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青年时代
当时形势:明廷皇位更迭,宦官专政,朝政混乱,军备废弛;满洲崛起,八旗建制,建立基地,拓土开疆,逐渐与明朝分庭抗礼。
大事件:萨尔浒之战。
主要人物:明万历帝、明军主帅杨镐;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
结局:明军大败。
影响:军事上,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后金由守势转为攻势。
袁崇焕:
主要事迹:读书、中举、进士题名。
主要活动区域:广东东莞、广西藤县。
遗迹、文物:袁世祥墓、马槽、柱础。
袁崇焕是明末清初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军事统帅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顽强意志、求新态度、清廉作风、骄人业绩,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一、读书科考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死于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享年四十七岁。《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这段话,对袁崇焕志向、品格的描述,说得好。
袁崇焕的祖父世祥、父亲子鹏,世居广东东莞水南袁屋坪,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石碣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濒临东江,东接石龙镇,西临东莞市区,南距深圳78公里,西北离广州62公里。水南村在石碣镇北部,其北紧接石龙火车站,距广州市70公里、东莞市区12公里。水南村东临东江,山清水秀,林木葱茏,风光绮丽。袁崇焕的祖父从东莞乘船,顺溯两江——东江和西江,到广西梧州府(今梧州市)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后来开设店铺,盖房定居。袁崇焕的父亲子鹏,子承父业,落籍藤县。母亲叶氏。兄弟三人,伯崇灿、仲崇焕、季崇煜(yù)[1]。后来,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坟墓都安置在那里。袁崇焕青少年时,经常随家人乘船往返西江,到广东东莞老家,求学探亲,游览风光。
袁崇焕的青少年时代,在藤县的县学读书。他在《游雁洲》诗中回忆道:
雁信连宵至,洲边与往还。
阵遥鹏欲化,队整鹭同班。
烟水家何在?风云影未闲。
登科闻有兆,愧我独缘悭。(悭,音qiān,缺欠)
原诗有一条小注:“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这首诗出自清朝广西学政梁章钜编纂的《三管英灵集》。对这首诗,学界有两点争论:
第一,《游雁洲》这首诗是否为袁崇焕所作,存疑。其理由是《袁督师事迹》里没有收录这首诗。当然,仅这条理由不能证明这首诗不是袁崇焕作的;同样,梁章钜收录此诗,也不能证明这首诗就是袁崇焕作的。
第二,袁崇焕的学籍,是平南,还是藤县?也有两种对立的见解。平南的学者认为:袁崇焕本来是平南籍,因被人讦告,而改藤县籍。藤县的学者则认为:袁崇焕学籍在藤县,听说平南的考生有登科吉兆,就到平南县学读书,借着吉兆,争取考中;但被人告发,又转回藤县读书。
从《游雁洲》诗的内容分析,似乎后一种解释更近乎诗的原意。总之,袁崇焕的县学,主要是在广西藤县上的,这一见解,似无异议。因为北京孔庙现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刻着:
袁崇焕,广西藤县。
谈迁在《国榷》中说:“崇焕,字自如,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这当然是根据进士题名碑的史料写的。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
颜俊彦在《详袁崇焕家产并流徙地方》中说:
查看得袁崇焕,原籍广西,入仕后,始以东莞为一枝之托,浮沉宦途,家无子息,所有财产尽经其弟崇煜掌管营运。
上文的作者颜俊彦,字开眉,又字开美,号雪臞(qú),浙江桐乡人,民籍,明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第三甲第二十三名进士,授广东省广州府推官。他在任广州府推官期间,恰值袁崇焕遭落狱、处死、抄家、流徙的厄运。因此,颜俊彦的上述材料,可谓袁崇焕其时、其地、其人的第一手资料,足资考鉴,极为珍贵。
从中可以看出,袁崇焕已经入籍广西梧州藤县。而从《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中的士人、僧人来看,当时当地广州文人名流题咏,足见两粤人士,更为注重同袁崇焕的交谊。
《登贤书后回东筦(guǎn)县谒墓》诗云:
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
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
丘陇棠梨在,衣冠手泽传。
夕阳回首处,林树郁苍烟。
由上诗可见,袁崇焕往来于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之间。袁崇焕下狱后,袁崇煜等前往藤县。看来,袁崇焕在广东东莞、广西藤县都有家产。所以,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载:“督师为广东东莞人,而以广西藤县通籍。两粤人士感今怀古,用纪其事于石,以谂(shěn)来者。”有诗云:“县志至今传两地,田园犹在不须争。”就是说袁崇焕原籍是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两广都是他的故乡,不须去争。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贤、共同的英雄。
前面已经说过,广东、广西相邻,有西江经过两广,水路交通,舟楫便利。袁崇焕在广东东莞与广西藤县都有亲人与朋友,顺溯江水,泛舟往返,两地读书,是很自然的事情。
袁崇焕出生于农民兼商人的家庭。农民的勤劳与朴实,商人的睿智与机变,两种文化,两种性格,两种养育,两种熏陶,都对袁崇焕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袁崇焕在家庭的影响下,既不想种地务农,也不愿奔走行商,而有志于读书上进,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为士做官,报效社稷。青少年时代的他,聪明伶俐,胆大果敢,身体矫健,读书刻苦。
明朝科举,先做童生。童生,要通过考试取得秀才资格。考前报名要填写籍贯、三代履历、同考五人联保,还要请一位廪(lǐn)生作保。而后要经过县考(知县主持)、府考(知府主持)、院考(省学政主持),考中者为秀才,才算有了资格成为县学或府学的生员,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入学考试。袁崇焕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补为弟子员,时年十四岁。
袁崇焕后在《乐性堂读书示灿、煜二弟》诗中云:
兹堂何以名?乐性乃吾志。
志苟得其真,忠孝无异事。
弟也当妙年,勿为世俗累。
百城南面中,旗鼓列队队。
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
精神宜专精,勿以半途废。
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
老大多伤悲,年华不能再。
