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为什么要写作本书?就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了危机。相互猜测、相互怀疑、相互提防,尤其在商品经济领域,这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所以,积极倡导信任和诚信,积极倡导行善积德,是当今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吁,也是我要写作本书的初衷。
相信,是否真有力量?相信,是否能迅速回归社会?相信,是否能迅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和主体?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先举三个例子和大家讨论:
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研究者做试验,把一个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对死囚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我们将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液滴尽而死。”
然后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并对死囚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
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滴下来的都是水。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经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个马前卒。
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他郑重地对儿子说:“此乃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不过不到万不得已,切记不可抽出使用。”
那确实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而成的。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着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酋应声落马。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在战场上变得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抑制不住得胜的兴奋,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嗖”的一声拔出宝箭,想要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那是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的是一支折断的箭!
原来,他是凭借着对一支假想宝箭的相信才所向披靡的。
例三:西汉名将李广,有一次打猎,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他急忙弯弓搭箭,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他认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次日天亮派人前去查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到石头中去了。
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
讲到这里,无须多言,谁都能明白,这是在讲相信的力量。无论正向的相信,还是负向的相信,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说到相信,概括起来,无非是指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凭什么要相信自己,尤其是相信他人呢?
清明时节,一个小孩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因为是顺风,不多时风筝便飞得很高,甚至高入云端。天黑了,看不见风筝,可是他还紧拉着线,站在那里。有位老人家从旁边走过,问他:“你站在这里一动也不动,在做什么?”
答:“我在放风筝。”
老人家抬头向天空四处张望说:“哪里有风筝呀?”
孩子答:“信不信由你,风筝虽然已经看不见了,但我总觉得上面有股力量牵引着我。”
如果说在这个故事中,只是牵着风筝的小孩在相信,连他身边的老人家都不相信,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力量,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达成互信呢?
其实也很简单,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明白:“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相救也如左右手。”这就是“同舟共济”这个成语的来处。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就忘记了相互信任才是真正的人性本色。
总而言之,说到信任的本质,无论是信任自己,还是信任他人,其实都是在相信一股向上的力量。信任同声、信任同气、信任同求的共同心愿,才是人类真正的本性。正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不管这个信任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被污垢染污或掩埋了多少,只要及时积极清除,人类信任的本性都将会显露出来,进而熠熠生辉。
所以,我相信——相信的力量。
程实
2020年10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