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叟宴”和恩佑寺、恩慕寺山门
自民国以来,关于康熙畅春园的野史传说很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大概要数雍正夺宫案和康熙死亡之谜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中旬,康熙南苑行围回园即一病不起,不久便驾崩于畅春园。由于在废掉太子胤礽后再未立太子,且一直到病逝都没有明示传位于哪个儿子,于是便留下“世宗夺嫡”之疑案。关于皇四子清世宗雍正继位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康熙临终前写有“传位十四子”胤禵的遗嘱,四子胤禛通过其舅父隆科多得到遗嘱,改“十”为“于”,这样“传位十四子”就变为“传位于四子”了;一说康熙病重时,胤禛用一碗人参汤将父皇毒死而得位;还有一说,谓康熙特别喜欢他的皇孙——胤禛之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因而传位给胤禛。
雍正皇帝
对这三种说法,后人众说纷纭。对于第一种说法,有的影视剧就表现过,但可信度并不高:康熙遗嘱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即便将汉文“十”改为“于”,满、蒙两种文字依然为“十四”,岂能服众? 对于第二种说法,赞同者认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如张淑媛等著《北京深处》一书就云: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驾崩后葬于西陵。顺治和康熙都葬在东陵,他何以葬于西陵呢? 原因就在于他曾毒杀父皇,嗜杀骨肉兄弟,无颜面见地下父祖。因而,他不惜违背不轻易改变祖坟基业的祖制,生前就在远离康熙帝的易县另选了墓地。有专家说,他另辟西陵是因为东陵再也找不到满足这位皇帝争强好胜的风水宝地了。这个理由不免牵强,因为他之后依然有三个清帝和他们的皇后葬于东陵。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其实应该明白其中的真情,但本着子为父隐的孝道不便说破。最后,乾隆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昭穆而建。”意即:老祖宗居中,左为昭,安排儿子位;右为穆,安排孙子位。第二个昭位是重孙,穆位为重孙的儿子。以后依此类推。此说表面上掩盖了父亲迁陵真相,却也有巨大的漏洞:昭穆有了,祖宗的位置却远在东北沈阳的福陵。实际上,乾隆的内心并没有因此“高招”而平静。据说他曾经替雍正为争夺皇位残杀同胞兄弟的罪恶写过忏悔录,放置在养心殿西厢佛殿内的佛龛里,以期替父亲赎罪。忏悔祈祷文用红纸包好,外面写着“子孙不得打开,谁打开谁不是我的子孙!”语气十分严厉,显见得是一封绝密到顶的宫廷文件。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一百二十年后,竟然被小宣统溥仪和进宫陪他读书的弟弟溥杰小哥儿俩无意中发现,并且打开看了,这才验证了关于雍正篡位的结论。
清西陵
当代史家则比较多地倾向第三种看法。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康熙帝的确很喜欢小弘历。但是应该看到,弘历后来之所以能随康熙帝读书,其实还是胤禛费尽心机造就的。乾隆皇帝晚年在巡游避暑山庄所题《游狮子园》一诗的注解中说了这样一段事:“康熙六十年我十一岁,随皇考(雍正皇帝)至山庄观莲所廊下,皇考命我背诵所读经书,不遗一字。当时皇祖(康熙皇帝)近侍皆在旁环听,都很惊异。皇考始有心奏皇祖令我随侍学习。”由此可见,胤禛早就有让弘历随侍康熙读书之心。而在此前,胤禛又冒欺骗康熙皇帝之大不韪,为儿子弘历卜选了八字,按照命相家的说法,其命相出奇的好。此事确实,在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29年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就有乾隆的八字,并附有康熙六十一年时人的批语。那年三月,弘历第一次在牡丹台拜谒皇祖康熙皇帝时,果然以其灵秀、聪慧和知礼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喜爱,这也就使胤禛有机会将弘历的八字进呈康熙皇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胤禛在与诸兄弟进行夺嫡斗争过程中,虽然假装超脱,以念佛使自己隐藏于其他皇子攻击目标之外,实际上却时刻都在处心积虑地加重自己在父亲康熙皇帝心中的分量。既然如此,在他认为紧急或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夺宫也并不让人意外。
当然,雍正夺宫这一类轶事,可以让史家和史迷们去继续考辨。我们今天更感兴趣的是昔日畅春园里康熙皇帝以及他的继承人的文化遗存,如他举行过两次的“千叟宴”以及雍、乾二帝的恩佑、恩慕两寺。
为了体现自己“与民同乐”“尊老敬贤”的圣君风范,康熙帝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自己六十大寿时,下诏于三月下旬在畅春园正门前,宴赏65岁以上前来祝寿的老人。二十五日,参加御宴的官吏士庶达4240人。二十七日,又有2605人。宴会上,由皇子、皇孙和宗室人员执爵敬酒,对年过八十的老人,康熙还亲自搀扶,赐酒。二十八日,又召集满、蒙、汉七十岁以上的妇人在畅春园太后宫前参加御宴,由皇太后和康熙帝亲赐茶果酒食。每次宴毕,又各赏白银,并谕告老人们回乡后要广弘中华孝悌之道。
清千叟宴文献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又先后召群臣耆老一千余人,宴赏于乾清宫。康熙还即席赋《千叟宴》一诗。被后人誉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的“千叟宴”由是定名。
此后诸帝,只有乾隆在乾清宫、宁寿宫皇极殿和国子监辟雍先后再举行过三次“千叟宴”。可见,康乾盛世后,大清国力和亲民意识已渐趋衰减了。
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清王朝定鼎初期能有所作为,后来日渐衰落,至晚清则惨遭西方列强蹂躏宰割,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对传统的漠视,肯定也是腐朽没落的一个重要文化原因。
恩佑寺、恩慕寺山门
恩佑寺、恩慕寺两座山门,要告诉我们的,或许也是同样的道理。
肃穆庄严的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皇帝为供奉其父康熙的遗像而建,正殿供奉三世佛。乾隆八年(1743),康熙像移奉于新建的圆明园安佑宫;今存山门“敕建恩佑寺”额,为雍正帝书。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病逝。乾隆为纪念其母,在恩佑寺南侧建恩慕寺,正殿供奉药师佛,其规模与恩佑寺相同。此前,康熙帝曾在南苑建永慕寺,供其母礼佛。恩慕寺即兼取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寺名。今遗存的恩慕寺山门“敕建恩慕寺”额,为乾隆帝书。
这两座山门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世界喧哗,山门无语,但我们内心不能没有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