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费米推定的基本体系
本书的目的是通过解决费米推定的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假说思考、模型化、定量化等“思考过程”。但是,很多人遇到费米推定问题时(比如被问到“全日本有多少根电线杆”等),都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本书将为这样的人提供费米推定理论的骨架,即“基本体系”。
记住“基本体系”后,当突然被问(比如被面试官问)“××的数量有多少”时,就会立刻反应过来这个问题属于体系中的哪个类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费米推定的“基本体系”如下一页图所示。
怎么样?用词稍微有点特殊,所以可能会难以理解。那么,接下来,我就来逐一为大家讲解。
补充一句,这个体系是费米推定的“基本体系”,并不能将费米推定的所有问题全都网罗进来。比如“汽车市场规模的增减有多少”这个问题,属于图上“流量问题”的一种应用。严格意义上来讲,“市场规模增减”的问题并不包含在这个体系中。但是,理解“流量问题”中的“宏观销售额推算”(如“汽车的市场规模有多大”)之后,就相当于获得了解决“市场规模增减”问题的钥匙。
也就是说,本书提出的费米推定的“基本体系”只适用于基本的费米推定问题。但同时,它也可以为解决更复杂的应用问题提供助力。本书只涉及少量应用问题,希望可以另寻机会,讲解应用问题的解法。
接下来,就来简单讲解一下“基本体系”图中各个术语的含义。
(1)“存量问题”和“流量问题”
什么是存量和流量?
费米推定的问题大致可分为“存量(stock)”和“流量(flow)”两大类。接下来就先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
根据词典上的定义,“存量”是指“某一时间点上存在的经济总量的规模”,而“流量”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变化或生成规模”。仅凭这个就能理解“存量”和“流量”的人,语文水平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简而言之,“存量”就是指“某物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存在量”,而“流量”是指“某物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量”。下面就以“汽车”为例,一起来思考一下吧。
存量和流量的具体案例——汽车
“日本的汽车总量”和“汽车在日本的市场规模(全年)”,究竟哪个是“存量”,哪个是“流量”呢?
“日本的汽车总量”是“存量”,而“汽车在日本的市场规模(全年)”是“流量”。市场规模(全年)是指汽车在日本国内的年销售总额,即“在一年这个特定时期内,汽车在日本销售的总量(金额)”。
打个比方,“存量”就相当于“容器中的水量”,而“流量”则是“一定时间内从水龙头流入容器(或从容器流出)的水量”。后者“流量”的特征是会规定一个时间范围,比如“1分钟10升”等。
(2)“拥有类型”和“存在类型”
拥有类型和存在类型的定义
解决费米推定的问题时,必须沿着某条线索,也就是说以某物为单位来计算数量。当该线索是“拥有某物的主体”时,这个问题就属于“拥有类型”。而当该线索是“某物存在的空间”时,这个问题就属于“存在类型”。
换言之,思考“拥有类型”的问题时,要从“谁有”着手,而思考“存在类型”的问题时,要从“在哪”着手。
比如,“日本有多少对耳环”这个问题。
大家看到“耳环”,会联想到什么呢?
在解决费米推定问题时,可以这样来联想,比如“耳环”→“年轻女性拥有的耳环”→“个人”。也就是说,可以联想到拥有“耳环”的主体,即“个人”。然后,再以“个人”的数量为单位,计算“日本的耳环数量”。
再列举一个问题,“日本有多少根电线杆?”
这次大家又能从“电线杆”联想到什么呢?
