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智人祖先为什么能战胜尼安德特人?
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灵中脱颖而出,成为莎士比亚所说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据说原因在于会讲故事。早期人类中不光有被认为是我们祖先的智人,也有体型和脑容量更大的尼安德特人,《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相信,智人是因为更会讲故事而将尼安德特人淘汰出局:
如果是一对一单挑,尼安德特人应该能把智人揍扁。但如果是上百人的对立,尼安德特人就绝无获胜的可能。尼安德特人虽然能够分享关于狮子在哪的信息,却大概没办法传颂(和改写)关于部落守护灵的故事。而一旦没有这种建构虚幻故事的能力,尼安德特人就无法有效大规模合作,也就无法因应快速改变的挑战,调整社会行为。1
会讲故事意味着能用故事纽带来维系人群,把分散的个体结合成愿意相互合作的共同体——赫拉利说“两名互不认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都相信塞尔维亚的国家主体、国土、国旗确实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2。与许多具备爪牙角翅之利的动物相比,个头偏小的人类祖先在身体条件上基本没有优势,但他们能组织大规模的有效合作来克敌制胜,凭借的是讲故事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
作为一部旨在影响广大读者的普及性读物,《人类简史》的行文不免夹杂某种戏谑成分,但赫拉利只是人类靠讲故事起家这一观点的传播者,一些严肃的人类学研究早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曾任牛津大学认知及演化人类学学院院长的邓巴不但发现灵长类动物的梳毛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沟通手段,还指出它们彼此间的咕哝呼唤( grunt)也是一种语言,用这种声音传递的信息内涵要比沉默的梳毛丰富得多,效率也要高得多。
邓巴在《人类的演化》一书中说:“讲述故事是所有宗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宗教之所以具有讲故事性质,是因为单纯的教义宣讲容易陷于枯燥,只有糅入故事才能为信众喜闻乐见。邓巴还认为原始人的大脑发育与所属群体的大小呈正相关:群体大则人际关系复杂,人际关系复杂则分辨敌我友的难度增加,应对这种局面带来的压力自然会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
群体扩大自然也会促进叙事能力的提高。从沟通角度说,从梳毛、咕哝到八卦属于群体变大后的一种必然,因为梳毛属于“一对一”的肢体接触,人数多了这种接触不免顾此失彼,而八卦的飞短流长刺激着各个山头和小圈子的敏感、禁忌与好奇,容易在群体内引发不胫而走的“一对多”扩散,这种传播就像燎原烈火一样事半功倍不可阻挡。反过来看,八卦或曰形形色色的讲故事又是群体形成、维系和扩大的必要条件,即以赫拉利所说的“部落守护灵”为例,最初这可能只是某人的一句戏言,但是随着更多人的认同和对该故事的“接着讲”,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的群体便宣告诞生。
点评:灵长类动物的沟通手段有一种“前叙事”性质,对人类叙事起点的探寻,应该追根溯源到这里。
1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年,第35-36页。
2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年,第29页。
3 罗宾·邓巴:《人类的演化》,余彬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