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妈妈有边界感,孩子才有自发成长的空间

8年前,我初为人母就成为一名全职妈妈。那时,每天只要醒着,我基本都在围着孩子的各种需求转,偶然闲下来,也在学习育儿知识,想把“养育孩子”这件事做得更好。那段时间,我几乎为孩子奉献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有一天,我看到网上一篇文章,是一位中学老师的经验之谈。这位老师说,她教过很多学生,发现职场妈妈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比全职妈妈带出来的孩子更优秀。

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并不是那么严谨、客观,可那一瞬间,它刺痛了我。我愤愤不平,百思不得其解:全职妈妈明明付出的更多,带孩子更用心,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与关注,为什么她却说这样带出来的孩子不是那么有竞争力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面临着现实生活的困境——我发现哪怕我再尽职尽责地围着孩子转,想要更好地陪伴她,内心总免不了有一种牺牲感:因为孩子,我没法去上班。我担心做全职妈妈时间久了,自己会与社会脱节。我也会时常抱怨,照顾孩子挤占了我太多个人时间与空间。

虽然养育孩子这件事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与甜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似乎也是一种对我的“压榨”。有些时候,我是想照顾好孩子,可我的状态并不好:陪她玩耍时,我很难放松投入地大笑,甚至,她有时不停地喊“妈妈”,都会让我烦躁不已;此外,我还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相比较,当我发现老人、保姆带的孩子也非常优秀时,我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为孩子投入这么多好像意义不大。我知道这样想是不对的,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内心真实存在的一种声音。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那位老师说的话,可我认为她只说对了一半。如果将她的话补充得严谨一点儿,我想应该这么说:决定孩子是否优秀、独立、有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妈妈是否具有稳定的“自我内核”与边界感。相对于全职妈妈,大多数职场妈妈因为工作可能更容易有稳定的“自我内核”和边界感。(当然,仅仅是相对而言,并不能覆盖全部人群。)

什么是“自我内核”呢?通俗地讲,它指的是我们来到人世间到底是为了什么,想实现什么,想留下什么。它可以是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我们的事业,我们自己的意义感。

如果一个妈妈没有稳定的“自我内核”,她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看似尽职尽责,为孩子操碎了心,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并非幸事,因为这是没有边界感的爱。

一个缺少边界感的妈妈,因为过分关注孩子,容易把孩子的所有问题(哪怕是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问题)放大化,使自己焦虑,那么她的应对方式也可能会情绪化,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

一个缺少边界感的妈妈,总期望孩子来背负自己的梦想,希望以孩子的优秀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可孩子那弱小的身心哪里背负得起两个生命的重量呢?

一个缺少边界感的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可以说是对亲子双方的“压榨”,妈妈感觉自己被孩子“压榨”、为孩子牺牲,于是免不了希望孩子补偿自己,而这又成了对孩子的“压榨”。这样纠缠不清的爱,太沉重了!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便开始注重边界感。我告诉自己,想找寻“价值感”,那就自己去追;想摆脱“挫败感”,那就自己去解决。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事儿,与孩子无关。将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很容易,将情绪发泄给孩子也很容易;但学会自我负责、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却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因为这需要我踏踏实实地努力与付出。

记得孩子还小的那会儿,我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每天早晨5点起来看书、写文章;平时也经常见缝插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听课、学习。这些年,我写文章、研发课程、做咨询、参加或举办工作坊,虽然忙忙碌碌,内心却更加笃定。

我专注于自我成长,关注自己想要什么、收获了什么、还需要提升什么、怎样能做得更好;我不再患得患失,在跌跌撞撞中收获了成就感与扎实的自信。

我惊喜地发现:当我自信了,我自然会信任孩子;当我遇事挫败,我就更能理解困境中的孩子;当我满足了自己,直面自己的问题之后,我的养育状态也就更加放松自如了。因为无须孩子“补偿”我什么,这时,我对孩子本源的、无条件的爱便流淌出来了。我才一遍遍体会到,亲子之间爱的流动可以如此简单、轻松、相互滋养,如此美好!

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不断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理想生命状态的过程,本身就有一种“心灵推动心灵”的力量,于无形中带给孩子更深层的影响。

当然,养育孩子就像一路升级打怪,不断考验我们的初心,挑战我们的耐心。特别是孩子进入学龄期之后,我之前努力保持的平衡与美好的感觉又被打得稀碎。面对新的挑战,我再一次发现父母保持边界感有多难,而这又有多么重要。

在孩子上学之前,父母要做的无非是学会回应孩子的需求,积极引导孩子的情绪,做到高质量陪伴;可孩子上学后,每天回到家,父母直面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孩子的写作业问题。很多妈妈会发现:

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拉磨蹭,催一下才动一下,没有时间紧迫感;

孩子写作业时,时不时就走神、不专心,致使写作业的效率很低;

孩子一遇到难题就闹情绪,磨磨叽叽不想写,不愿意认真思考;

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成天只想着玩,对于作业,总想应付了事。

那该怎么办呢?很多时候,孩子拖拉,我们似乎只能不断地催促;孩子走神,我们好像就不得不大声提醒、责骂。我们每晚负责任地帮孩子把握时间进度,盯着孩子把任务一项项完成。可日复一日,我们身心俱疲,孩子却丝毫没有进步,对学习越发的消极被动。

有一段时间,我也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非常挫败与无助。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我们丢失了“边界感”,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学习、写作业,这本是孩子的课题。当我们没有边界感,对孩子妄加干涉、过度控制时,其实我们是将孩子的课题背负在自己身上。我们累得气喘吁吁,孩子却越发觉得学习这件事与自己无关。

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边界感到底有多重要呢?

