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文体:史传
成书年代:南朝宋
一、作者介绍
范晔(398—446),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3),范晔“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末(446年年初)因谋反罪被杀而未能完成。此时《后汉书》已有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梁朝的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二、作品档案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十纪和八十列传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了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并刻为一本,成为今天的《后汉书》。它是继班固《汉书》之后我国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叙了自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政权改年号为建武元年(25),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整个东汉时期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事件。
在东汉时期,私家著述史书的人很多。范晔博采各家之长,著述传记九十篇。范晔根据东汉时期频频出现太后听政的现象,特为皇后立纪,对部分列传也采取了相应归类的方法,新创了《党锢传》《文苑传》《独行传》《列女传》等类传。
本书以文采著称于世,其中的论赞尤为突出,作者曾自诩为“奇作”,且文中大量收录了东汉时的散文、辞赋、诗歌。作者在叙述史实时,继承和发扬了史家“寓论断于序事”的传统,有意识地反映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例如,通过李固、陈蕃的事迹,赞颂了爱国志士壮烈殉国的节操,推崇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无畏精神;对那些苟且偷安、只知道保自己乌纱帽的人提出了尖刻的指责,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作者还通过这部史学著作表现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宿命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后汉书》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在编写体材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它与别的史书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而且它打破了以往史家修史的局限,第一次在正史中开辟出《列女传》这样一类篇目,从而奠定了女性在史学中的地位。
三、内容概要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时期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听政,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女性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古代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光武帝阴皇后传
阴皇后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名阴丽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刘秀起义前曾去过新野,听人说阴丽华长得美丽,品性温柔,内心十分仰慕。后来他又去过长安,见到执金吾外出时,车骑随从威风凛凛,感叹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23)六月,他果然娶了时年十九岁的阴丽华做妻子。后来,刘秀被刘玄委任为司隶校尉,离开南阳去了洛阳,阴丽华留在新野。
刘秀做皇帝后,派人把阴丽华接到京城,本想把她立为皇后,但阴丽华性情宽厚,不愿居皇后高位。刘秀在更始二年击败王朗时,娶了真定女子郭圣通,郭圣通生子刘强。于是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而阴丽华为贵人。建武四年,阴丽华生下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是刘秀的原配妻子,刘秀对她的容貌德行都很满意,所以对郭圣通的宠爱日渐衰减。建武十七年(41),他终于废郭后而立阴后;建武十九年(43)六月,废皇太子刘强为东海王,立刘庄为皇太子。阴丽华为人谦恭节俭,没有什么嗜好,也不喜欢嬉戏笑谑。她虽然从少女时期就享有“美人儿”的盛誉,德行却是仁孝而端正的。郭皇后死后,刘秀很想念她,特地下诏让她的一个侄子娶清阳公主为妻。刘庄在位时期,阴氏、郭氏两家所享有的待遇都是一样的。阴丽华在光武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于永乐七年(64)崩世。
在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儿被引入宫廷,常常要招惹起纠葛与波澜,而刘秀、郭圣通、阴丽华三人之间却能相处得如此和谐,是十分少见且难能可贵的。
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曾到洛阳的太学求学,拜班彪为师。他精通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学说,知识渊博。因家贫买不起书,他经常到洛阳市场上的书肆里去读书,所阅读的书籍的内容,事后他都能记忆甚至背诵。返回故乡后,王充便潜心研究学术,教授学生。他虽然曾在郡里做过功曹,但因和县令意向不合,多次和县令发生争吵,很快便辞官不干了。王充擅长论说著述,分析问题精辟而有条理,其著名的学术成果《论衡》共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论衡》初写成时,在中原地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蔡邕得知消息进入吴地,才发现了这一重要著作,但也只是将书珍藏起来自己阅读,有时在谈话中加以引用。有人听说蔡邕得到了一部奇书,便到他帷帐中的隐蔽处去搜寻,果然找到了,也就是王充的《论衡》,于是抱起几卷转身就跑。蔡邕得知后叮嘱说:“只许让你和我两个人读,不要再广为传播啦!”后来,王朗任会稽太守时,也得到了一部《论衡》。当他返回当时的京城许都时,许多人都说他的学识才能大有进步,猜测他如果不是遇到了“异人”,便一定是阅读了“异书”。于是人们去问王朗,王朗这才说出是因为读了王充的《论衡》。从此以后,《论衡》便得到了人们的推崇而广泛流传于世了。
