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颗粒都归仓,舂米来尝新

霜降后,田间农事大体完毕,丰收已及,百谷登而百果熟。金秋中,收获最多的是水稻。南方有“霜降割晚稻,立冬无竖稻”的农谚,意思是霜降开镰晚稻,到立冬收割完毕,田野中就看不到竖立着的稻禾了。不过“田家少闲月”,割下来的稻禾还要经过脱粒、砻谷、舂米等一系列的加工,丝毫不得怠慢,紧接着收粮入仓便成了大事。正所谓“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新谷溢仓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与对饥荒的忧虑,让人们的心也变得踏实了,美满的生活触手可及。

传统的农家会趁着晴天,将新谷风干扬尽,筛去杂物,用竹篾、荆条、稻草编成或用席箔围成囤垛,用来囤积粮食。一些讲究体面的人家,还会在囤积的囤子下面垫上很多干草,这样一来,他们的囤子就显得又粗又高,特别有丰收的样态。除了囤垛,也有使用谷仓囤粮的。谷仓是一个圆形的大土瓮,外边刷上一层白石灰,讲究细致的人家会请老先生在谷仓外写上“颗粒归仓”几个大字。至于普通人家,米缸、木桶都是不错的储粮器物。粮食储存最是讲究通风、干燥,要防水、防潮、防火、防风、防虫鼠雀害等等,关于这些问题,农家自有祖传的应对方法。比如:在稻谷堆中插一根凿空的粗竹竿,以利通气;不时开窗通气;定期赤着脚伸进谷堆测试温度,发现过热就要翻仓;养猫、放置捕鼠夹来捕鼠;等等。待新年临近,家家户户会在囤垛上贴上大红喜字、元宝、如意等文字或图案的剪纸,还会在稻谷上插上冬青、松柏等,讨个吉利的彩头。有的人家则在粮仓门上贴纸马和有“百无禁忌”字样的黄纸条,这样一来谷物似乎又多了几分神圣感。

在千百年的农耕时代,农家人靠天吃饭,终年期盼风调雨顺,到了冬藏的日子,自然盼望着能够多贮存些食物,过上富足的生活。也许是对这份殷殷期盼的回应,每年农历正月廿五许多地方都要举办“填仓节”。这一天的清早日出之前,农家的一家之主便会先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端着半簸箕的草木灰在院子里打囤。打囤的方法比较简单:在院子里用草木灰撒画一个圆圈,用来表示粮囤;在圆圈中间撒出个“十”字,便寓意囤了粮食;接着抓上几把稻米杂粮放在“十”字中心,压上石块,这叫作“填仓”;填完仓再放上一挂鞭炮,寓意红红火火、粮食满囤。有的人家喜欢在代表粮囤的圆圈外用草木灰画出一个梯子形状,象征往后的日子步步高升。打囤不仅可以在院子里打,也可以挪到屋子里。在房间里打囤叫作“打钱囤”,方法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画好的囤圈里放钱,意为财源广进。待日头高升,仪式完毕后,钱囤里的钱自然是要分给孩子们当作零花钱的。

清 郎世宁 瑞谷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碾谷舂米也好,收粮入仓也罢,这当中包含着一年劳作的辛苦。此时最好的奖赏大约就是亲口尝尝劳动的果实吧。

清 陈枚 耕织图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于是,喜悦的人们迫不及待地用新米来煮饭,在稻香中,互道祝福、同庆丰收,这被称为“尝新”。此俗古已有之。《月令》是《礼记》中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物候篇章,它不但按月阐释了一年之中天象、气象、物象的变化,也规定了从天子到寻常百姓一年四季要举行的祭祀仪式,而这本书中就记载道:“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说的是旧时每年秋天农作物丰收的时候,天子要品尝新米,并以之祭祀先祖,古称“尝祭”。此时,普通百姓也会用刚成熟的稻谷,晒干舂米,煮新米饭,摆在家中,祭祀祖先。待祭祀完毕,全家品尝新米饭。

尝新没有统一的时间,一般都是各家各户单独举行的,内容基本一致,各地却各有特别之处。浙江青田的农家讲究尝新吃蒸谷饭。因在稻谷收获季节里,山区时常下雨,谷子堆在一起容易发芽。富有智慧的农户便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将收割下来的稻谷先煮熟了,然后才摊开晾干,碾米去壳储存起来。如此一来,蒸谷饭成了当地颇有特色的一项农产。若是继续深究蒸谷饭的来历,当地人则会向你讲起越王勾践如何用蒸熟的谷子骗过吴王夫差而最终打败吴国的传说。于是,吃蒸谷饭便具有了古老越地民众纪念越王勾践的深远意味。吃蒸谷饭尝新前,农户会在自家墙角或者天井里摆上一碗,插三炷香,用来表示敬天敬地敬农官,感恩自然的给予。一番祭祀仪式完毕后,要先盛一碗新米饭给家中老人尝,随后才是全家围坐桌前,在说说笑笑中一起用饭。农人们平时不是特别在乎菜肴,不过尝新的餐桌上一条新鲜的田鱼则必不可少。当地有俗谚:“新米饭撞鼻头,红田鱼满盘头。”此间自是一番红红火火的喜悦光景。另外,在这样的一个庆祝丰收的日子,自然不能忘记耕地的好帮手——耕牛,须得拿了新稻草与新出的米汤喂一喂自家牛儿,尝新仪式才算圆满。

浙江天台一带,人们用第一次舂成的新米煮成饭,放一些菜肴,一碗一碗分送给邻居。天台民谣有“亲眷篮对篮,邻舍碗对碗”的说法,说的是亲戚间送礼时会将礼物放在竹篮里,邻居间则是用碗盛起来送。想来较之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之间的情谊有时更加深厚。耕种忙碌时少不得四邻八舍来搭把手,待到了丰年尝新,这又是一个极好的增进感情的机会。秋收冬藏,张弛之间,乡村社会自有其独特的运转轨迹,调适着自然、人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

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过去在猫冬的腊月里,家家要计算一年所需的粮食,将谷壳捣碎,舂好后储存在粮仓里,称为“冬舂米”。宋代诗人范成大有《冬舂行》一诗:

明 佚名 牧牛读书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腊月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描写的正是腊月里家家户户忙着舂米的热闹场景。冬舂米一般由晚稻粳米囤制而成。舂米都在腊月进行,因为此时低温,虫害较少,易于储藏。制米时要先用稻草扎一个草囤。先取一些粳米放入木桶蒸至冒热气,然后将之与其余粳米混合拌匀,加水上囤,上覆麻袋,麻袋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砻糠。此后便不必加热,囤米会自然发热,热气会使砻糠变潮湿。经过四十余天,砻糠慢慢干燥,便可卸囤、摊干,粒粒金黄的冬舂米便成了。此外,也有用籼米制作的冬舂米。籼米是与粳米相对应的一种大米,米粒更加细长,黏性较小,口感稍差。因为籼米的米价要便宜不少,旧时都是贫苦人家食用。因为此时舂米可保来年温饱,所以农谚有“冬舂夏安”之说。冬舂米煮饭时,吸水量很大,涨性足,入口松软,非常适合夏季做粥。浙江嘉兴一带有俗谚云:“家里备有冬舂粥,郎中先生朝伊哭。”夏天吃点冬舂米熬的粥,开胃清爽易消化,有利于身体康健,自然不必麻烦医生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毛泽东《手里有粮》)冬藏的首要便是藏粮食,当盈车嘉穗、穰穰满家时,寒冬萧瑟里的日子也变得有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