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关工委课题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与经验的研究
内容摘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广州地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以其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粤港澳“五老”队伍作用,坚持开展多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取得不错成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更要搭建粤港澳三地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形成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样本,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拥有更丰富的载体、更多样的资源、更扎实的举措而思考谋划。
关键词
爱国主义;青少年教育;粤港澳三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范围为香港、澳门,及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九城市。其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将全面建成。这个发展蓝图,将极大地鼓舞中国人圆梦的信心,将全面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级关工委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建设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类建设人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精神,学习和领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纲要》赋予关工委的工作任务,以贯彻落实以上两个纲要为契机,积极探索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加强穗港澳三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近年来在教育部关工委、广东省及广州市关工委的指导和带领下,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充分发挥广州毗邻港澳的优势,与香港、澳门的学校联谊共建,系统深入地开展形式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中间不少成果值得回顾,好些经验值得总结,有的方面还能为下一步更加深入地开展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大湾区背景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已初见成效
(一)主体明确,覆盖面广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下,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面的良好格局。
一是实现各学段全覆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协助学校和在职老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把不同成长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作一个系列工程来抓,一并思考、一并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链条,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纵向衔接、各阶段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通过“五老”课堂等重要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育形式,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在这个衔接机制中,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老专家组成的“五老”队伍,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使命,延续“教书育人”职责,发挥“银发引领”作用,体现“大爱”情怀,开展了各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不少学校成系列、成规模,打下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是穗港澳三地已联手开展教育活动。目前,广州市已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与港澳缔结姊妹学校233对,近年来,每年教育交流活动超过200次,师生累计交流超过4万人次。2019年3月以来,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按市关工委《关于开展“腾飞中国·辉煌70年”爱国主义活动的实施方案》《“我和我的祖国”穗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以“我和我的祖国”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联合香港广州社团总会、澳门广州社团总会、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以及各相关社会力量、社团和组织共同举办粤港澳三地老少牵手文艺汇演、青少年演讲(朗诵)会、老少牵手书画展、青少年征文大赛、开学第一课等“五个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全面铺开,形成了穗港澳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二)主题性强,效果显著
爱国主义范围很广,选项也多,在这方面要结合实际作出选择。近年来,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多角度切入聚焦,突出家国意识与爱国主义,着力时代新人的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根据党和国家大政形势和上级关工委的要求,结合广州教育系统的工作实际,坚持每年聚焦教育主题制定一个实施方案、进行一次年中交流、完成一次年终总结,把青少年主题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016年,以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学党史国史主题教育活动,讲师团深入36所学校宣讲长征精神,近万名中小学生、高职学生受教育。2017年,以“喜迎党的十九大,书写爱国情怀”为主题,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以书画艺术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以来,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动员组织老战士、老模范、老同志等用亲身经历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广州故事,传递时代精神。2019年,开展了“腾飞中国、辉煌70年”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国率先建立穗港澳三地青少年交流平台,共同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我和我的祖国”“5+1”系列活动。为了确保主题教育活动生动有效,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历史名城、千年商都、革命策源地等丰富资源的优势,建立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东区委旧址等一批教育基地,编印了《华南抗日传奇故事连环画》《流溪河畔木棉红》《初心本色,榜样力量》等一批带有乡土味的历史故事书。结合主题教育还开展了各种主题的朝阳读书活动。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大批“五老”进社区、进校园,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仅2019年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即达到2847场次,受教育青少年将近12万人次。
(三)时间线长,品牌彰显力强