王充一度在刺史董勤的手下做治中从事,后自免回家。同郡友人谢夷吾曾上书章帝刘炟推荐王充,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就是前代的孟轲、荀卿,近世的扬雄、刘向、司马迁,也都不一定能超过他。刘炟曾下专诏征召王充,王充因有病,没有应召前往。年近七十岁时,王充写了《养性书》十六篇,于永元年间病逝。
四、主要人物形象
张衡
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期就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精通“五经”“六艺”。他曾到旧都洛阳一带去游览,随后又访问了洛阳的太学。他虽然才华出众,但非常谦逊。由于他有良好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在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去应荐。三公衙门又多次征召他去做属官,他也没有去。后来张衡针对朝中官吏穷奢极欲的生活,写了一篇《二京赋》,对官场恶劣的风气加以嘲讽。当时的大将军邓骘看到了《二京赋》之后,对张衡非常赞赏,邀请他出来做官,张衡又婉言谢绝了。张衡对天文历法、机械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很有研究。汉安帝也十分器重他的才华,授他郎中之职,后又晋升为太史令。其间张衡专心研究天文历法,考察、验证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造出了浑天仪,并写出了《灵宪》和《算罔论》。阳嘉元年(132),张衡又成功制作了候风地动仪。
永和四年,张衡在河间与世长辞,时年六十一岁。
邓骘
东汉南阳郡新野(今属河南)人,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汉安帝的舅父。汉安帝即位以后,邓太后临政,他被封为大将军。当他看到张衡写的《二京赋》之后,很赏识张衡的才华和政治见解,曾邀张衡出任官职,但被张衡拒绝了。
班超
字仲升,生于32年,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儒学大师班彪的小儿子,《汉书》作者班固的胞弟。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不拘小节,能言善辩,涉猎群书。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超随兄来到洛阳,为官府抄写文书,挣钱供养母亲。后来,班超被任为兰台令史。永平十六年(73),东都尉窦固讨伐匈奴,班超同赴西域。在伊吾班超作战勇敢,杀死并俘虏了许多敌人。窦固认为班超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就派遣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从此,班超弃笔从戎,踏上了扬汉朝声威、谋天下一统的艰辛而又充满传奇的道路。在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治),班超以三十六人智歼匈奴使节;在于阗国,争取于阗王,杀匈奴监国使者;又于次年解决了疏勒国的问题。与此同时,窦固等人依靠武力制服了车师。至此,与汉隔绝六十五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又被打通。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三朝老臣的班超,在西域先后度过了三十个惊心动魄的年头后,因年老思乡,于同年八月回到洛阳,被提拔为射声校尉。可惜,由于积劳成疾,同年九月班超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五、文学成就
在文学价值方面,《后汉书》的“论”“赞”是值得称道的。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但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
《后汉书》所记叙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例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倜傥不羁的王符、仲长统;专横跋扈的外戚窦宪、梁翼;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张让,等等。
《后汉书》的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在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对所传人物先有一个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作用。
《后汉书》还长于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例如,《严光传》描写刘秀称帝后,欲征召其昔日好友严光入仕,然严光谢绝不就。刘秀去看望他,他却躺着不起来。刘秀叫他,他不应。当晚,二人同床共枕,严光竟又把脚压到刘秀的肚腹上。这些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严光不拘礼仪的隐逸风度。
《后汉书》还常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谚谣等来评价人物。例如,要赞赏郑玄的学问、品德时,便借助名流马融、何休的喟叹赞美之词;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修水利、兴垦殖,政绩显著,时人比之于召信臣(西汉元帝时为南阳太守,有政绩),故南阳为之语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六、名家点评
范晔后汉,诚跨众氏。
—刘昭(南朝梁)
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
—刘知几(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