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学刊(总第1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语教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刍议

陆俭明

北京大学

提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人类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文章从语言性质和语言教学的性质两方面说明汉语教学可以而且应该为构建人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为此,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包括树立正确的汉语教学目的观和汉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必须做好四件事——加强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处理好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汉语教材建设,努力探究和改进汉字教学,以确保汉语稳步健康地走向世界。文章最后讨论了汉语教学走“数字化”之路的问题。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 语言文字教学 文化教育 走“数字化”之路

一 引言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资源短缺、毒品泛滥、跨国犯罪、国际恐怖主义等。这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各国在经济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加速,共同利益不断增加,逐渐形成相互竞争、相互摩擦,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于是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提出“全球治理”的思想。在联合国的支持下,28位国际人士发起组成“全球治理委员会”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研究此问题。他们最后于1995年发表了《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对“全球治理”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强调了以下四个重要观念:国际相互依存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但该报告并未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方案或建议。是我们中国首先向世界提出了明确的答案。早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就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而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并具体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有现实依据的。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点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人类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而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之所在。我们的汉语教学无疑得考虑怎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

二 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性质决定

汉语教学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有人可能会想:“我们的汉语教学不就是教外国人学汉语嘛,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出力作贡献?”他们如果对语言的性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对语言教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不会产生上面这样的想法。

一般对语言性质的认识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记载并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载体。这个认识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但除此之外,还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点:语言具有情感性。目前多数人没注意到这一点,实际上大家都已体会过——在异地他乡碰上一个说家乡话的老乡,虽素不认识却会感到倍加亲切;在国外碰到几位会说中文的老外,或者自己能说较为地道的目的国家的语言,也会立刻跟当地同仁拉近距离。只因为语言具有情感性,所以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不仅是记录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再说语言教学。任何外语教学,包括我们的汉语教学在内,教员在教授某种语言、学生在学习某种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进行情感交流教学,也在进行彼此在文化上、价值观上的互相理解、沟通的教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包含四种观念:国际相互依存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其中任何一种观念,都离不开作为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的语言文字。

至此,我想大家就可以认识和领会到,我们的汉语教学确实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出力作贡献。不过话还得说回来,真要做到这一步也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得从汉语教师培养、教材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一步加以改革。这方面说实在任重道远哪!

三 汉语教学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汉语教学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重要的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得树立正确的汉语教学目的观。

说到开展汉语教学的目的,最早的提法是“汉语国际推广”,有人著文说“努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语言推广机构”,并老是将“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挂上钩。用心是好的,但“推广”之说是极为不妥的,结果在国际上造成负面反应。这正如吴应辉(2013)在《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代序”里所指出的:

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术语曾一度被官方广泛使用,它能充分反映有关机关要把汉语推向世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美好愿望,但会带来“文化侵略”之嫌的负面效应。

事实上不是“会带来”,而是已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推广汉语, 推广文化”之类的说法有违21世纪“文明,和谐,共赢”的时代特点。

后来又提出“汉语国际传播”。这提法当然比“汉语国际推广”要好,我在多篇文章中也用过这样的提法。但细细思量,这提法还不是很好,还是会给人“文化侵入”之感。

其实,我们开展汉语国际教育,首先是为世界各国服务。随着我国和平崛起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政要也好,经济界的实业家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或想着要与中国打交道,要与中国开展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方面的交流合作,或要来中国看看,要来中国旅游,要来了解真实的中国,或想来中国留学、工作,最好能学习、掌握一点汉语/中文。我们开展汉语教学正是为他们服务。因此,开展汉语教学正确的目的观应该是:

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建造通向中国和华语社区的友谊之桥——汉语桥。

(陆俭明2019)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汉语教学指导思想。这涵盖三方面内容:

第一,教汉语,既要讲授好汉语口语,也一定要讲授好汉语书面语。这样才能让汉语学习者真正学习掌握汉语,汉语也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世界各国想学汉语的人,学习目的各异。有的,或是个人心愿,或是国家或某企事业单位的要求,真心实意地要学习、掌握汉语;有的只是为了某种临时需要或出于一时兴趣而学习一点汉语。我们需要满足国外方方面面的需求。但从要让汉语走向世界的角度说,我们决不能满足于全球有多少人“能说点汉语了”这样的要求,必须持有“要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既学习掌握汉语口语,又学习掌握汉语书面语”这样的理念;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必须具有这样的理念。具体理由后面会谈到。

第二,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文化教育和其他一切教育都是伴随性的。试想,语言文字不过关,文化教育会有根基吗? 关于这一点,下面会进一步论述。

第三,作为汉语教师,都要有这样强烈的意识——怎么让所教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里尽快学习、掌握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

