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函 学习的智慧

第一札 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圣人?

宋国(春秋诸侯国之一)的太宰(宰相级别官员)去见孔子,一见面就对孔子说:“您是圣人吗?”孔子回答说:“您不要把这么吓人的头衔扣在我的头上好不好?我不过是比别人多学了一点东西而已。”

这位太宰又说:“那么建立夏朝的大禹、建立商朝的商汤、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他们三位是圣人吗?”孔子回答道:“三位王者只不过是善于使用智慧和勇敢的能人,至于他们本身是不是圣人,我不敢下这个结论。”

太宰又问道:“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大帝算是圣人吗?”孔子回答说:“五帝只是善于使用仁慈和坚持公平的贤士,至于他们算不算圣人,我同样不知道。”

太宰追问不舍:“那盘古氏、神农氏、女娲氏这‘三皇’总该算是圣人了吧?”孔子看了他一眼,之后说道:“三皇善于使用因任自然、不故意人为造作的人,确实更加了不起,可我还是不敢断言他们就是圣人。”

太宰一时感到惊愕,就继续问孔子说:“照您的说法,那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圣人了吗?”孔子表情凝重,沉吟良久之后对太宰说:“我听说西方有圣人,不去治理,国家却不乱;不发号施令,天下人却都信重;不去故意教化,天下人却自愿听从。我猜想他大约可以算是圣人了,但他到底是不是真圣人,我还是不敢轻易说。”

宋国的太宰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孔丘这是在欺骗我!”

故事原文出自《列子·仲尼》: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默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略微说明一下:本篇中的“商太宰”,应为“宋太宰”。理由如下:周朝从商朝手里夺过统治权之后,遵照古代“兴灭国、继绝世”的人道主义传统,把商朝的后裔分封到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命名为“宋国”。到孔子生活的东周时代,商朝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商朝的后裔还在宋国延续发展。商朝的太宰不可能有跟孔子对话的机会,孔子只可能跟商朝后裔宋国的太宰有人生的交集。

这则故事虽然出自“道家”的典籍《列子》,但与孔子在《论语》中的自我表述并不违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两条均出于《论语·述而》)

“圣人”这个字眼太崇高,也太吓人,孔子一生没有把任何人当成绝对的圣人,更不敢把自己当成圣人看待,宋国的太宰以为孔子在欺骗他,是因为自己心里总有个谋略的小算盘。不过他的心思跟后世中国人的心思很有相同之处,就是总觉得世界上应该有真正的圣人。其实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世间为什么一定要有圣人才行呢?而且因为“圣人”的标准太高,世间人根本达不到,达不到就会作假,装成圣人的人就会多起来,“圣人”这个词所表达的崇敬语义就会被玷污。所以孔子才说世间没有圣人。后世中国人却要退而求其次,违背孔子自己的说法,把他供奉在了“圣人”的祭坛上。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孔子自己给自己的定位。

《中庸》一书里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只是一种向往,只是一个目标。这个无限高远的目标不是现实中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与其追求这种无限高远而又可望不可即的目标,不如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努力学习,不断获得进步更能使人心安。这是孔子的智慧。

对圣人的期待,虽然是历代中国人美好的奢望,但却表明了我们总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社会美好未来的企盼,寄托在某种完美人格上。这种企望其实只是一种奢望,事实上基本达不到,就像这则故事里孔子所说的那样。

天上既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地上也自然没有全善先知的圣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文主义者,他不再相信外在的神明可以主宰人类的吉凶祸福。“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这是为天地祛魅。孔子又是历史上最早倡导通过学习而获得进步的老师,强调用认识和开发人类自己力量的方式,改变人类无知、无识的命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既不以圣人自居,同时也拒绝承认人间有真正的圣人,这是为人间祛魅。

祛魅,是孔子令人崇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