请,战争中日军以高效率和低姿态,赢得了列强认可。战后,清政府一纸《辛丑条约》,答应拿出4.5亿银两“结与国之欢心”。各国分赃完毕,本该皆大欢喜,但个头最大的沙俄胃口也最大,它占着中国东北,迟迟不肯如约撤兵。清廷虽敢怒不敢言,但对其他诸列强来说,对世界利益的瓜分是一场零和游戏,俄国人多占一块,其他人就势必少得一块,绝不可忍。此时,在亚洲国家中显得矫矫不群的日本,就成了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眼中制衡俄国的重要棋子。
1902年,首席列强英国主动找上日本,与之签订《英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和保护对方在华以及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利益”。在此基础上,若一方受第三国攻击,另一方需保持中立;若一方受两国以上联合攻击,另一方需援助。盟约明显针对俄国及其潜在盟友法德,固然英国示好日本意在驱使其为自己牵制俄国,但同时也显示了日本在列强心目中,隐然已被视为同侪。
再说此时的俄国。虽不能说和大清一样外强中干,但内部同样也已严重腐朽,高层昏聩,权贵奢靡,民生多艰,两极对立严重,经济、科技全面滞后,军队待遇低下,装备落伍导致战斗力坏朽……专制政权濒死期的种种末世景象,都已浮现。加之马克思主义之风已东渐于俄,国内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局势不稳。而这种情况下,俄国高层仍抱定16世纪以来屡试不爽的法宝:以对外领土扩张来缓解内部矛盾,巩固政府威信。
已在俄军占领下的中国东北,是沙皇下一个吞并目标。俄国战略决策层甚至想以其为基地,吞并中国长城以北再加上新疆、西藏等地。而且俄国人出于一贯的对黄种人的轻蔑与敌视,极力想把日本势力排除出中国东北,连对已在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半岛也心怀觊觎,拒不承认日本在朝鲜(当时已改名“大韩帝国”)的“特殊权益”。新老帝国争雄东北亚,互不相让,必有一战。
1904年,局势已明朗。俄国虽军队庞大,但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完全贯通,运转不便,国内各革命党派活动频繁,政局不稳。英日同盟签订后,作为英国大债主的法国渐与俄国疏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性情难测,朝令夕改,也不是沙皇的可靠盟友。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列强更倾向日本。2月4日凌晨4时许,明治天皇于皇宫内室紧急召见伊藤博文,一度力主和解的伊藤此时反而劝天皇下决心开战,在俄国修通铁路压平国内之前将之击败,借此称雄东亚。随后明治天皇在宫中召集御前会议,伊藤的政敌山县有朋等人也都主战。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
紧接着,当反应迟钝的俄国军队还在自以为从容地等着见机行事时,战争就于2月8日晚至9日凌晨打响了。日本海军先声夺人,重创仁川和旅顺两港的俄舰,迫使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龟缩于旅顺港内,日本陆军则几乎不受干扰地登陆朝鲜半岛。4月中旬,日军越过鸭绿江,侵入中国东北。
眼看国土被战火波及,奄奄一息的清政府却全无干预之力,只好宣布“中立”,听任日俄两军在中国国土内肆虐。可怜“祖宗龙兴之地”的辽东半岛,竟成外间强梁竞逐会猎之沙场,人民惨遭池鱼之殃。
此后,日军在海陆两线节节胜利。海军方面,4月13日,日军将旅顺的俄国舰队诱出港,发起伏击,俄军撤退途中旗舰触雷沉没,新任舰队司令马卡罗夫阵亡。8月10日,被困在旅顺港的俄太平洋舰队16艘舰船试图突围撤往符拉迪沃斯托克,途中被东乡率领的联合舰队拦截,俄军统帅中炮阵亡。舰队被打散,突围失败,6艘舰船逃回旅顺,余者负伤逃到山东、上海乃至越南等地,被当地的德、英等国军方解除武装。8月14日,俄太平洋舰队符拉迪沃斯托克支队的3艘主力舰,本打算去接应旅顺的主力舰队突围,却在朝鲜半岛蔚山海面被日本联合舰队第二支队候个正着,结果俄舰1艘战沉,2艘重伤逃回符拉迪沃斯托克,随后宣告报废。
陆军方面,5月1日,日军拿下中国边镇九连城;5月26日,以4400人伤亡的代价夺下大连门户金州;5月30日,占领大连湾,与海军一道从陆上包围旅顺口。8月底,日军向辽宁重镇辽阳发起总攻,与当地俄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最终血战八天。9月4日,俄军弃城而走。1905年1月1日,坚守了半年的旅顺俄军向围城的日本陆军第三军投降。历时半年,伤亡6万余人(投入总兵力13万余人),日军终于以“肉弹”攻克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旅顺。抬棺出战的第三军总指挥乃木希典素以“武士精神”著称,在甲午战争中他就参与过攻陷旅顺之役,比之前遭,这回的代价惨痛得多,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战死军前。俄军投降后,乃木作汉诗感叹:“皇师百万征骄虏,野战攻城尸成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