2010年以来,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市关工委的组织协调下,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坚持在每学年开学第一天举办“开学日系列活动”,以其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涵、新颖的形式,成为给莘莘学子注入成长正能量的品牌活动。2017年,在天河区华阳小学举办“童心向党”开学典礼暨“尊师重道 古诗诵读”开学日系列活动,活动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诵读古典诗词及歌舞表演,抒发孩子们爱党爱国的深情和尊师重道的真情。2019年,首次由穗港澳三地部分中小学在线上举办开学日活动,共同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市关工委在白云区江夏小学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开学日活动,通过舞蹈《我和我的祖国》、朗诵《中华孝道代代传》等文艺表演,为祖国庆贺华诞。活动中还为一年级新生举行了“开笔礼”仪式,收到很好的感染教育效果。2020年,在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举办以“时刻准备着”为主题的开学日活动,师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活泼的形式自编自演了五幕校园剧《时刻准备着》,将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要求和“六一”寄语融入五幕剧情,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了要把勤学习、树理想、炼意志、强体魄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关工委的开学日关爱系列活动连续10年,时间跨度较长,而且发挥了省级广播电视台音频、视频新媒体的优势,其宣传效果已突破广州,辐射广东,甚至影响到省外。
多年来,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参与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关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重点依托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及11个区图书馆作为活动主阵地,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近五年共开展活动9307场,吸引了190.5万人次参加。2019年,第40届“羊城之夏”围绕“献礼新中国,共享新阅读”主题,策划开展了“歌颂伟大祖国·畅想美丽广州”少儿朗诵展示活动2756场次,吸引56.5万人次参加。由市关工委、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广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市少儿图书馆共同举办的2019年家庭教育暨家长学堂系列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和好评,引起了珠、深、港、澳多地的关注。
(四)社会反响广,带动效果好
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历时一年,社会反响巨大,带动效果得到充分展现。截至目前,共有来自穗、港、澳三地15万余青少年踊跃参加,穗港澳三地共有近30个部门参与组织发动工作,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近20家中央省市新闻单位以及《大公报》等港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参与人数之多、声势之大、效果之好,为近年少有,得到了中国关工委、省关工委领导及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评价说:“广州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穗港澳三地青少年中共同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这是一个加强穗港澳三地青少年融合的创新举措。三地青少年共同搞征文比赛、搞书画展、搞演讲、搞文艺演出,通过这些活动共同加深对‘我和我的祖国’的感受。这项活动一定要搞好,不但广州要搞,还可以推广到内地去,让全国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都来关注、关心、关爱港澳青少年,让他们能健康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广州关工委顺势而为、开拓创新,为穗港澳三地广大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又一个抒发爱国心声、展现文艺才华的生动舞台,深化了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的认识,促进了港澳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激发了三地青少年的爱国情、报国志,凝聚起老少牵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光添彩。
二、大湾区背景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
(一)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以关工委开展活动,既是为实现“老有所为”提供展示平台,也是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实践舞台。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是在同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有在职同志参加的工作机构,体现了在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下,实现老有所为、教化育人的发展目标。一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层层压实责任,给关工委工作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关工委组织架构明确,育人服务意识鲜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市委退休领导任市关工委主任,来自各基层的代表担任市关工委副主任。市教育系统的领导是其中一位副主任。教育系统内条件成熟的中小学均成立关工委,十所市属高校全部成立关工委,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由教育局领导或高校正职领导担任。教育系统关工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基层关工委建制齐备,组织健全,成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教化育人的续航持久驱动力。累计至今,在广州市就有10多万关工队伍,其中教育系统“五老”队伍达到2万人,领导班子近500人。
(二)重视对症求解,布局谋篇,统筹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做好文章。广州市在粤港澳建设背景下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紧抓三地青少年的同与不同,寻找三地交流最大交汇面。三地青少年成长阶段相近,但接受教育的制度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价值观与思想理念体系。根据2015年《当代穗港澳青年发展观基本特征与差异性研究》“青少年价值观调查”的问卷数据统计发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关注度方面穗港澳三地青年发展观差异明显,广州青年发展观同质性较强,看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意识不足;香港青年发展观较为复杂,看重言论自由和决策参与,但对国家认同和关注不足;澳门青年发展观多元化特征最为突出,既看重经济发展,也对其他社会政策和政治权利表示关心。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工作思路上充分认识三地同源存异的实际情况,在活动的组织上、项目的设计上,特别重视包容推进,重视能够取得春风化雨的融合效果。
二是紧扣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寻找三地青少年最易交汇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生命基因。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参与推动以古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开展的三地交流活动,让粤港澳三地学生在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知不觉体会到同源共建历史文化事实,让大家自然生发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普通话的学习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汇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穗深珠港澳五地就已经开展普通话交流,不少老教授、老教师还受邀到香港、澳门为港澳的教师教授普通话,提高特区学习普通话的水平,在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加坚实的国家认同的基础。此外,三地学校及老年教育工作者经常组织开展的活动涉及演讲、朗诵、绘画、书法交流等,也逐渐成为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最易交汇点。