首先,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才能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自我负责。

对孩子过度干涉的父母常常是横在“孩子”与“学习”之间的障碍,他们花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奖励孩子、惩罚孩子、与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只为确保孩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可这样过于用力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侵占了孩子自我反思与调整的空间,同时,也让孩子嗅到一股“不被接纳”的味道。

于是,孩子开始与父母对抗,想夺回自主权,找回自我的空间。他们会通过各种形式与父母确认:如果我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是否依然爱我。孩子与学习之间的联结被父母硬生生地隔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纠缠。

而有边界感的父母站在孩子身后。他们舍得让孩子体验做事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因为他们知道,情绪才是生命最宝贵的动能。孩子在与“学习”这件事打交道的过程中,学得好时,他们会自豪,会开心;学得不好,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时,他们会沮丧,会失落,会觉得没面子。

积极的情绪与正向经验会让孩子更自信,更有成就感,而所谓的负面情绪、失败的经历往往会让孩子痛定思痛,带来新的行动与改变。父母不横加干涉,孩子想做好这件事的动力才会显露。

其次,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能让孩子轻松应对学业,没有过多的情绪负担。

网上有句戏言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情绪失控的场面。

陪孩子写作业确实很不容易,但我们的情绪失控完全是孩子导致的吗?试想下面两个场景。

场景一:今天你高效完成了工作,并且你最近熬夜做的方案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领导还在全员大会上特意表扬了你,为此,你非常开心,心想,这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场景二:今天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烦心事,比你晚一年入职的新人得到了提拔,可你还在原来的岗位上。领导语重心长地跟你说:“你的很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还需要再改进,要多努力,不进则退!”你感到非常挫败。

想一想,拥有不同状态的你,回到家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三心二意的情景,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呢?

所以,我们陪孩子写作业时被激起的“挫败感”只是一个导火索,它触发了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类似的感受,才导致我们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

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意味着我们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将自己未消化的情绪迁怒于弱小的孩子;也意味着我们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会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用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当孩子只需为自己的课题负责时,他们的情绪内耗就少了,压力减轻了,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最后,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才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自信和应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内驱型成长》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倘若父母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所有能量中,有95%都来自于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留下5%的努力空间了。

如果你每天掐着时间催促孩子,孩子就没法学会时间管理;

如果你每天帮孩子制订计划,孩子就难以学会统筹安排学习任务;

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难你就去帮忙,孩子就很难培养出抗挫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少做一些,孩子才会有更多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的空间。正是在这样自主的空间中,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发展了各项能力,生长出了扎实的自信,而这些才是孩子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当我深刻领会了这些道理,我便开始在日常实践中努力做到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在我看来,有边界感地陪写作业,要求我们做到对孩子的引导“少而有效”——不仅要时刻保有觉察,分清谁才是“作业”这件事的主要责任人;还要在孩子需要支持时,为他们提供好的方法与策略。

拿捏这个尺度非常不容易,我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反思与总结。陪学中,我会认真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学习状态;白天孩子去上学了,我也会写写陪学的反思日记。慢慢地,这些理念与方法逐渐清晰明确了起来!在我的引导之下,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能力稳步提升了,状态越来越好。

于是,我想尝试将这些思考分享出来,在这本书中,我会结合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六个部分阐述如何有边界感地陪孩子写作业。

第一部分,针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探讨如何找出问题的原因,以及父母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第二部分,针对孩子没有内驱力,探讨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第三部分,针对孩子拖拉磨蹭的行为,探讨如何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从而实现父母与孩子共同的目标——学得专心,玩得痛快!

第四部分,针对孩子学习的畏难情绪与自控力不足,探讨怎样提升孩子的抗挫力与自控力。

第五部分,探讨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

第六部分,探讨父母如何有边界感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其影响孩子。

我在书中谈到的这些理念与方法,大大改善了我的生活。

记得大女儿心心刚进入一年级时,还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每晚的作业都需要我不停督促着去写。心烦意乱的我,也没办法好好陪伴小女儿。大家都知道,当孩子没得到充足的陪伴时,就会有很多情绪,也会更黏妈妈。那时,分身乏术的我只能每晚带着心心在咖啡厅写完作业再回家。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调整,从带着她规划学习任务到培养专注力,从提升她的抗挫力到激发内驱力,现在,心心的学习已经无须我过多操心了。

现在的她,每天晚上回到家,休息一会儿便会自觉写作业、读英语、练琴,所有学习任务都完成后,我们会开心地玩一会儿游戏,或者进行亲子阅读。9点她便洗漱睡觉了。因为心心的学习和生活步入正轨,我开始有更多的精力高质量地陪伴小女儿。

当我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分享给更多的妈妈时,也收到了很多积极反馈。她们在认真实践之后,也发现孩子的学习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写作业的效率更高了,学习习惯更好了,亲子关系也亲密很多!还有些妈妈给我发来了老师对孩子近期表现的肯定与夸赞,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谢谢她们!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学习内驱力欠缺,总需要不断督促;如果你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困扰,那么,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会受到一些启发并有所收获!

当然,孩子的状态总会存在波动,毕竟,育儿过程中的挑战应接不暇,如果你希望走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妈妈群体,也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心妈育儿说”。任何读书时的困惑,实践中的困扰,我们都可以一起讨论、交流!

项目

2022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