“电线杆”→“家周围的电线杆”→“家周围的土地面积”→“1根电线杆所占的土地面积”。这种联想也是可以成立的吧。也就是说,可以联想到“电线杆”存在的空间,即一定的“占地面积”。然后,以1根电线杆的“占地面积”为单位,计算出日本的电线杆总量。
解决“拥有类型”的问题时,除了上述“以个人为单位”之外,还有“以家庭为单位”“以法人为单位”等方法。以家庭为单位时拥有的主体是家庭,以法人为单位时拥有的主体是法人。
另一方面,在解决“存在类型”的问题时,除了上述“以面积为单位”之外,还有“以区域为单位”的方法。下面就再来具体讲解一下“以面积为单位”和“以区域为单位”。
存在类型的分类——以面积为单位和以区域为单位
“存在类型”的解法可分为“以面积为单位”和“以区域为单位”两种。“以面积为单位”是指以“抽象的空间”为单位的解法。而“以区域为单位”则是指以“有具体名字的空间”(比如都道府县)或“有具体形态的空间”(比如车站)为单位的解法。
举个例子,假设“在日本,平均每50米见方有1根电线杆”。这里“50米见方的面积”就是计算时采用的单位,也是答题者设定的抽象空间,所以可以认为是“以面积为单位”的解法。
再比如,当以都道府县为单位,计算日本的美术馆总量时,计算的单位就会变成“东京都”“神奈川县”等具有实际名字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思考“各个都道府县平均有多少美术馆”,所以可以认为是“以区域为单位”的解法。
就像这样,“存在类型”的解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抽象的空间”为单位,一种是以都道府县这样的“具体空间”为单位。
“区域单位”除了有具体名字的空间外,还包括“公园”“车站”等名字比较抽象(相较于固有名词而言),但“有具体形态的空间”。为了方便讲解,本书将“公园”“车站”等空间归入“区域单位”(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公园”“车站”也会被归入“面积单位”或“个人单位”。关于这些,请通过后面的例题进行确认)。
(3)“宏观销售额推算”和“微观销售额推算”
宏观销售额推算和微观销售额推算的定义
接下来讲解一下“流量问题”中的“宏观销售额推算”和“微观销售额推算”的区别。
在本书中,你可以认为“宏观销售额推算”≈“市场规模的推算”,而“微观销售额推算”≈“1家店铺或几家店铺的销售额推算”。
“宏观”和“微观”的差别,说白了就是规模的差别。“宏观”的规模相对较大,“微观”的规模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宏观销售额估算”计算的是“大规模”的销售额,而“微观销售额估算”计算的是“小规模”的销售额。因此,“日本的市场规模”→“规模大”→“宏观销售额估算”,而“1家店铺的销售额”→“规模小”→“微观销售额估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模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另外,本书涉及的“流量问题”仅限于“销售额(日元)”或“数量(个)”。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不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费米推定,而是商业领域或公共政策领域、日常生活中的费米推定。自然科学领域的费米推定是指以“自然”为对象的费米推定,比如“沙滩上有多少粒沙子”等。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大概会需要一定程度的“理科”知识。因此,本书只能放弃这部分内容。
宏观销售额推算和微观销售额推算的方法
本书建议这样计算:
“宏观销售额推算”→“主要从需求方角度推算”
“微观销售额推算”→“主要从供给方角度推算”
顺带一提,“需求方”是指“买方”,“供给方”是指“卖方”。
下面就一起来思考一下“日本的汽车市场规模”这个“宏观销售额推算”的问题吧。
推算“日本的汽车市场规模”时,很难从“供给方”的角度展开计算。即便将汽车的销售方分为国内制造商和国外制造商,并且只考虑主要企业的销售额,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把握这些企业的特征。
要想推算“日本的汽车市场规模”,还是要依据日本国内的需求。针对“汽车的市场规模”这个问题,计算单位设定为拥有汽车的主体—“家庭”会比较合适。
也就是说,面对像“汽车的市场规模”这样“宏观销售额推算”的问题时,我们更建议从“需求方”或是“买方”的角度来思考。
接下来,再思考一下 “微观销售额推算”的问题,比如“某家星巴克的销售额”。
估算“某家星巴克店铺的销售额”时,相反,我们更建议从“供给方”的角度来计算。因为只要去过星巴克,就能直观地想象作为供给方的星巴克店铺,更准确地把握一家星巴克店铺的座位数、营业时间、设备使用率、翻台率等信息。综合这些要素,制定计算公式,就可以推算出“某家星巴克店铺的销售额”了。
另一方面,从“需求方”的角度来推算“某家星巴克店铺的销售额”是非常困难的。请试想一下位于丸之内①的星巴克每天要接待的客人。这些客人中有外国人,也有日本人,即便是日本人,也分为游客、学生,还有白领等。要把握各个客户群体有多少人、在什么时候消费了多少金额等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要想从“需求方”的角度来计算“星巴克的销售额”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曲线救国”。方法如下。
先计算“咖啡店的市场规模”这个“宏观销售额”,然后再假设星巴克的市场份额(%)。“咖啡店的市场规模”乘以星巴克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得出“星巴克(企业)的总销售额”。最后再除以星巴克的店铺数,这样就能求出“(1家)星巴克店铺的销售额”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销售额不是像“丸之内的星巴克”这样某家特定店铺的销售额,而是“每家星巴克的平均销售额”。
1家星巴克的平均销售额= 咖啡店的市场规模 × 星巴克的市场份额 ÷ 星巴克的店铺总数
我们可以通过“宏观销售额”,计算“微观销售额”,请大家记住这样特殊的解法。
这些都是对培养思考力非常有帮助的参考书。尤其是《锻炼地头力》(细谷功 著),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脚注
①丸之内位于东京,是日本著名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