(三)重视教育阵地建设、机制牵引,最大限度发挥育人功能
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实践活动中比较重视发挥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育人范围内找到最大的增值效应,尤其是特别重视和发挥地方高校的牵引。广州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合计1500余所,高校近百所,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牵引作用。2019年,“腾飞中国辉煌70年”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广州大学启动,共有来自省、市及珠三角九市各级关工委领导及大中小学生的450名代表参加了活动,到场的各位老同志结合祖国发展、亲身经历的分享和讲述,给予青少年强烈的思想冲击,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统一。除此之外,“书记校长第一课”“名师大讲堂”经过长期打造,已成为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关工委铸就的“院士回母校”“老校长下乡村”活动在各高校得到了落实,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以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等多元载体分层分类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在组织这些富有情感、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气度的主题活动中,很多方面都有着广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老同志的身影。相信假以时日,这些活动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合作办学)延伸或影响到港澳大学尤其是香港地区的高校中去,事实上现在很多时候已经是在这样行动了。
三、进一步推进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精准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新时代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使命与责任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爱国主义是其中很重要的纽带,爱国主义建设也是新时代大湾区建设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使命与责任,只有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共同推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给关心下一代工作带来机遇,而且使关工工作创新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世界一流湾区的建成必将促使国际交往程度提升,且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建设发展的,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尤其是青少年从小接受教育的背景不一样,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情况下,广大青少年受到的影响冲击必将是关工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挑战。因此,在新时代如何爱国,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如何铸魂立根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紧抓大湾区发展规划带来的特殊发展机遇,统筹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行动推进
一要统筹抓好基于大湾区青少年创业导向的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说:“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州从201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举措,包括符合条件人才补贴免征个税、筹建1000套港澳人才公寓等诸多政策。该行动计划涵盖了支持港澳青年在穗学习、实习、交流、就业、创业、生活等方方面面。主要内容包括实施“乐游广州”“乐学广州”“乐业广州”“乐创广州”“乐居广州”计划以及搭建高效便利服务平台(简称“五计划一平台”),共15项具体措施。大湾区的建设,为港澳地区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也能够让年轻人感受到自己是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并能在推广爱党爱国思想过程中有成就感,主动把“一个中国”烙入心里,在“五乐”基础上把爱党爱国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讲好羊城故事,发出湾区好声音。
二要统筹抓好基于欢迎港澳青少年到广州读书求学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湾区教育建设还体现在粤港澳三方教育合作发展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的政策文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优质高校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大湾区要推进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素养教育、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扎实推进示范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湾区还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广州11个区相继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相关细则,明确出台港澳随迁子女就读细则,先后决定在新学年开设港澳子弟班。这就意味着,随着大湾区建设发展,粤港澳三地青少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到广州读书的港澳青少年越来越多。统筹做好三个抓手建设,从课程体系、载体建设、机遇发展中搭建爱国主义教育体制。
三要抓住国民待遇,促进爱国情感。大湾区的建设,促使大湾区内的九市二区形成了一个湾区共同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可以促使课程体系有更多的融合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在国民教育政策方面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顶层设计,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同点是香港地区重视在各学科中渗透公民教育,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公民教育行动中,重视公民的参与式学习。通过教材、课堂、生活、情感多元渗透模式与教育衔接。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教育政策,更加重视道德和社会性培育,但港澳地区的教育政策都过分强调公民教育,国民教育政策相对缺乏。尤其是香港地区,自2012年国民教育风波后,国民教育已被搁浅。澳门地区相对来讲爱国爱澳教育实施得较好,2007年以后已采用人教社编订的《品德与公民》教科书。珠三角九市尊崇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课程大纲的课程标准及实施,管理方面强调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心理习惯,人缘相亲,比邻而居。如果增强香港、澳门居民对大湾区共同体的认同,势必会增强国家认同。而单纯采用政治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未必在香港和澳门地区适用。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学科教育中,用传统历史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团结。渗透式的国民教育方法更为可行。而且加强对大湾区历史文化和地理空间领域的情感体验教育,能进而增强对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共同体能给人们一种归属感,有了归属感,才能在心理上认同国家。因此要加强非政治化的道德教育倾向引导,侧重祖国历史文化和地理方面的认知,进而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认同。
