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中小学阶段,心理课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也不存在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此外,在备课量和上课的灵活性方面,心理课也无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在与心理老师成长联盟的许多心理老师交流时,我们发现在心理课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三类问题:第一类是心理老师把心理课上成游戏课,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又一个心理游戏;第二类是心理老师将心理课上成讲授大量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课;最后一类是心理老师先让学生做游戏,再生硬地进行“说教”。这三类心理课毫无“心理味”。所以,如何在减轻备课量的同时体现心理课的“心理味”,是当下大多数心理老师最渴望且努力实现的目标。
我们发现,要想准备一个有“心理味”的心理课,要同时解决两条线:一是“教学线”,即根据主题、学情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衍生出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教学思路;二是“心理线”,即基于团体动力的过程和教学思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和互动。心理课需同时完成教学线和心理线,这样才有“心理味”。
什么是心理味?简单来说就是心理老师通过心理游戏或活动使学生获得具身体验,以加深他们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心理课中,有两位心理老师不约而同地设计了“感受时间”的环节,但呈现的方式不同。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知道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让所有学生闭着眼睛1分钟,又站着默数60个数字。而另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具象地感受时间的流逝,让学生2人1组分别扮演时钟的时针和分针,2个人根据老师的指令展示不同的时间。显然第二种方式更有“心理味”,因为第二种方式将抽象的时间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不易感知的时间变得可以体验,把无形的时间变成有形的身体变动更符合心理课倡导的“基于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和升华”这一理念。此外,在心理游戏的规则中,第二位老师通过分组的方式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本书基于“心理线”的逻辑,在确定了心理老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更具心理味的心理游戏,以帮助心理老师简化备课流程、减轻备课量,并在了解活动形式和心理游戏背后的原理后,能够举一反三地建构属于自己的备课基本模式。不仅是心理老师,HR、培训师、团体活动带领者都可以在培训、教学或活动设计时参考本书中的心理游戏。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中的内容仍有许多待优化和补充的地方,如果其中未包含您想了解的心理游戏,或者您想推荐更好的心理游戏,请联系我们,未来我们会对这本书继续进行修订和优化。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心理老师更好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每位心理老师的支持,在此感谢大家的认可和包容。
青年心师讯×心理老师成长联盟
202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