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釜底抽薪
看到了自己在有生之年,是绝对不可能挖完的铁矿山,嘉靖帝心满意足的上了船,离开了这宣化前线。
心情好,嘉靖帝就一张太师椅坐船头,欣赏起了河两岸,他的江山。
北方的山野在这个快要入冬的时节,说实话是亳无秀美可言,显得是非常的萧瑟,让人看了有种莫名的伤感。
但是这个时候的嘉靖帝他心情好,所以他也不介意河两岸的那种灰蒙蒙,坐在船头脸上都是带着笑的。
嘉靖帝自已在那儿意淫了一会儿,也许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吧!嘉靖帝就招呼陆炳和王道秋坐他两边,让吕方给二人泡了茶,接着又开始聊起了未来钢铁厂的建设问题。
聊了一个多小时,关于钢铁厂这事,已经聊的是没啥可聊的了。嘉靖帝就把话题扯到了朝政上,嘉靖帝说道:“钢铁厂办起来,就有银子有钢铁了,那很多事就好办了。比如这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广的那些土司,那些人个个是三年一小闹五年一大闹,每年不是这几个闹,就是那几个反,每年都要花朝廷上百万两的银子,朕是烦透了。等钢铁厂办起来后,朕腰杆子硬起来后,他们谁敢再闹,朕就不惯着他们了。”
嘉靖帝话风一转,就说到了少数民族老是叛乱的问题,而说到这事,陆炳也是一肚子的气。他紧接着嘉靖帝的话说道:“就是就是,朝廷以前就是太惯着他们了,一个个的现在都登鼻子上脸了。你就说那个播州杨家吧,好家伙,这杨家至唐朝未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后,历经两宋与蒙元。又在我朝洪武五年,其家主杨铿降了太祖爷,此后杨家被视为苗疆土司,太祖爷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
“那杨家从唐末开始统治播州,一直到我朝,至今已经传了二十九代,快七百年了,特么都快熬成千年王八了,那可是真真正正的地头蛇,狂的是没边了!前年播州杨家的第二十九代,那个叫杨烈的小兔崽子,他老爹死后他上京来向陛下讨封,那狂的真是没办法了。上京来见陛下,就带了点狗屁当地土特产,值钱的东西一样没有!”
“那杨烈这么无礼,如果是因为他们播州穷,拿不出好东西,那咱们也没话说。可那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广之间,山川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诸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据我们锦衣卫的情报,播州的银矿每年光煎银就有一万多两,还每年产黑铅数万担,砍花杉板一万余副,出产茶叶万余担,粮米更是多的一半外卖。”
“每年播州都会顺着赤水河进长江,再顺江而下,把他们岀产的木材、铅、大米、茶叶,卖到长江沿岸各大城市,年获利近百万两。而那杨家至唐末就占据播州,至今己近七百年,这七百年里杨家积累了多少财富,他们手里有多少好东西?怎么可能拿不出好东西来孝敬陛下?算了,算了,不说了,说起来那都是一肚子的气啊!”
话说到这里,陆炳阴着脸就自已干了一杯茶。其实他心里最憋屈的是,前年面对杨烈这个播州杨家第二十九代,赤裸裸的藐视朝廷。陆炳是想请旨将杨烈拿入诏狱,让锦衣卫的刑具,好好教教那小子做人的。
可当陆炳他把这事在御前一提出来,当时的内阁阁臣和六部堂官,大部分反对,少部分沉默。那些人明明心里都有数,那杨烈这么干,就是在藐视朝廷。可他们嘴上却说什么那杨烈,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郎,家里又刚死了爹,有些礼数没尽到也正常,让嘉靖帝要以宽仁待蛮夷,以止兵戈。
什么狗屁宽仁,说白了就是怕打仗,怕让他们拿出百万两的军费呗!想起这些,陆炳就来气,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大山里的土老冒。居然都把脚踩大明朝廷的脸上了,可自己这个堂堂的锦衣卫老大,天子亲军,却拿那小子没办法,想起来真是气死人。
看着陆炳气呼呼的样子,嘉靖帝心里也不好受。说白了,陆炳之所以会那么生气,还不都是为他这个皇帝抱不平吗?