上述理念,从有关部门领导到每一位汉语教师都必须明确并坚持。要贯彻上述教学理念,要实现上述教学目的,首先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每个汉语教师,都应有较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能力结构和较好的思想心理素质。关于这方面请具体参看《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陆俭明、马真2016)。汉语教师具备了较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就不会慌乱,就会应对自如。

四 汉语教学亟需做好四件事

汉语教学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眼下亟需做好四件事:一是着力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二是必须处理好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问题;三是以科研导航,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四是进一步探究和改进汉字教学,以提高其有效程度。下面逐一加以具体说明。

4.1 加强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

开展汉语教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国内承担汉语教学任务的当然是中国的汉语教师。为确保汉语教学的高质量,必须不断做好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那么国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呢? 主要由谁来承担? 得由本土的汉语教师来承担。

2009年开始提出汉语教学“本土化”理念。这一理念非常符合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然而,汉语教学本土化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程”。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标志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其政府有关部门能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该国国民教育体系;二是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能建立起一支本土化的汉语教师队伍;三是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能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根本是汉语教师本土化。这样,汉语教学才能扎根于每个国家。2020年12月12日的《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了他们邀请七位孔子学院的中方和外方院长座谈汉语教学问题的报道。谈到“本土化”的问题,中外方院长一致认为“本土化是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该“以本土教师为主,‘外教’为辅”。有人会说,对象国本土汉语教师,在发音上,在用词上,在句法规则的使用上,赶不上我们中国的汉语教师。这个看法应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本土国民上岗承担汉语教学任务,都是经过一定的考核取得教学合格证书的。他们的汉语素养、汉语水平,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都会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有从事汉语教学的基本能力。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实现汉语教师本土化对汉语教学来说,利大于弊,起码会有三大好处:

第一,他们在教学中比我们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了解教学的重点,更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比我们更善于进行对比教育,所以会更好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汉语。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一般说来不会比我们的汉语教师差,相反会胜出我们派去的中国的汉语教师。国内外外语教学的事实告诉我们,各国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乃至中级阶段,基本都是由本国国民任教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学英语、学法语、学德语、学俄语、学日语、学西班牙语、学阿拉伯语,或者学韩语的时候,都分别是由外语所属国家派来的教师教的吗? 不是,在初级、中级阶段全都是由我们中国的本土教师教的。汉语教学也应该走这条路。

第二,由于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如何讲授汉语使外国汉语学习者更容易接受? 外语教学的历史告诉我们,能根据教材的内容,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地举出与对象国国情、当地风土人情相关的例子,说实在的只有本土教师能做到,而且可以说是他们的专长。而这一点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汉语教师来说,望尘莫及。

第三,更为重要的一点,有了一支本土化的汉语教师队伍,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自己就会向本国政府提出加强汉语教学的要求,而这是使汉语教学进入对象国国民基础教育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助推力量,也是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总之,真要让汉语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当然,某些国家原先没有开展过汉语教学而现在急需汉语教学人才,要求我们国家派一定的师资给以支援,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应邀派出汉语教师。但是,所派出的汉语教师必须是有一定水平的,而不能像现在派出的不少志愿者汉语教师那样的低水平。向海外派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汉语教师,从长远来看,并非策略之举,更非科学之举。我们认为,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着力培养对象国的本土汉语教师。

4.2 处理好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得了解,文化传播具有必然性。文化传播的必然性是由文化的“动态性”决定的。文化的动态性体现在两方面:从纵向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具有时代性,这跟人类对客观世界、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变化与深化有关,因此任何民族与国家的文化都具有历史传承与发展的特性;从横向来看,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而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接触必然会导致文化的互相交流。因此,文化传播具有必然性。

文化传播还具有双向性。意思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希望将自己的文化往外传播,让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了解、认可乃至认同;同时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也需要了解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文化,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以不断丰富、发展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文化。

文化传播的必然性与双向性,导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会给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好处。因此,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要持一种正常的、正确的心态——无论对自己的文化还是对别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要持尊重的态度。对己方文化,不炫耀,也不自卑;对他方文化,不歧视,不贬损,不无原则地排斥。

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有:(1)国家或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2)媒体宣传、介绍;(3)让传播者的语言作为外语进入他国国民教育系统中;(4)通过各个国家学习、掌握了传播者语言的专家学者、翻译家的直接介绍与经典作品的翻译。其中,第(3)、第(4)这两种传播途径与方式是紧密相连的,都跟语言教学相关。特别是第(4)种,即通过各个国家学习、掌握了传播者语言的专家学者、翻译家的直接介绍与经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文化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在近代饱经蹂躏与欺压而现在正在迅速和平崛起、飞速发展的和平大国。她既拥有光辉灿烂而又神奇深邃的古老文化,又有各民族交织、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毋庸讳言,我们国家跟其他国家一样,也需要将我们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融入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汉语教学。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任何外语教学都必然伴随着文化教育,无一例外。学生在接受外语教学、学会一种外语的同时,都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浸润于语言教学中的该语言所属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民族理念、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汉语教学当然要肩负起文化教育这一责任。但是,文化教育切忌采用“说教”的方式,应主要体现在教材和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之中。说得明白些,文化需要浸润于教材和教学活动之中,要采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真正起作用。这就关涉到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问题。