三省吾此言,夙夜其无昧。
他教诲二弟要少年立志:“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要专心学习:“精神宜专精,勿以半途废。”要修养品德:“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要珍惜光阴:“老大徒伤悲,年华不能再。”
他有一番凌云之志,其《独秀山》五言绝句云: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胸怀高志,勤奋读书,准备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举行,也称“秋闱(wéi)”,在省城桂林考试,由主考官主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考中为举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这年他二十三岁。对当时的全国生员来说,考中举人是一件大事。举人每科名额,各省数量不同,人数不多,读书之人,皓首穷经,很难得中。《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考中举人,高兴得发了疯。这个例子说明:中举,既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大事,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喜事。清朝《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十九岁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试屡败,“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到老也没有考中举人。袁崇焕二十三岁中举,年龄不算太大,比较早地得到了功名。他的心情可从《秋闱赏月》诗中得到反映: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来京应试者给路费、驿马,踌躇满志,风光进京。考场叫贡院,考生入号,关门上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就是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经过13年。袁崇焕连续12年,四次机会,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袁崇焕也有过落第的苦恼,《下第》诗云: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云应懒,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他虽萌生归园钓鱼的闪念,但实际并未气馁,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积极进取,一定要金榜题名。“苦心人,天不负”,袁崇焕终于会试考中,成为贡士。接着,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分为会试、殿试两次考试。会试在二月初九日开始,十五日结束。三月初一日殿试,因在宫廷考试,也称“廷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考中万历己未科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进士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袁崇焕青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他在《秋闱赏月》中的“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就是诗证。他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赶考,总是沿途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他说:“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他喜欢游历,在《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中说:“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他喜欢同好朋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形胜、兵戈战阵之事。
袁崇焕中进士的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明朝辽东经略杨镐(hào)率领号称四十七万大军,于二月誓师辽阳,兵分四路,分进合击,攻剿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后金汗努尔哈赤集中兵力,五天之内,逐路击破明军。这就是明清之际在辽东大地上进行的萨尔浒大战,结果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此事,《明史·神宗本纪二》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十一日),经略杨镐誓师于辽阳,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tīng)、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申(初一日),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战死。乙酉(初二日),马林兵败于飞芬山,兵备佥事潘宗颜战死。庚寅(初七日),刘兵深入阿布达里冈,战死。辛丑(十八日),赐庄际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萨尔浒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决定了明皇朝的历史命运,也决定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国事、边事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北京,会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其实,袁崇焕从求学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虽身居岭表南国,却心念辽东失地。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在他上学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神,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焕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史料根据。但这个故事说明:袁崇焕在读书的少年时代,便关心国家大事,并下定报国之心。
萨尔浒大战为什么会改变袁崇焕的命运?这要从满洲崛兴说起。
二、满洲兴起
