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阳明先生
“哈哈哈哈哈!”
一阵爽朗的声音从大殿外传了进来。
朱厚照抬眼望去,只见一个熟悉的人影逆光走了进来。
“我儿好志向!汉代有文景之治、汉武之兴,希望我儿能重现大明盛世,如太宗之时!”朱佑樘满脸的高兴,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满意。
“臣请陛下安。”刘健见到皇帝,打完招呼就躬身退了两步。
朱佑樘笑着虚扶了一下,“刘师免礼。”
“父皇。”朱厚照有点意外,平日里老爹从不来东宫,任由自己茁壮成长。
今天怎么来突袭检查了?
朱佑樘看出了儿子眼中的疑惑,解释道:“朕刚下了早朝,想同你说说昨晚之事。”
刘健是个精明的小老头,一看皇帝要和太子说事儿,直接告退了。
等他走后,朱佑樘从贺能手里接过几份奏疏,交给儿子,一脸严肃的说道:“昨晚刘家被抄,无数的奏疏也随之送进了皇宫,看得为父一阵头疼。我挑了几份,你看看。”
朱厚照知道,老爹这是不想一个人糟心,想分摊点玉玉。
“是。”
这次没法逃了,朱厚照老老实实的接过奏疏。
上次那些弹劾自己的奏疏,一眼都没看就被自己一把火烧了。看来这事被老爹知道了。
朱厚照翻看了一下手中的奏疏,突然看到其中一份上有一个很眼熟的名字——王守仁,顿时愣住了。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眼熟得不能再眼熟了!
王守仁的才能很多,但是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他的阳明心学,一个是他的军事才能。
“此人去年刚考中进士,”朱佑樘见儿子对着这份奏疏发呆,继续说道:“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朱厚照愣了下,这家伙是得罪什么人了吗?
举南宫第二,结果只得了一个二甲第七,这是彻底给弄出了翰林院。
大明官场一直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说法,这直接断绝了王守仁以后入阁的可能。
“朝廷安排他给前威宁伯王越治丧,他回朝后就上了一份奏疏。喏,就你手里那份。”朱佑樘自顾自的给自己倒了杯水。
刘瑾原本想去倒水,结果被贺能悄悄拉了一下。两人索性猫角落当自个儿不存在。
“王越?”朱厚照看了一眼刘瑾。
王越的前半生极其顺利,读书,一路中第,金榜题名,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首次授官就做了御史,起点相当之高。
后来投笔从戎,以文人之资竟然在北边如入无人之境,以文臣封爵。这在大明可是只有绝无仅有的三例。
而王守仁,是第三位。
王越在大明名气特别大,成化皇帝评价他:「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卫青、霍去病);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范仲淹、韩琦)。」
各路名臣将相对王越很是推崇,王守仁就是他的迷弟。王守仁替王越治丧,因此得到了他征战威宁海的佩剑,最后平定宁王之乱,也凭功封爵,这冥冥之中,或许就有那么一点缘分。
朱厚照想起王焕,说不定王守仁知道点王家的情况。
继续翻看着手中的奏疏,里面提了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并没有弹劾自己这个太子抄家什么的。
显然王守仁的精力和兴趣在边事上,对朝堂里这些纷纷扰扰的事没什么兴趣。
朱厚照对王守仁的好感瞬间又加了一些。
穿越前,自己曾经很喜欢这个明清时期第一牛人,看过一部分《阳明先生传》。
王守仁在十五岁时,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结果被父亲斥为狂妄。
同年,王守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十八岁时,王守仁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在工部观政那段时间,朱厚照曾经溜去看过王守仁。
王守仁长得身体精壮,精通兵书战册。在闲谈时还知道他擅长弓马骑射,尤其是射箭尤为精善。还特别能打,别说文官了,一般的武将都不如他。汉代的儒生提剑杀人,这都是从孔老夫子那里继承来的。只不过后来心学大成,大家更愿意让王守仁是一个夫子的形象。
纵观王守仁的一生,无论是军事还是思想,这是一个正儿八经文武全才的人!
像王越和王守仁这样允文允武,能安邦治国、定边拓土,为国家做贡献的人,都是朱厚照年少时的偶像。
一个人读书,不仅要明智,更要立志。
但随着年岁渐长,朱厚照被生活搓磨没了那些锐气。总喜欢在工作闲暇之余偶尔读着这些故事,看这些古人铁马冰河、辅国理政,热一热渐渐凉了的血。
“他这是在求官位呢。此人雄才经略,倒是可以安排去兵部。”朱佑樘对王守仁也很认可,“不过,他父亲王华在南京任吏部尚书……”
朱厚照琢磨了一下老爹的想法,这是想把王守仁安排在自己旁边,来一个养成系大佬、潜邸之臣。眼下这是在征求自己的意见。
说起来,创设于洪武朝的詹事府就挺合适的,主要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其中置詹事、少詹事等官职。
“爹,儿子也很喜欢这个人,想让他入詹事府陪读,”朱厚照斩钉截铁的说道:“做詹事府主薄。”
王守仁这样的臣子绝对是所有帝王皇储都梦寐以求的,千百年也出不了几个。
一定要将王守仁收入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