3月中旬,历时一个月的奉天会战终见分晓,俄军伤亡6万人,被俘2.2万人,日军也有7万人伤亡。战后俄军已不能在南满与日本抗衡,残余部队撤往更接近中俄边境的北满休整待援。至此,海陆两线都在日本的控制之下。
日本的胜局是倾全国之力拼来的,但对沙俄来说,这样的挫折还不算伤筋动骨。不甘失败的俄国人出动了精锐力量——波罗的海舰队,将挽回败局的希望寄托在这支王牌军身上。
早在1904年8月,太平洋舰队的败报传回圣彼得堡,俄国上层大感震惊,便决定出动波罗的海舰队。随后,俄国从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等军中抽调骨干,组建了太平洋第二舰队,共计38艘大小战舰,外加20余艘运输舰、补给舰(有些运输船租自美英等国公司),军容浩荡。是年9月26日,舰队在烈韦里(今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接受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检阅祝福,10月15日驶出芬兰湾,驰援远东。
从欧洲东北的波罗的海之滨到远东交战区要绕行小半个地球,途经三大洋,全程近2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俄国舰队起航不久,就在丹麦海面闹出乌龙,将英国渔船误认为是日本鱼雷舰,开炮击沉1艘,险些导致英国直接对俄开战。此后,舰队途经的各处都在英国的压力下以“中立”为名,拒绝为俄舰提供补给维修,太平洋第二舰队的征程痛苦不堪。舰队于1904年11月绕过好望角,次年4月穿过马六甲海峡,进抵越南金兰湾休整,准备经中国南海、东海、黄海,一路北上,进入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以那里为基地,直接袭击日本本土。
由于航程漫长,俄国人的动向早在日军估测之中,日本海军料中俄舰将取道航程最短的对马海峡赶赴符拉迪沃斯托克,而非绕行日本本州与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更不会是北海道与库页岛之间的宗谷海峡。于是,日军在这条狭长水道中为远来的俄国舰队量身定制了“七段战”方案:不间断攻击以最大限度缠斗消耗俄军舰队,在其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前就全歼之。1905年5月27日凌晨,日军的哨舰发现了俄舰踪迹,接到报告后,日本联合舰队即刻全体出动,东乡平八郎的旗舰“三笠”号上升起Z字旗,意为“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务必奋力努力!”
当天下午,两军在对马海峡相遇,东乡果断地指挥舰队在进入敌军射程前完成转向,阻断其逃跑路线,俄舰队趁机开炮,却因准头不够,没能造成杀伤。变阵完毕的联合舰队集中火力攻击俄军旗舰。由于此前英国作梗,俄国舰队沿途得不到煤炭供给,只能找到补给点后就尽可能多地采购煤炭,以防途中断供,以致战舰都堆满了煤。日军炮弹填装的又是燃烧性超强的独门秘器“下濑火药”,满载煤炭的俄舰一旦中弹,立成火船,舰队旗舰1.3万吨的“苏沃洛夫”号,以及“亚历山大三世”号、“奥斯拉比亚”号3艘战列舰被击沉,舰队总指挥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也重伤被俘。战斗持续到傍晚,海上起雾,残存的俄国舰队借机逃离战场,入夜后又被追上来的日本鱼雷舰袭击。到5月28日,俄舰19艘沉没,5艘被俘,损失舰船总吨位27万吨,而开战之前日本海军总吨位仅有26万吨,俄海军官兵战死、被俘共1.1万余人。只有约1/3的俄舰侥幸逃出对马海峡,多是些吨位较小、未被日军重视的次要目标,其中包括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大出风头的巡洋舰“阿芙乐尔”号。
日本方面只损失了3艘鱼雷舰,阵亡117人,伤587人。伤者包括一名21岁的战场记录员,他所乘的日军第一分队旗舰“日进”号在27日战斗接近尾声时中弹,百余人伤亡,这名记录员左手被炸断了两根手指。他就是未来太平洋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山本五十六。
5月28日傍晚时分,海面上硝烟散去,浩浩荡荡绕行了小半个地球的俄罗斯海军精锐,千辛万苦抵达战场,却一日之间就“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结果令欧美各国的观察家都大跌眼镜,感叹“日本小麻雀”竟能战胜“俄罗斯巨熊”。仗打到这份儿上,俄国固然是损兵折将外带丢人,日本却也到了强弩之末,除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伤亡24万,仅死者就超过8万),弹药补给等军费支出也使日本财政濒于崩盘。因此,两国都急需停战和谈。