满洲是女真的后裔。女真贵族曾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兴起于蒙古草原,发展实力,骑兵强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骑兵攻占中都后,纵火焚烧宫殿:“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三百年后,女真后裔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患。
满洲族,简称为满族。满族先人女真,在明代分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建州女真明初主要生息繁衍在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地域。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设立建州卫,封女真胡里改(火儿阿)城万户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永乐十年(1412年),明朝增设建州左卫,封建州女真另一首领斡朵里城万户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分建州左卫,析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都督范察掌建州右卫事。于是,形成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州三卫,经过转徙,先定居在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浑江(佟家江)地域,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浑河支流苏克素护河(苏子河)灶突山(烟筒山)赫图阿拉(永陵镇赫图阿拉村)地域。
赫图阿拉北临苏克素护河,四周环山,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宜于农耕、牧猎、种植、采集、捕鱼。赫图阿拉地近辽阳、抚顺,又为群山阻隔。这里东隔鸭绿江、图们江通朝鲜,西接辽河平原,受东西两面农耕文化影响,农业发展较快。又与蒙古、朝鲜、明朝贸易,购进铁器、耕牛、布帛、器皿,卖出人参、马匹、皮张、蘑菇、木耳、松子、榛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以,赫图阿拉成为后金、满洲的发祥基地。
建州三卫相邻而居,部族兴盛,势力渐大,逐渐形成为两大部——建州部和长白山部。建州部又分为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和哲陈部;长白山部则分为讷殷部、珠舍里部和鸭绿江部。当时建州各部的形势,如《满洲实录》所载:
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纵横捭阖,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诱威胁,以实现明廷对辽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女真首领不断到辽河平原“犯抢”,明军也不断反击。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发生古勒寨事件。这件事成为明朝与女真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其时在建州女真诸部中,以王杲(gǎo)势力最强。王杲为建州右卫指挥使,史称他“生而黠慧,通番、汉语言文字,尤精日者术”。他勇敢多谋,武艺超群,兼通女真语和汉语,成为当时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领。王杲称雄诸部,辽东大震。明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断绝贡市、部众坐困为借口,大举犯扰辽阳、沈阳。明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但寨在山上,形势阻险,城高坚固,易守难攻。李成梁率领号称6万车骑,携带炮石、火器、弓矢、斧钺,分路围攻王杲寨。明军先挥斧砍断数重城栅,又用火器进攻。王杲督领守寨军兵,施放矢石,奋力据守。李成梁令军士冒矢石,攀险崖,登寨垣,强仰攻。王杲以300勇士守城堞,固御守,射明军。明军纵火,寨内房屋、粮秣焚毁,烟火蔽天,守军大溃。李成梁令明军纵击,“毁其巢穴,斩首一千余级”。王杲势穷,突围遁(dùn)走。明军车骑号称6万,杀掠人畜殆尽。翌年,王杲再出兵犯边,为明军所败。王杲兵败无依,逃到觉昌安六弟宝实之子阿哈纳寨隐匿。后明军得讯前来攻捕,阿哈纳穿戴王杲蟒褂红甲,掩护王杲出逃。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王台一向忠于明朝,缚王杲,献朝廷。明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万历帝御午门城楼,受辽东守臣献俘王杲,命将其“磔(zhé)尸剖腹”。这就是史籍记载的建州女真首领王杲被“槛车致阙下,磔于市”。王杲为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之死在少年努尔哈赤心灵里,埋下了对明朝不满的种子。王杲之子阿台,在危难中逃脱而去。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曾参与此事,暗通于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忠顺于明朝。
王杲死后,其子阿台驻古勒寨,另一头人阿海驻莽子寨,两寨相依,互为犄角。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李成梁以“阿台未擒,终为祸本”,督兵攻阿台驻地古勒寨与阿海驻地莽子寨。寨势陡峻,三面壁立。李成梁麾军火攻两昼夜,攻而不克;其别将破阿海寨,诛阿海。时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受到明朝的扶植。李成梁利用尼堪外兰为傀儡,企图通过他加强对建州女真各部的控制。尼堪外兰为讨好李成梁,引导明军到古勒寨,攻打阿台。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努尔哈赤伯父礼敦之女)。觉昌安见古勒寨被围日久,想救出孙女免遭兵火,又想劝说阿台归降,就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到了古勒寨。塔克世留在外面等候,觉昌安孤身进入寨里。因等候时间较长,塔克世也进到寨里探查实情。明军攻城益急,双方交战激烈,觉昌安和塔克世父子都被围在寨内。
明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攻城不克,颇为恼怒,要绑缚尼堪外兰,问他师老兵折之罪。尼堪外兰很害怕,愿亲往城下招抚。他到古勒寨下,高声喊话骗道:“天朝大兵既来,岂有释汝班师之理!汝等不如杀阿台归顺。太师有令,若能杀阿台者,即令为此城之主!”太师就是辽东总兵李成梁。阿台部下有人听信尼堪外兰的话,杀死阿台,打开寨门,投降明军。古勒寨与莽子寨都被攻破,阿台与阿海并死。此役,明军共斩杀2222级,并此前曹子谷之战,总共为3000余级。明廷以此功,告捷于郊庙。
李成梁虽然占领古勒寨,但因攻城损兵折将,极为生气,以杀泄愤。他在古勒寨兵民降顺之后,下令“诱城内人出,不分男妇老幼,尽屠之”。古勒寨内,男女老幼,均遭屠戮!全寨兵民,几无幸免,尸横寨巷,血流成渠。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也都在混乱中被攻陷古勒寨的明军所杀。
努尔哈赤惊闻父、祖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往诘明朝边吏道:
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为辞?
