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纪念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讲 国门庄严

明朝时北京建了那么多城门,哪一座堪称国门呢?大明门。

一、大明国门

在明朝只有大明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门匾题曰“大明门”。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大明门的匾额换为“大清门”。民国初年改大清门为中华门。据说当时本想把门匾翻过来接着用,摘下一看才知已经被清朝翻刻过了(据考证,此系误传),只好另找一块门匾,刻上“中华门”三个大字。

大明门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其门联看出。这副门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题写的。

上联是:日月光天德;

下联是:山河壮帝居。

这副对联自然是歌颂皇帝、皇宫、皇权和皇朝的,但就文学层面来说,它有四大特色:

第一,气势磅礴。仰望天空的太阳与月亮,俯视大地的山峦与江河,立地顶天,气贯寰宇。

第二,石破天惊。在此之前,及此之后,还没有人能用十个字,将大明门的地位、作用、价值、影响,表述得如此精确、深刻、透彻、简明。

第三,语言通俗。日月对山河,天德对帝居,苍天对大地,自然对社会;上下联,五双字,对仗和谐,语言朴实,妇孺皆知。

第四,意境高远。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壮美,都为衬托大明而存在,将“天德”与“帝居”,扩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长远。

《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副对联将皇帝、皇宫、皇权和皇朝推高到了极致。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有一首《京师作》:“巍峨大明门,如翚(huī)峙南向。其阳肇圜丘,列圣凝灵贶(kuàng)。其内廓乾清,至尊俨旒纩。缭以皇城垣,靓深拟天上。其旁列两街,省寺郁相望。”

进入大明门,就进入了皇城。中间御道直通皇宫的正门承天门(天安门),御道两边是红墙、廊道和围房,中央各部衙署按照“左文右武”分列其两旁。

大明门作为国门,也是天子五门之一。皇帝到南郊祭祀天地、行耕藉礼,或御驾亲征,都要出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和大明门。皇帝的家眷,只有正宫皇后大婚时,才可以乘喜轿从大明门中门进宫。

大明门虽然重要,但规制并不高。没有城台,没有重檐。因为大明门虽为国门,但国家也是在皇权的掌控之下,自然不能与宫城的城门相比。

大明门旧影

逛一逛

大明门

明代北京皇城正南第一座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正阳门内北京城中轴线上。清代改称大清门。

能为国门撰写楹联的,一定不是等闲之辈。解缙确是明初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名士。

二、国士解缙

解缙(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他十九岁就中进士、点翰林,才华横溢,勇敢直率,“甚见爱重,常侍帝前”。朱元璋比解缙大四十多岁,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意思是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率真的解缙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这封万言书,对朱元璋大到用人、刑名等国务,小到皇帝读什么书,都批评一通,特别是严肃地指出了朱元璋杀人过多等弊政。奏上后,朱元璋仅称赞他有才华,对奏书内容未置可否。解缙年少得志,不谙世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再度直言上书——又上了《太平十策》。朱元璋这次根本就没搭理他。一次,解缙到兵部索要差役,语多傲慢不恭,就被告到朝廷。朱元璋说:“缙以冗散自恣耶。”命改为御史。意思是解缙散漫放肆,就让他离开皇帝身边,去做御史。解缙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又继续秉笔直书,或为人申冤,或弹劾官员。后来解缙的父亲觐见,朱元璋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解缙传》)就这样客气地把解缙赶走,没动怒,没贬官,也没杀头。

永乐帝登极,解缙受到重用,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并值文渊阁,参预国家机务。明朝内阁参预机务,从此开始。

不久,解缙晋升为侍读学士,奉命总裁《明太祖实录》。书成,受到奖赏。永乐二年(1404),永乐帝立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解缙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就是皇太子的老师。短短两年,解缙一路春风,节节高升,位极人臣,前途无量。

《永乐大典》是永乐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就是将许多图书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类别,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清朝的《四库全书》则属于“丛书”,就是将整本书直接归类,再编排起来。

《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令解缙等主持修书并下达了修书敕令:“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zhì)浩穰(ráng),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永乐帝修书要求就是两个字:“全”与“便”。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永乐帝交差。朱棣一看不满意,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重新修撰。姚广孝揣摩帝意,将编修100多人扩大到2169人,加上辅助人员达3000余人。能请到的先生尽量请,能找到的图书尽量找。到永乐五年(1407)冬,编成一部收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11095册、3.7亿多字的大书《永乐大典》。永乐帝为这部新书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三)只有大一统国家的盛世,才有鸿篇巨制的问世。《永乐大典》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解缙草书《游七星岩诗》

三、解缙之死

《永乐大典》开馆之际,解缙仕途达到顶峰。内阁七人各赐五品服,命七人命妇朝皇后于柔仪殿,后劳赐备至。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帝尝召缙等曰:“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明史·解缙传》)解缙未理解这个“慎”字。他少年登朝,才华过人,锋芒毕露,言无遮拦,终招来口祸。

一是,陷入太子之争。永乐帝有三个儿子。朱棣立储时,在嫡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间犹疑,密问解缙。解缙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他说的是朱高炽的儿子,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太子遂定。老二朱高煦由是深恨解缙。太子既立,又失帝意,朱高煦受宠。缙又谏言:“是启争也,不可。”永乐帝大怒,说他离间骨肉。永乐八年(1410),解缙进京奏事,顺便去看太子。当时朱棣北征,朱高煦就说:“缙伺上出,私觐太子。”朱棣听后震怒,下解缙诏狱。(《明史·解缙传》)

二是,谏阻永乐征安南。永乐帝发兵征安南,缙谏。不听。卒平之,置郡县。后借茬将解缙贬到交阯。(《明史·解缙传》)

永乐十三年(1415),朱棣阅看在押犯名单,见到解缙名字,对锦衣卫头目纪纲说:“缙犹在耶?”(《明史·解缙传》)——解缙还没有死啊!这句话可有三种解释:一是怎么还不死;二是哦,还没有死;三是没死还可用啊。纪纲做了第一种理解,在寒冬深夜,把解缙灌醉,立在雪中,活活冻死。并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一代才俊,四十六岁悲剧谢幕,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