必须明确,二者的关系是,语言文字教学为主,文化教育只是伴随性的。前面已经指出,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与方式是通过各国学习、掌握了传播者语言的专家学者、翻译家的直接介绍与经典作品的翻译。如果开展汉语教学的结果是学习者都不能看不能写,那么国外有谁真能了解、研究中华文化? 有谁能来将中华文化介绍给他们的国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这一点,我们也需要换位思考。我们对西方、东方各国文化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自身学好外语后阅读原著实现的,基本都是通过阅读我国的不同语种的专家学者和翻译家对他国文化的介绍,通过阅读、观看我国的不同语种的专家学者所翻译或译制他国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实现的。那么怎么能确保语言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越来越多通晓汉语的学者专家和中文翻译家? 要知道,语言的学习与习得,主要不是靠学理论知识,主要是靠所学语言的语感的丰富积累。大家要充分认识“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性。汉语教学必须在如何编写传播真善美的、语言文字较为浅近的、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如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书”上找门路,下功夫。这是确保汉语教学圆满完成任务的唯一正道。

4.3 进一步加强汉语教材建设

确保汉语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高质量的、成系列的汉语教材。过去的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花钱不少,编的教材很多,但说实在好的不多。原因是在某些错误思想指导下,不踏踏实实地以科研引航,缺乏有关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关涉汉语教材建设的“汉语教学基础性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

其一,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不管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其母语是什么语言,要教他们学习掌握好汉语,特别是书面语,该教/学多少(字、词、语法点)? 具体是哪些? 孰前孰后? 辅助率是多少? 递增率该是多少? 复现率该是多少? 必须加以研究并获得数据,其研究成果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其二,如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编入汉语教材之中,而又不让学生感到“你们在对我进行思想说教”?

汉语教材是需要用心编写的。现在的教材编写,多半根据作者个人经验加之参考已有教材。这无可厚非,但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性。造成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二是不能科学地解决好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问题。

4.4 进一步探究和改进汉字教学

教汉语,必须要教汉语书面语,即关注点要放在汉语书面语教学上。只有当世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掌握了汉语书面语,汉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也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按此理念必须重视汉字教学。关于汉字教学,广大汉语教师以往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在汉语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汉字难学”的实际问题,因此还需进一步探究和改进汉字教学,以提升其有效程度。

汉语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且汉字教学这一大难点“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万业馨2004;傅晓莉2015;匡昕2020)。同时,必须共同探究一些问题,诸如:

其一,大家早就注意并认识到培养学生“汉字意识”的重要性(戴竹君、武晓平2014)。我们常说汉字圈和非汉字圈,其实现在除了日本学生有较强的汉字意识外,其他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对基于“横(一)”“竖(丨)”“点(丶)”“提()”“撇(丿)”“捺()”“钩(亅)”“折()”等八种基本笔画组成的一个个汉字都是极为陌生的,包括韩国、朝鲜、越南的青少年学子。怎样有效培养外国学生的“汉字意识”? 这是首先需要研究的。

其二,怎么教汉字? 大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宝贵意见,但还是有分歧。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歧值得重视,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第一个方面,是严格按照汉字“六书”(包括老六书和新六书),即遵循汉字规律和理据性来教呢,还是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二个方面,是继续坚持“词本位”这一种教学模式呢,还是采用法国白乐桑教授创建的二元化的“词本位” (用于教汉语口语)、“字本位” (用于教汉语书面语)汉字教学模式?

第三个方面,在汉字教学和书写训练中,要不要重视并强调笔画、笔顺教学? 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笔画和笔顺不重要,照猫画虎,差不多就行了” (施正宇2018)。有人持肯定态度,认为需要笔画、笔顺教学,“笔画是汉字形体的静态呈现,笔顺则是汉字形体的动态展示;笔顺关系到汉字书写的速度与准确与否,笔画和结构布局关系到汉字形体的正确和美观与否,它同时也关系到汉字形体的辨识” ,“使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烂熟于心” (施正宇2018)。

我之所以强调要做好上述四件事,是因为这是确保汉语真正稳步健康地走向世界必须要做的事。要知道,汉语是不是走向世界了,不是谁说了算,而是得有客观标志,具体是:

第一,大多数国家,能将汉语教学纳入他们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在高校能设有汉语/中文专业,汉语能成为高校第一外语选修课之一。

