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机制
1)市场机制
覃成林(2005)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体化通过更为畅通的市场调节和组织的内部协调,能够促进区域之间更有效地开展专业化分工,降低区域之间的无效竞争。因此,协调机制的基本内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合作。
王瑛(2005)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出发,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机制:一是商业流动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二是“多赢”的产业转移协作;三是区域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四是自由市场的贸易一体化。
2)政策机制
李建勇(2006)认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建立政府协调机制,首先应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其次,政府职能应规范化和法律化,并建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要建立跨区域的协作组织。
周国华等人(2001)认为,政策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政策、户籍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
3)投资、规划机制
周国华等人(2001)运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的投资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国有经济仍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民间投资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重要动力的结论。
孙大斌(2003)从产业规划的视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集群化必然会导致区域间存在分工;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共赢的合作动力;产业融合化发展趋势可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可以解决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夏丽萍(2005)对长三角经济圈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经济产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经济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等级服务业,以及基础产业。
4)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段志强和王雅林(2006)认为,在目前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难以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李建勇(2006)认为,利用行政手段来治理利益冲突,最主要的方法是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并对政绩考评制度的评价方式和程序进行了总结归纳。
5)利益补偿机制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部分区域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李瑞林、骆华松(2007)指出,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带来的问题是利益分配,当双方合作后的利益大于合作前的利益,但一方利益的提高小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将会采用政治抵制的方式,只有共同提高合作双方的利益,双方才可能主动地进行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平均所有的区域,对于利益受损的区域或暂时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而延缓了经济增长的区域,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补偿利益。
6)立法机制
李建勇(2006)就如何运用立法机制来平衡利益冲突、预防利益冲突,以及利用司法制度来解决区域间利益冲突的方法进行了探索。首先是要建立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法律体系;其次是利用法律约束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