明朝遣使谢罪称:“非有意也,误耳!”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努尔哈赤得到了明朝赐给的朝贡敕书30道、马30匹和都督职衔。
大明皇朝万历帝,辽东总兵李成梁,破一座边塞小城,杀若干女真草民,易如反掌,如耍儿戏。但是,人心不可欺,民志不可辱。怨,可散不可聚;仇,可解不可结。明朝万历帝、总兵李成梁,一次一次地焚掠女真屯寨,一次一次地屠杀女真部民,同女真各部,结下民族冤仇。女真与明朝,边民与明军,其怨其仇,其愤其恨,集中表现在其未来的首领努尔哈赤身上。努尔哈赤同大明皇朝结下四重仇恨——外祖父王杲、舅父阿台、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都死于明朝官军之手。从此,努尔哈赤与大明皇朝,积下不可化解之怨,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万历帝、李成梁错杀了觉昌安、塔克世,在他们子孙努尔哈赤心里,点燃复仇星火,挖掘溃堤蚁穴。努尔哈赤对明朝极为不满,纠合部众,利用遗甲,椎牛祭天,起兵复仇。
清朝的兴起,明朝的灭亡,从中国辽东建州女真古勒寨揭开了历史的帷幕。一座高楼大厦被大火焚毁,往往是由一点火星引发的;一个庞大王朝被民众推翻,往往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星火燎原,蚁穴溃堤,古今中西,概莫能外。这点火星,这个蚁穴,在萌发时,细如秋毫,对立的双方,都没注意到。然而,它燃烧成为熊熊烈火,汇合成为滔滔洪水,可将大厦吞噬,能将王朝冲垮。这个小小的火星,这个小小的蚁穴,就发生在明朝辽东建州女真一个普通的屯寨——古勒寨。古勒寨既是清朝焚烧明朝熊熊烈焰大厦的火星,也是清朝毁掉明朝滚滚江河堤坝的蚁穴。努尔哈赤成为女真焚毁明朝大厦的点火者,成为满洲埋葬大明皇朝的掘墓人。
努尔哈赤(1559—1626),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的赫图阿拉。他兄弟五人,努尔哈赤居长。他十岁丧母,继母对他刻薄寡恩,十九岁分家,自立门户。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经常到山林里,挖人参、采蘑菇、拾松子、摘木耳、捡榛子,运到抚顺马市(集市)贸易,换回一些生产和生活用品。他体格健壮,精于骑射,广交朋友,聪睿能干。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因父亲、祖父被杀而含恨起兵,时年二十五岁。经过10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随后逐渐统一了海西女真,他的儿子皇太极,又统一了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经过60年征战与抚绥,基本接受了明朝奴儿干都司和辽东都司的版图。后来皇太极说:
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
就是说,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西至青海,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东北到库页岛的地域,实际辖境大约有3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面积大致相等。东北地区的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相互杀伐,“介胄生虮虱”“黎民遭涂炭”的悲惨局面。这就为后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先后在文化与军事上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创制满文。先是,金朝女真文到明朝中期已经逐渐失传。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洲没有文字,同语族的其他诸民族也没有文字。努尔哈赤兴起后,在向女真人发布军令、政令时,则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又听不懂。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文,这就是无圈点满文(老满文)。皇太极时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满文是拼音文字,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10个特定字母。满语和满文成为清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其时,东北亚满—通古斯语族的诸民族,除满洲外都没有文字。满文记录下东北亚地区文化人类学的珍贵资料。满文通行后成为满汉、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后来耶稣会士通过满文将“四书”“五经”翻译到西方。所以,努尔哈赤主持创制满文,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华文化史上、也是东北亚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现存满文图书1000余种,满文档案200余万件,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财富。
第二件,创建八旗。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猎组织形式——牛录,创建八旗制度。每旗分为三级组织,即牛录、甲喇、固山。按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后称佐领;5个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后称参领;每5个甲喇为一固山(就是旗),设固山额真,后称都统。初设四旗,分别以黄、白、红、蓝为标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增加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这样,共有8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尔后逐渐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统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统领的八旗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努尔哈赤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文化、社会和宗族统制起来,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第三,建立基地。努尔哈赤以父亲、祖父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先后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基本统一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并对漠南蒙古采取联姻、封赏、会盟、编旗、重教(喇嘛教)等政策,势力逐渐强大。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即天命元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金政权,又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被尊为聪睿汗,又称“天命汗”。
