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开放式创新与灰度创新的区别

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亨利·切萨布鲁夫教授出版的《开放式创新:创新方法论文新语境》一书中,阐述了组织和管理研发工作的新范式,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呼应。开放式创新描述了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一方面积极向外获取技术来源,另一方面也不断向外转化内部不再使用的技术。2006年,亨利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运用有意识的知识流入和流出加速内部创新,同时扩大创新的外部使用市场”[10]。而在2013年这个概念被进一步完善。这表明,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是不断进化的结果。这个概念从本质上为企业的创新来源增加了一个基于“分散式知识、分布式流程”的卓越视角,它是一个组织创新体系的良好补充。

相对而言,灰度创新更加聚焦于从制造工厂的视角来看待制造业如何与不同组织通过知识交换而形成全新的价值。生产工厂,作为制造业的根基,是企业与外部形成联合创新的桥梁,企业家则是桥梁设计师。远离用户、远离供应商的制造创新都是不可想象的,灰度创新发生在结合部(见图1-4)。

图1-4 灰度创新发生在结合部

灰度创新致力于打开制造业,与外部形成知识交换、共同获取价值。

因此,灰度创新格外关注双方合作的知识分享机制。一般而言,一个制造企业的创新机制可以理解成一个“知识黑盒子”,企业的核心技术、运行方式,对于外部组织都是相对封闭的。而灰度创新则为“知识黑盒子”打开了半扇窗口,使其转变为“知识灰盒子”,让知识呈现一个双方共有的半明半暗的状态。这种“知识灰盒子”是灰度创新得以定义为“灰度”的一个关键性特征。

对于两个组织之间的连接,如果说开放式创新就像握手机制一样相对松散,那么灰度创新则像两个铁片之间采用铆钉连接一样结实:知识分享机制就是这其中的连接铆钉。

与开放式创新一样,灰度创新也是一种敦促企业避免发生“知识衰退”[11]的外部刺激。在一个组织里,知识的丢失是很常见的现象。人员更迭、大量文档的淹没和相互覆盖、选择性学习等原因,会造成一个企业在某些知识领域的“无意识”遗忘。在工厂现场,有大量的知识技能都是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的,这个大课堂就发生在机器旁边。一旦老技师退休,或者生产线进化,就会出现工厂现场的技能不足。而通过与外部的连接可以形成一种交叉唤醒的效应,从而激发企业知识系统的效率。正如打开久闭的窗户会带来新鲜空气一样,灰度创新的“异物嵌入”,会起到一种激发创新新氛围的作用。

灰度创新尽管是一个全新提出的概念,但它描述的现象却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分工发展,设计与制造的流程在日益复杂的同时,也呈现出细化的专业分工,这使灰度创新呈现出一种更加积极大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