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抿尖面
面食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食物之一,各种不同的面粉在糅合炸、蒸、煮之后会形成品种多样的食物。这些美味都是一方水土所孕育的宝藏,作为北方的传统省份——SX省,从传说中的唐尧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时期里,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人们辛勤劳动,在历史的风雨中既创造了过去辉煌的历史,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产物。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拉近人与人距离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顿美味的食物了。不过大家总说山西是面食之乡,各种样式的面食成千上百、不可胜数。具体想来,却又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没什么好向外地朋友举例子的代表。这大概都是因为面食都是当地人们日常所吃、日常所做,每一家、每一户都各有特色,各依自家口味而做,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样式。这些做面的手法都是家庭内部父母所传,大体而言是早晚的馒头、中午的面饭;然后佐以一二蔬菜拌饭。然后本地人去饭店吃饭的话,都喜欢吃些“盘子碟子”。即各种肉菜、肉汤、新鲜时蔬,去饭店很少吃面,这都是以前的人们传统下饭店的时候所吃的。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传统面食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因为种植小麦而产生的地域食物,它与当地人一同发展、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是普通寻常,不刻意去想,甚至不会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
其实我还是不太喜欢“非遗”这个名字的,“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但是这些饮食文化我们现在还在不断使用,怎么可以说是遗产呢?这是一代代人传下来并且不断改进的,总归和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不一样。
不过既然有官方推出了“申遗目录”,那么这就表明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套具体的、有步骤的操作的。而山西的面食也是其中的一抹璀璨光辉,虽然家家都有一种口味,但还是可以写出一套流程的。这里就先以抿尖面来试试。
抿尖面的做法很简单,毕竟是人民群众所吃的,并不追求什么花样,做一顿饭的时间也就是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很是便捷。
说到抿尖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抿’和‘尖’了,所谓‘抿’指的就是做面的工具以及由此产生的动作。抿尖面需要的工具按土话说就是“抿尖床”,是一个木制或铁质的长方形工具,前后两端是支字型把手,也方便架到锅上;中间卡着一块铝片,铝片上面密布着孔洞,面从孔洞出来就是两厘米左右长的小尖条,‘尖’即由此得来。
首先,把白面和豆面加水按一定比例和起来,(这里的豆面我家是用的绿豆面,但是申遗名单943号上说他们用的是豌豆面。当然还可以加入高粱面什么的;比例的话是按豆面三分之一,白面三分之二)。
接着,起锅烧热水。待锅中水沸腾起来,把抿尖床架到锅上面。将和好的面扯下一块手正好能握住的规模,然后放到抿尖床上,用手掌推着抿,面受到挤压就从抿尖床的孔眼里穿下,正好落到锅中。一边抿一边煮,很是方便。不过抿面是个力气活,需要手掌和手腕、手臂有力气,因为抿尖全靠人的压力把面从抿尖床上挤到锅里。做活的时候大家为了省劲儿会依靠自身体重,身子一前一后的摇晃,带动着抿尖床都敲得锅‘咚咚’响。
待抿尖面煮熟以后用笊篱捞起来,按着个人的口味酱、醋、盐调起来,伴着提前准备好的炒西红柿、炒西葫芦、炒肉……就可以享受好吃的抿尖面了。
我从来都相信地方特色食物都是由当地的气候、地理、人文共同发展而来,每一种特产背后都有它产生的前提与背后的传说故事。在以前局限于一地的只能少量供给王公享用的美食藉着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普通人也能接触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食物或者工艺品,不由得让我们感叹生活在了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既接触到了古人所不能见的,那么对于一些地方的习俗也应该尊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去享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