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近四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普遍重视从“朦胧诗”肇始的诗歌变革潮流与当代“政治抒情诗”及“颂歌”风格诗作的对话意义,强调其“拨乱反正”的历史价值和美学创新,却对其立足“今天”、自觉进行中国诗歌现代性重构的特色有所忽略。

本书把《今天》创刊(1978年12月)至今的中国诗歌概称为中国当代诗歌,以突出其立足当代问题、重构想象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追求。本书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当代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同向的同时,遭遇了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现代性风险——虚无主义文化危机。在这一危机面前,中国当代诗歌在生成审美救赎的精神、显现和对抗虚无主义的同时,成就了一批优秀诗人和文本。中国当代诗歌的时代性、传承性、艺术探索性和世界性由此得到确立。本书系统揭示虚无主义在中国当代诗歌中表征的文化危机特征,以及在诗歌写作及文本中的美学呈现,旨在通过诗歌文本分析,确认中国当代诗歌抵御和超越虚无主义的审美精神。

本书以一条主线展开研究,从两个层面深入探究。一条主线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当代诗歌的生成路径及其时代特征研究分析,表明中国当代诗歌是现代社会转型的成果,具有强烈的艺术探索精神。两个层面即:第一层面是运用丰富的中国当代诗歌研究材料、学术成果,进入代表性文本,探寻出其中透射的虚无主义来源和影响,以及文本的对抗姿态和审美救赎的艺术特征;第二层面是参考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和文学文本,对比研究其对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启发,其中尤其注重现代派所反映的虚无主义文化现象。从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分析得到结论:虚无主义既是世界现代文化危机的重要表现形态,也有其本土久远的历史根源和当代土壤,它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幽魂,体现了开放时代一种“里应外合”的文化特征。

在一条主线、两个层面的研究分析中,本书充分重视历史语境与诗歌变革的关系,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角度进入文本分析。本书通过研究发现:在“文革”废墟上滋生、在市场经济里蔓延的虚无主义文化危机中,中国当代诗歌自朦胧诗开始,由于其先锋性及启蒙性,自觉承担了显现和抵制虚无主义的任务。从“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起步,中国当代诗歌文本一直体现着质疑、批判以及“相信未来”的积极姿态,发挥了审美现代性的救赎功能。这是针对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文化危机的诗学反应,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也由此证明虚无主义的无法回避及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必须得到重视及面对,中国当代诗歌已经发挥了作用。

本书力图对中国现代性风险作出诗学方面的自觉反应,从中国当代诗歌中的虚无主义角度观察自朦胧诗开始的当代诗歌变革,许多文本和理论问题将获得新的理解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