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阴阳瓶
在寒冥铁送上青云山三天之后,易不贱终于得到了一个法器瓶子。
这是一个阴阳瓶,在瓶身的中央有一条显眼的曲线,曲线的两边一白一黑,一直盯着看的话,这黑白二色好像还在流动一般,但仔细去看,流动的感觉又好像是自己的幻觉。
使用方法也很简单,瓶口是用来吸收死气或者鬼气的,白色部分朝下就是用来吸收死气,黑色部分朝下就可以用来吸收鬼气。
当然,如果黑白交集的部分朝下,那就可以同时吸收死气和鬼气,但吸收的速度会大大的降低,只有单独时候的三分之一左右。
瓶子的底部有一个凹槽,将配套用来释放的珠子按进去之后就能够将里边储存的死气和鬼气同时释放出来。
将阴阳瓶交给段子隐之后,嘱咐他一路上注意安全,不必惦记家中,又给他送行之后,易不贱取出了之前余下的火晶石。
在锻造技能达到了融会贯通之后,易不贱便察觉到自己能够触类旁通了,之前用铁锭、白骨和寒泉水炼制出了寒冥铁,这个方法换相反的材料之后能不能炼制出别的东西?
按照易不贱的分析,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他用火晶石、铜锭和温泉水三种东西开始了尝试。
虽然说是尝试,可当易不贱开始打造的时候,就发现这过程甚至手感都非常的熟悉,就好像自己已经尝试过千百次一样。
所以哪怕是第一次尝试,一个新型的材料还是被打造了出来。
这是一种火红色的铜锭,哪怕是冷却之后,在正常的情况下,用手摸上去依旧有种微微发烫的感觉。
“果然,跟我想象中的一样,这种打造方法,其实就是将灵材和普通的材料掺和在一起,结果就是虽然最终形成的材料效果降低了,但数量却大大的提升了!”
青云门此时不知道有没有意识到,但这种方法其实已经可以撑起一个小型的门派了。
天下间灵气和灵材的数量,是修士数量的上限,就像是食物的多少,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够养活多少人一样。
修士之争,究其根本,也是对灵气和灵材的争夺,比如说一个门派想要立下基业,就一定要先占据一个灵脉,这就是对灵气的争夺。
而对灵材的争夺就有些不同了,灵材天生天养,各种各样的环境会生出不同种类的灵材,哪怕是一个弟子众多的门派,也不可能找到天下所有的灵材,甚至不夸张的说,找到万一都不太可能。
修士也不需要找到所有的灵材,只要找到足够自己使用的灵材便可以了,灵材的争夺,其实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如何最快速度的找到所有自己需要的灵材。
在这个方面,不同的修士有不同的思路,往往掌握其一便可以支撑起一个门派。
有的门派是通过驯养灵兽,借助灵兽敏锐的嗅觉来帮助自己找到灵材,像是寻宝鼠、钻山甲、啸月犬、风生兽这些都可以驯养之后帮助寻找灵材。
有的门派是通过修改功法,让自己的功法能够使用更多种类的灵材,因为每个人天生就会有略微的属性差异,所以这也是用的最多的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五行类的功法就可以让修士直接使用金、木、水、火、土相关的灵材,阴属性的功法可以让修士能够利用阴气,连易不贱和阴丽华的星灵之体,之所以能够增加修行速度,本质上也是因为多了可以利用星力的特性。
一个门派功法能够使用灵材的种类越多,这功法也就更加的优秀,天、地、玄、黄四级功法的区分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分的。
据说还有能够使用所有灵材的天级以上功法,但易不贱认为是不可能的,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线生机,有缺才是真道,追求极度只能带来毁灭的结果。
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方法,不过这个方法在游戏初期并没有什么大用,因为没有那么高级的灵材可以使用。
在灵气充沛的时代,有些需要特殊环境才能够生长的灵材会以极快的速度形成,可这样形成的灵材大多都有极端属性,很难被修士使用。
第三种方法,其实就是用处理的手段,将灵材的灵性降低,达到修士能够使用的程度,细说的话,这其实跟炼丹师师差不多的性质,只不过最终形成的灵材不是丹药罢了。
心中想着,手中的动作却没有停下来,易不贱不停的打造着这些火红色的铜锭,准备凑齐数量之后打造一把大刀。
赤霄剑虽然也能斩杀鬼物,但想达到这个效果,却需要用灵力或者刘家体内的血脉真火催动,所以易不贱只能打造一把凭借材料便可以杀伤鬼物的武器。
正常的法器其实是一个增幅器,依靠法器当中的阵法,可以让修士同样的灵气发挥出更强的效果,这种法器的上下限都非常的高,高手用起来可以提升自己几成甚至几倍的战斗力,普通人用起来就是一个锋利且不易损坏的武器。
易不贱不懂阵法,自然造不出这样的法器,不过想到在游戏设计里边,所有玩家的装备都是发挥出固定的效果,加多少攻击力就是多少攻击力,跟使用者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装备又该是怎么样打造呢?
想了许久,他就考虑在材料上下功夫,让材料能够达到法器应该有的效果,法器的外型只是方便修士的使用,那无论用这材料打造什么武器,达到的效果都是稳定的。
照着这样的思路,易不贱又忙碌了几天,终于打造出了一把自己满意的刀:
装备:斩鬼刀
使用需求:无
攻击力:10
特殊效果:破除鬼物物理免疫效果。
正在易不贱欣赏自己锻造出来的第一把刀的时候,阴陆再一次的找了过来:“贤婿啊,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