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天命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告天布民,进兵抚顺。从此,后金与明朝在辽东地区,展开正面的军事冲突。明朝所谓“辽事”,就是从抚顺之役开始的。明朝万历皇帝为回击努尔哈赤的进攻,于万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派经略杨镐统帅12万大军,号称47万,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犁庭扫穴,直取核心,进剿后金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则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兵略,就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谋略,作出回应。杨镐统帅的四路大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这次战役,明军损失:文武将吏死亡310余员,军丁死亡45870余人,阵失马、骡、驼共28600余头匹。后金兵民死伤不超过3000人,其中并无贝勒大臣。
萨尔浒大战的结果,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萨尔浒之战使明朝和后金在军事上互换了位置: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所以,萨尔浒之战成为明清兴衰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后来,乾隆帝在《萨尔浒山之战书事》共3442字的碑文中说: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由此,“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这段话说明萨尔浒大战对于明清兴亡的重大历史意义。
总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对努尔哈赤来说,是人生喜剧高潮的开始;对袁崇焕来说,却是人生壮丽戏剧的序幕。当努尔哈赤兴起之时,明朝宫廷,极为腐败。著名的“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就是明朝宫廷黑暗腐败的一个缩影。万历帝晚年,立太子事,非常烦恼。他在犹豫之下,立朱常洛(光宗)为皇太子。而备受宠爱的郑贵妃不愿意立朱常洛为太子,想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发生了“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一男子张差手执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捉拿后供出系由郑贵妃手下太监引进。时人怀疑郑贵妃欲谋害太子。万历帝与皇太子朱常洛不愿深究此事,就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张差于市。这就是“梃击案”。万历四十八年即天命五年(1620年),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就是明光宗或称“泰昌帝”。但是,泰昌帝继位刚一个月,吞下红丸而死。这就是“红丸案”。紫禁城内,一月之间,梓宫两哭,前后大丧,接连发生。泰昌帝死后,天启帝当立。抚养他的李选侍(时宫中有二位李选侍,此人称为西李)与心腹宦官魏忠贤,想利用天启帝年少之机,居乾清宫,把持政权。大学士刘一燝(zhǔ)、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疏请李选侍不能与天启帝同住一宫,迫使她迁居,寻李选侍移居仁寿殿哕(huì)鸾宫。而后,天启帝举行即位仪式。此事后来引发复杂的宫廷斗争,这就是“移宫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闹得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相互厮杀,乌烟瘴气。
天启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十六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即明熹宗。
天启皇帝,是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长子,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母亲王氏,为选侍,进才人。他的祖父万历皇帝以元孙诞生,十分高兴,昭告天下。朱由校十六岁继位。其时,他的生母王才人已故。天启帝朱由校面临的局势,外有满洲兴起,内有宫廷纷争。《明史·光宗本纪》论曰:
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搆(gòu)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天启帝继位后,宠信太监魏忠贤,封乳保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不识字,以客氏缘故,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帝朱由校是一位优秀的木匠,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明史·魏忠贤传》记载:
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xiū)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miù)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
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结成阉党,出现“内外大权,一归忠贤”的政治局面。
努尔哈赤借明朝皇权更替、军备废弛之机,乘萨尔浒大捷之势,攻破开原,夺占铁岭。尔后,发倾国之师,进军沈阳、辽阳。九天之内,明朝先失陷沈阳,接着又失陷辽东政治与军事中心——辽阳。努尔哈赤随即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败报传京,举朝震惊。京城九门,白天关闭。一些朝廷官员,密嘱家眷,收拾细软,准备车辆,回老家去。
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进兵辽西,夺占明朝在辽西的镇城——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就在明朝社稷危难之时,袁崇焕到京师朝觐(考核)。不久,到兵部任职,走上辽东前线。
袁崇焕登上辽东军事舞台,成为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的克星。
注释
[1]袁崇焕兄弟的排行,在《三乞给假疏》中称“臣之嫡兄崇灿丧矣”;在《乐性堂读书示灿、煜二弟》诗中则称崇灿为弟,文献缺乏,尚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