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介绍
作者生平
吴承恩,明代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他是《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此外,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禹鼎志》等,但大多已失传。
成书过程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前后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后又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西游记》作者以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为创作灵感,著成了这部神魔小说。
创作背景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后期,那是一个“市民文学”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用小说和戏剧表达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吴承恩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无奈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晚年时就在家里专心创作。他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基础上,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
主要内容
《西游记》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书中塑造了一个有些离经叛道、又能力强大的“英雄人物”——孙悟空,他和唐僧、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共同组成了前往西天取经的团队。一路上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得真经。《西游记》的故事里有神魔,也有普通人,虽然这是个虚构的神魔世界,但揭露的却是当时社会残酷的真相。
历史地位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也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各式版本层出不穷,还曾被译成多个语种,传播海外。
艺术成就
《西游记》描绘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创造出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神话故事,塑造出孙悟空这一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并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西游记》运用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表达思想内容,使两者达到了和谐统一。书中还将嘲笑、讽刺、批判巧妙结合,直接影响了讽刺小说的发展。
各界评价
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原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鲁迅
《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chǐ)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
这个故事的原名是《西游记》。这是中国版的《格林童话》。像白雪公主或其他受人喜爱的西方童话故事一样,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知道这个关于美猴王和他的同伴们到西方去寻求启迪的史诗故事。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妖怪、仙女和其他奇异的角色。
——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