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V2X与智能网联设施I2X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1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发展部署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做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1.1.1.1 增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

《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部署,标志着交通强国建设迈上了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

交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产业分布不均衡,特殊国情决定必须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交通运输从“瓶颈制约”发展到“基本适应”,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变了中国的城乡面貌,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现代产业和流通体系,加快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些都亟须交通运输发挥“先行官”作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着力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努力使交通运输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基石,助力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

3.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出行模式和货物流通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货运需求特征更加明显,“绿色共享”成为重要出行方式,货物运输的可达性和时效性要求更高。这都要求交通运输供给必须加快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显著提升运输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努力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便捷的交通运输,获得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交通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顺应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顺应高质量发展、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的客观需要。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共享交通成为各国培育交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发力点。向内看,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高、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运输效率不高等。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1.1.2 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9月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要紧盯《建议》部署的各项任务,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开新局、上台阶。

1.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

中国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统筹铁路、公路、水运等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综合运输通道、枢纽和网络体系,着力打造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构建贯通主要经济板块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补齐内河水运、中西部铁路等短板,以推进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批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提质扩容。提升城市群都市圈交通承载能力,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交通一体化,形成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化、全覆盖布局,打造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乡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连片成网并向进村入户倾斜,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提高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

2.推进物流运输便利化

中国围绕加快形成“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发挥铁路货运优势,加强高铁货运建设。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推进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物流枢纽建设,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完善转运体系和地面服务网络,推动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发展。完善城乡末端配送网络,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和消费品双向流通渠道。发展物流服务新模式,推进无人配送、分时配送、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推动冷链物流发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推进出行服务便捷化

中国围绕加快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加大绿色、安全、便捷等高品质出行服务供给,努力实现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构筑多层次客运服务体系,发展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区际快速客运服务,提升城市群都市圈公共客运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打造一体化旅客出行链,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发展旅客联程运输,鼓励引导绿色出行。拓展多样化客运服务,鼓励和规范定制客运、网约车等新模式发展,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MaaS)。

4.推进交通装备自主化

中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智能化、绿色化等趋势,推进交通运输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强化装备动力系统研发,突破高效率、大功率发动机装备设备关键技术。加强新型运载工具研发,推进特种装备研发应用,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设备。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用新技术为传统交通基础设施赋能,争当新基建主力军。

5.推进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

中国坚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打造协同高效、良法善治、共同参与的交通运输治理新格局。加强法治引领,加快铁路、公路、水路等领域“龙头法”和相应配套法规制修订,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深化铁路、公路、航道、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改革,建立与交通强国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治理规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行业治理,拓展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

1.1.1.3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把握好关键问题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一项涉及观念行为、体制机制变革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用好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与新格局。

1.坚持服务大局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既要交通自身强,更要支撑国强民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持续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发挥好交通运输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先行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2.坚持远近结合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又要立足当前、干在当下。“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落实《建议》部署的各项任务,聚焦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等方面持续攻坚发力。瞄准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做好研究论证、项目储备等工作,确保交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3.坚持协同高效

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整体效能提升。一方面,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空间特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宜陆则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做好交通强国铁路、公路、水运等“篇章”。另一方面,要加快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转变,平衡好各种运输方式,强化衔接协调、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4.坚持深化改革

改革创新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必须贯穿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过程。持续深化改革,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率先开展交通强国试点,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成果,以点带面、纵深推进。坚持守正创新,发挥中国交通运输探索形成的多方面优势,持续推进理念、技术、制度、政策等创新,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5.坚持中国特色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必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之路。科学把握中国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乡区域差异等现实国情,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和路径,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走中国特色交通强国之路。同时,要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善于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