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教育学70年:比较教育学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1817年,法国教育家马克-安东尼·朱利安发表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宣告比较教育学的诞生。自那以后,比较教育学历经以维克多·库森为代表的借鉴时代,以艾萨克·康德尔为代表的因素分析时代,以乔治·贝雷迪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发展时代,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特别是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开设“比较教育”课程,1933年康德尔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比较教育》出版,正式确立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与合法性。而1970年成立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更是将全球比较教育学者团结成牢固的学术共同体。

在中国,1929年庄泽宣所著的《各国教育比较论》(商务印书馆)出版,标志着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正式开始。之后,钟鲁斋的《比较教育》(商务印书馆,1935)、罗廷光的《最近欧美教育综览》(商务印书馆,1939)和常道直的《各国教育制度》(中华书局,1941)相继出版,众多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王承绪、朱勃、顾明远等老一辈比较教育学家的带领下,中国比较教育学在学科制度化建设、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在跟踪国外教育动向、总结教育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实践改革、搭建教育交流平台等方面贡献良多,为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伴随着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学术事件的不断累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史也由此形成。自觉梳理共和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是展示学科成熟度和凝聚学科共识的基础性工程,激励着中国比较教育学者们投身其中。1988年,朱勃的《比较教育史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之后,王承绪编写的《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全景式梳理了世界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史及理论流派,奠定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生兆欣的《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图景;王长纯、王建平主编的《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则呈现了1860年至2010年这150年间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的恢宏画卷。

承蒙中国老一辈比较教育学者打下的坚实基础,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尝试梳理共和国成立70年来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全书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经,以学科建设与学术成果为纬,将70年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分为起步探索阶段(1949—1976年)、重建发展阶段(1977—1992年)、拓展成熟阶段(1993—2012年)、不断迈进阶段(2013年至今)四个阶段,分别对应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及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关键时间节点。

各章节在撰写过程中则遵循“史、论、评”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史”在于展现比较教育学学科制度化建设历程,围绕学科发展重大事件,从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学术机构与学术刊物、学会建设与学术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予以梳理。“论”在于阐述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学术观点,围绕学术著作与论文,采用“制度、思想、实践”三元逻辑结构框架,加上比较教育学元研究,从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政策与制度比较研究、教育理论与思潮比较研究、教育改革与实践比较研究四个方面予以阐述。“评”在于总结不同时期学科发展特点,剖析学科发展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影响因素。“史、论、评”三者有机结合,以体现比较教育学活动史与研究史的兼顾。

在梳理完学科发展四个阶段后,本书总结了共和国成立70年来比较教育学发展成就,展望了中国比较教育学未来发展道路。本书认为,“研究国际教育前沿改革,提供本土发展路径”“引介国外先进教育思潮,丰富中国教育理论”“凝聚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推进学科制度建设”“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推出学术精品力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贡献中国学者智慧”是70年来中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突出成就。进入新时代,社会变革和教育转型赋予了比较教育学科更多使命,我们要以创建开放自信的中国比较教育学为追求,持续加强学科制度化建设,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革新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拓展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在与国际交流和对话中确立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学术地位,为创造共建、共荣、共同发展的人类社会贡献中国比较教育学人的才智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