就这样,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双方于9月5日在美国朴茨茅斯缔结和约。日本不敢像对大清那般对俄国狮子大开口,最终仅从俄国取得了库页岛北纬50°以南的一半,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的捕鱼权。至于其他,则由本就被无辜殃及的中国及朝鲜负担——俄国将辽东半岛租借权、长春宽城至旅顺段的南满铁路移交日本,同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权益”,这意味着俄国及美国都默许日本未来吞并朝鲜。
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十年之间日本先是彻底摧毁了持续几千年的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秩序,跃居亚洲头号强国,又打败了在军事领域堪称世界一流的俄罗斯,歼灭其两大舰队,使沙俄无力在远东再有作为。崛起之迅疾强势,令世人刮目相看。日本自幕末以来面临的外部威胁基本解除,此时本该刀枪入库,转而落实一直拖延的民权、民生等问题,使已有些畸形的国家发展路线转入正轨。但连续的战争获胜,使日本高层,尤其是军方人士沉醉其中,有些人更赖以为生财之道,因此在连年战争与战备中尾大不掉的军方继续发挥对政局的影响,鼓吹继续加强军备,并提出除了控制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还应向南太平洋拓展实力。新的国家战略“南进论”就此出笼,日本在穷兵黩武之路上渐行渐远。
又过了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自欧洲燃起的战火很快也波及东方。此时,明治天皇已于1912年患尿毒症病逝,皇太子嘉仁即位,是为大正天皇。(十分巧合的是,作为大正元年的1912年也正是中国结束帝制开始共和制的民国元年。)嘉仁和早年的明治天皇一样体弱多病,精神方面也不太健全,风格远不似乃父强势。不过,新的日本决策层不改军国路线,仍视世界大战为扩张良机。在英国要求下,日本于1914年8月23日借“英日同盟”名目向德国宣战,进攻其占据的中国青岛,并于该年底迫使当地殖民当局投降。之后,日本又扫荡了德国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加罗林、马绍尔、马里亚纳三大群岛,这些岛屿未来将成为日美竞逐的血腥战场。同时,日本舰队在战争中还远赴印度洋、地中海,甚至大西洋,协助盟友作战,真有点“开拓万里波涛”的味道了。
1918年末大战结束,对日本来说,这是一次投入产出比超高的战争。仅仅付出一艘甲午战争期间就服役的老舰“高千穗”号和数百人的伤亡,换来的却是新的殖民地,以及外贸和工业化的飞速成长,国内外订单和逃离欧洲交战区的国际游资纷至沓来。截至1919年,日本钢铁、造船、化工三大行业年产量比之开战前的1914年分别增长了2.2倍、7.2倍、4.4倍。本国军备方面,因耗资巨大而长期被国会反对的海军“八八舰队”计划,也借战争之机得以实现。战争的刺激不仅作用于军工产业,民用工业产品也趁着欧洲主要工业国打成一团,积极占领海外市场,以生丝、纺织为主的轻工业,生产总额也激增5倍有余。日本工业人口占全国劳动力的半数以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带动了农业、第三产业的增收兴旺。
“一战”带给日本的更大收益,还体现在战后的战利品瓜分环节。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以委任统治名义,将三大群岛收入囊中,还想趁机吞并原为德国所占的青岛及整个胶东半岛,这个非分之想导致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回中国国内,更激发了五四运动。
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从日本手中收回若干山东的权益,日本也向与会的英、美、法等列强保证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不谋求在华的独霸地位。但同时,会议上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又称《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使缔约的美、英、法、意列强承认了日本的海军大国地位,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五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比例依次为13.5∶13.5∶8.1∶6.6∶6.6。日本舰船的限额虽仍低于英美,但这个规模已是他们财政所能支撑的极限。
此时,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成了仅次于英美两霸的世界第三极。从当年面对佩里黑船的惊恐万状,到舟师称雄大洋参与瓜分世界,日本人仅仅用了不到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