第二,从事初级阶段教学任务的汉语教师,基本上都由对象国的国民来担任,以真正实现汉语教师的本土化。

第三,世界各国能阅读中文书刊报纸、能上中文网站浏览的人越来越多,能在各个国家具有本科学历的国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那比例该是多少? 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五 汉语教学要走“数字化”之路

所谓“数字化”,简而言之就是将任何信息内容设法加以形式化以便引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内部的模数转换器转换成二进制数值,再以此数值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从而让计算机可以统一计算、处理。如今,数字化不仅是计算机的基础,不仅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软件技术的基础、智能技术的基础、信息社会各种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各行各业也都在实施数字化,特别是关系到技术创新、应用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因此,现在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我国也比较早地重视数字化问题。特别是,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集体学习。强调我们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如今,数据已经具有生产要素性质,“数字经济”已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驱动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动能,而且必将引发一场范围更为广泛的产品革命、生活革命。

目前,我国广大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师虽然不一定都已经明确树立起了“数字化”这一理念和意识,但实际上也已经起步。这表现在:

(一)电脑、手机这些数字化工具人人离不开手了,都已成为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必备工具。

(二)无论哪一方面的语言研究与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相关的语料库、资源库、适应某种需要而建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及其相应的检索系统。

(三)已有海量的图书、报纸、期刊、照片、绘本、乐曲、视频等人文语言资料加以数字化,并已经在Web上供大众获取和使用。

(四)成立了规模不等、用途不一的语言数字化研究机构,如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牵头并指导成立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下又分设平面媒体语言中心(北京语言大学)、有声媒体语言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媒体语言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教材语言中心(厦门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和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其他各高校或机构,也先后分别成立了一些研究中心,如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商务印书馆)、山东省级“数字人文与外语研究创新团队”(曲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语言智能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大学)等。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已习惯于“碎片化”学习和从网上找学习资源;他们顺应“互联网+手机”的时代特征,实现所谓“7A学习” (anyone/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anyway/any learn support,即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设备、任何方法、任何学习条件)。

这就迫使外语教学和汉语二语教学也得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以适应这种变化;而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线上教学的发展,促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线上教学平台出现,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国内线上学习平台;还有“爱课程”“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的国际平台。越来越多的新的授课模式出现,如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出现,如PBL(Problem based lea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BOPPPS(包含导言Bridge-in、目标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的六环节教学法)、对分课堂等。有的教师还采用“多模态的语言教学法”,把独立的听力课、口语课、影视欣赏课等课程综合为一体,形成视、听、说、图、影、像、动作、表情、语气等多模态的语言教学。

好多学校还安装了“嘉课堂”教学系统软件平台。这是基于“云、网、端”数据驱动的教学系统,可使教学过程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其好处是:布局灵活自由,能实现更灵活多变的课堂互动形式,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互动;能实现多屏互动教学,而且可实现常态化视频录播。

语言教学已开始走上数字化之路,但也仅仅是开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挖掘,从数量到范围到品位到质量还相当不够,不光是有关语言文字知识和规则方面的,教学本身,诸如教师、学生、课堂等的数据挖掘也不够。因此,数字化语言教学资源还是缺乏。此外,还需进一步加速开发和研制能应对多个语种、板块,布局更为合理,链接跳转更为灵便,更具创新性的不同语种,包括汉语在内的线上资源。

六 结语

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作贡献,但必须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革新教学理念,走数字化之路,而这既是为事业,也是为国家,更是为人类。

注释

① 引自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www.xinhuanet.com//2017-01/19/c_1120340081.htm。(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0日)

② 引自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24/c64094-20893328.html。(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0日)

③ 引自2014年6月5日至6日“世界语言大会”召开之后形成的《苏州共识》,http://yynl.jsnu.edu.cn/0c/35/c1468a3125/page.htm。(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0日)

参考文献

柴如瑾(2020)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光明日报》第12 版,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2/12/nw.D110000gmrb_20201212_1-12.htm。(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0日)

戴竹君、武晓平(2014)试论汉语国际教学中汉字意识的培养,《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128-135页。

傅晓莉(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研究综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2期,31-46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 《中国的和平发展》,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1/Document/1000032/1000032.htm。(访问日期:2021年10月20日)

卡尔松、兰法尔主编(1995)《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赵仲强、李正凌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匡 昕(2020)汉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4期,31-39页。

李树英(2019)智慧教育需要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选择,《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第6期,32-38页。

骆健飞(2011)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对外汉语听说课课堂教学研究》(崔希亮主编),81-90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2019)《话说汉语走向世界》,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马 真(2016)《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施正宇(2018)关于对外汉字教学一些问题的思考,《国际汉语教学(中英文)》第3期,3-19页。

万业馨(2004)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40-48页。

吴应辉(2013)《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张 璐(2019)汉语视听说课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例,《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1期,17-23页。

作者简介

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一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连续两届)、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连续两届)、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Email:lu_ma2008@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