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及现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对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我国的人才一体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3年)、稳步推进阶段(2004—2010年)和全面发展阶段(2011—2014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4年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人才合作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了京津冀地区要将在2030年前成为世界高层次人才集聚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当前,为了推动京津冀人才合作,京津冀地区在以下五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在人才交流方面,人社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论坛,并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组建了京津冀行业人才联盟。二是在京津冀地区的人才政策和措施方面,形成了“1+9”的工作共识,并在中央的支持下,设立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部际协调小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共同制定人才政策。三是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京津冀地区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大学创新联盟,开展了跨区域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学术交流平台。四是在加强人才的协同创新方面,京津冀地区已建成了“首都人才港”“中关村分园”等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在协同扶贫方面,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共享已成为地区协同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部分地区的28个县(区)结成了扶贫合作机制,在2017—2021年,北京市和天津市向受援地区抽调了2367名技术人员,完成了2356个项目,引导373个企业在受援地区投资了300.46亿元[1]。
2011年,涵盖京津冀地区的首都经济圈建设被纳入“十二五”规划,表明了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心与期望。构建首都经济圈,对京津冀地区的人才资源共享与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将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一体化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4年6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天津市召开了第一次“联合招智联席会议”,探讨了如何加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在政策互通、成果共享、信息共享、建立定期联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2017年5月,天津举行了“2017年京津冀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京津冀地区引进人才的最新政策,以及2017年度的重点工作,为京津冀人才搭建“朋友圈”。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人社部门介绍了35项最新出台的各类引智引才政策,涉及国内外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京津冀地区的政策可以相互沟通,可以共享人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
1)区域人才一体化布局适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是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的,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相呼应,提出“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
“一体”是指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共同体。
“三极”是指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北京市创新型人才集聚地,建设京津冀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以天津市为核心、以国家先进制造和研究基地为核心,打造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工业创新人才集聚地;围绕河北省的转型发展需求,充分利用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以及石家庄的承接与转换,打造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型人才集聚地。
“六区”是指以东部滨海发展区为载体,建设产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以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为载体,建设生态环保人才发展示范区;以中部核心功能区为载体,建设临空经济高层次人才发展示范区;以雄安新区为载体,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以南部功能拓展区为载体,建设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发展示范区;以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毗邻区域为载体,建设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综合示范区。
“多城”即以京津双城人才联动带动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等节点城市人才联动。
2)五大任务破解四个不适应
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区域人才结构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不适应、人才国际化发展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目标不适应、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要求不适应、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人才一体化要求不适应的问题。
《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抢占世界高层次人才发展制高点,创新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共同体,打造区域人才政策新优势五大任务,并细化为十六项具体的任务。针对人才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提出了实施“北京市—中关村—天津市—雄安新区—石保走廊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人才联动计划,实施“人才帮扶”项目,打造京津冀人才发展新引擎。针对人才国际化水平低的问题,建议建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制度,绘制海外高层次人才地图,优化人才国际化区域品质等措施。针对人才合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整合人才评价机制、跨区域合作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人才社会组织联动机制等对策。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提出了推动社保、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人才服务跟踪机制、区域创新人才服务平台等对策。
3)十三项重点工程强化人才一体化基础
《规划》提出了世界高层次人才集聚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全球高层次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圆梦京津冀”菁英计划、高技能人才联合体工程、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临空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工程、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计划、京津冀人才互联工程、京津冀人才服务定制工程、京津冀人才安居工程,共十三项重点工程。通过对重点工程的规划,提出了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切实可行措施,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合作的基石。
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2017年启动实施了全球高层次人才延揽计划、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计划。
4)三项机制保障规划落地落实
为了保障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健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列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共同商议制定区域人才政策,形成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政策体系,共同推动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落地。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保证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的资金需求。完善规划实施管理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规划绩效评估关键指标,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近几年,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京津冀三地更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区域人才合作上大刀阔斧、开诚布公;逐步破除传统观念,积极建立人才平台,扫清障碍,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京津冀地区的人才流动与资源共享,为津冀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