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会成本”计算读博划不划算?开始算,你就输了!
首先,我来对标题进行一下解析,给大家展示一个关于读博划算与否的机会成本论证:
“我现在很犹豫,要不要去读博。读博吧,至少3年时间没了。不仅不能挣钱,而且八成还得朝家里要钱。我的硕士同学们,刚工作就至少年薪10万元了。也就是说,读个博,至少损失20万元。毕业之后进了高校或者研究所,年薪也顶多十几万元。这个时候,我的硕士同学早就年薪30万元了!”
这种言论,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说过,而且我也承认这些都是事实。至少,在我的硕士同学中,目前已经有若干位荣升为律所初级合伙人,年薪50万元打底的人了。当我以此为由鼓励本科生们为光明的未来而奋斗时,就有同学问我:“老师,你们班应该也有人收入没那么高吧?”我:“对啊,我啊!”
那么,机会成本计算有错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的确没错。但是,只要开始算,你就输了。经济学计算,只适用于在无明显偏好情况下的理性选择。举例来讲,赵丽颖用1个小时给某杂志拍摄封面照,收益10万元;她也可以用这一个小时时间烤蛋糕,收益60元(购买同类蛋糕的价格减去自己烤蛋糕的鸡蛋、奶油等成本)。那么,一个理性的赵丽颖,这辈子都不会亲手烤蛋糕;除非,烤蛋糕是她的爱好,对吧?
读博也是同理啊! 只有当你对读博和工作这两件事全无偏好时,才会产生关于机会成本的论证。只有在“没有偏好”的情况下,你才会诉诸金钱计算,给自己折腾出一个偏好来。但是,一旦你本身有了倾向,就会发现真爱是无法用银子计算的。例如,赵丽颖从烤蛋糕这件事上得到的愉悦感价值多少? 又如,拿到博士学位这件事能给你的愉悦感价值多少? 再功利一点地讲,即便你不喜欢读博,但为了去高校教书而不得不读,那么在高校工作一辈子这件事,给你带来的愉悦感能够计算吗? 这就好比一个帅哥把所有暗恋自己的女生进行列表打分,长相秀丽10分、父母有退休金10分、家有弟弟扣5分……诸如此类,能据此找到真爱的概率比用1个月时间写一篇博士论文,然后盲审顺利通过的概率还要低。
综上,以金钱计算的机会成本,就天然与“梦想”一词相冲突。这又可以进一步衍生出两个结论:其一,从正面讲,一旦决定读博,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一种没那么有钱却还不乏坎坷,且绝大多数人未必会去选择的生活方式。因此,你得给自己一点信心:我因我的选择而快乐,而我的快乐无价! 其二,从反面讲,读博的收益主要不在于金钱而在于精神层面。因此,如果你有一点点犹豫,开始计算机会成本了,那么重要的话说三遍:慎重读博,慎重读博,慎重读博! 为什么? 因为会犹豫说明你未必会因为读博这件事感到快乐。而这,恰恰是读博能够带来的主要收益。没有这种愉悦感,又会有什么力量支持你钻到图书馆,蹂躏电脑辛辛苦苦码字儿呢? 要知道,很多博士,到了论文交稿子前夕,可都是只靠一口仙气儿撑着的。人生道路千万条,为什么非得跟自己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