四要抓住教育载体,以社会实践促进报国行为。推动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以“激情追梦”行动促进爱国行为养成,以“奋斗圆梦”行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自身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建设大局紧密相扣,投入重大领域、紧缺行业和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工作中,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师生们将“小我”的价值实现融入“大我”的目标体系,报效祖国。广州大学关工委科技辅导团,由一批热心并富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于2003年发起建立。这些专家将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作为使命,17年来培养了25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各中小学校和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深入开展科技辅导工作,成为一支活跃在青少年科技辅导一线的“老教师尖兵队”,为推动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发挥了独特作用。截至目前,科技辅导团已深入100多所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建立中小学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40余个,辅导学生上万人。不少的农村薄弱校实现了科技项目“零”的突破,集体、个人获得多项荣誉。不少学生在接受科普教育的同时,也立下报国志愿,不少当时在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自愿投入教育系统的科普教育行列中,成为其中的专业人士或科技辅导老师。十余载努力,形成了“老手、大手拉小手”的共建模式,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延续循环,是科技立志、科普报国的生动体现。
五要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认爱国情感。香港2014年的“占中”事件以及“修例”风波引起的香港动乱,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明显有国外反动势力在那里推动,但卷入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香港青少年。而这些年轻人,都是香港回归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这不得不令每一个关心香港前途命运的有良知的人深思。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香港教育制度的严重缺失,致使香港的年轻一代对祖国的历史、对香港的历史知之不多。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所强调的,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应深入了解香港与国家在以往历史中所承受的苦难,应该知道国家力量的重要性,以及知道香港与国家,香港市民与全国人民有共同命运。梁振英这番话,指出了香港新一代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回顾香港部分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参与违法“占中”以及一些暴力冲击活动,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缺乏认识,导致国家民族观念薄弱,反映香港特区的青少年在历史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同时也急需大湾区九城市的关工委知难而上,主动为做好青少年教育包括香港、澳门青年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这次全球新冠疫情的国际大考中,中国体现出来的大党气概和大国担当,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突出讲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用好国际比较的方法,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一定能够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 要统筹抓好基于城市互动机制衔接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要在开展过程中有大局思维,着眼于粤港澳多地布局。正如前所述,大湾区是由多个城市共同组成,而城市化是一个多元有机综合体。在粤港澳城市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期望,深而学之、起而行之,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总结和解构深圳特区所创造的伟大发展奇迹的中国密码,不仅需要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改革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效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说话,还需要用好抗击新冠疫情这部鲜活的教材体现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说话。通过对过去历史与现实情况、国内与国外的纵横比较,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体验体系。
二要在珠三角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意识上下更多功夫。我们认为,要积极推进大湾区青年祖地寻根之旅活动。通过考察访问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探寻族群融合发展脉络和人文底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东正在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在2020年9月开展的“潮客一家亲——大湾区青年粤东祖地寻根之旅”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试验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得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贯彻落实大湾区建设进程中,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香港、澳门的殷切希望,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优势,促进和加强穗港澳三地青少年交流。以帮助青少年找准成长成才的时代坐标和现实路径为重点,不断扩大活动覆盖面。一方面继续推进教育部关工委“院士回母校”“大国工匠进校园”“名校长下乡扶贫”等活动;另一方面不断深化我省教育关工委品牌活动内涵,比如推广高校关工委配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比如推进高校关工委讲师团进中小学校宣讲,有组织地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展览馆的做法等。重视九市交流互通机制,在同一品牌、同一主题活动深化中相互学习,寻找建立最有效的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实践方案。
三要注意构建香港、澳门地区的各种相关社团与关工委对接互动的机制。把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好,还有一个工作平台,形成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更大合力。大湾区9+2城市群要充分发挥穗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优势,彼此主动联系。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当然在这方面要更主动协调香港、澳门爱国爱港澳社团,探索穗港澳三地联合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做法、新机制。
(2020年11月)
课题组负责人:卢捷,陈万鹏;
课题组成员:赖卫华,陈少梅,黄斌,胡艳芝,李燕冰;
报告执笔人:卢捷,陈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