心里委屈着,嘉靖帝拍了拍陆炳的肩膀,勉强挤出一个笑脸说道:“行了,别气了,忍那小子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咱们现在北边有几十万的鞑子骑兵威胁;东南沿海有倭寇、佛朗机人侵扰;西南有七十多个随时可能起兵反叛的土司,这些土司手下少则一两千土兵,多则上万土兵;”
“就拿那个播州杨家来说吧,他们平时就拥兵一万多,战时可动员七八万的军队。如果他们真反了,朝廷要想击败他们,至少需要十万的战兵,三十万的随军民夫。出动四十万人去那崇山峻岭中作战,这需要多少的军费?而且那播州方圆二千里,山高林密,土人们往崇山峻岭里一钻,你上哪儿找他们去?”
“因为有那绵延不绝的高山密林庇护,所以咱们只能是击败他们,却消灭不了他们。也因此朝廷对他们的政策,历来都是他们敢反,我们就打。等把他们打服了,他们认错了,我们就大度的给点赏安抚一下,然后大家再和平相处……。”
嘉靖帝解释着大明的民族政策,王道秋听了,心里是一句又一句的“卧槽”。玛德,这不就是后世常说的按闹分配吗?土司们想要东西,想要钱,想要尊重了,就起兵造反。
然后你朝廷的平叛大军一到,他干得过就干,干不过就钻山里钻老林子里。最后耗你一阵,等你每天那军费“哗哗”如流水,你扛不住了,想找台阶下了。
土司们再上表,向你朝廷认个错,顺便哭一下穷,说战争对当地的民生影响是有多大多大,求朝廷大人大量,援助一点战后重建的经费和物资。这样一来,你朝廷得了面子,他们土司得了实惠。
按闹分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说实行这样的政策,那这大明的西南少数民族区,它还能有消停吗?毕竟那实实在在的利益,就是闹事儿的动力啊!
想着大明王朝的这个傻缺行为,王道秋气的不禁就一拍桌子,愤怒的大呵道:“陛下,到底是哪个傻缺,让我大明朝廷,这么处理那些土司问题的?此人当凌迟!”
“什么?王爱卿,朝廷不是一直都这么对待那些土司的吗?毕竟那些土司的控制区,都离王化很远,都在那些山高林密的偏远山区,朝廷要想剿灭他们,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只能安抚了。”
“陛下,在那些气候温润、一年常绿不缺吃穿的,大西南崇山峻岭大森林中。要想用军事手段彻底剿灭那些土司力量,这确实是不现实的。毕竟人家往山林里一躲,你人少了进山搜,那就是给人家去送人头的。可你要几万人聚一起进去搜,那这后勤压力就太大了。而且几万人进那些,动辄方圆上千里的崇山峻岭里去搜,也是处处是梳子,土人们凭着对地形的熟悉,他们照样能溜掉。”
“是啊王爱卿,是这样的。所以对那些闹事的土司,朝廷以安抚为主,这也是无奈之举啊!”
“陛下,西南土人问题,这光靠军事手段,是解决不了的,是该安抚。可朝廷安抚的对象,它搞错了呀!”
“什么?王爱卿,你此话何意?朕有些听不明白了。”
“陛下,你看呃,土司们每次一闹事,朝廷就会拿金银丝帛、瓷器盐铁去安抚。朝廷的这些东西,都进了土司的口袋,土人们得到什么了?而我明军每次去平叛,杀的都是普通底层土人,烧的也是村里土人的茅草屋。甚至我明军中的一些败类,攻进土人村寨后,还会去抢东西抢女人。”
“至于那些土司的奢华宅院,我明军上下都知道,这事后朝廷是要去安抚人家的。有这个认识,那我明军自然不但不会去抢去烧土司的宅院,反而会派兵保护。皇上你看呃,这样一来,每次土司们一闹事,他们不但没损失,还能赚上一笔。而底下的那些土人们,则会去承受这战争的所有损失,并且一次次的加深对我大明的仇恨。”
“这样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闹事造反成了土司们发家致富的一个创收方式。他们就会经常组织一次反叛,而等我明军平叛军队一到,土司们就可以利用广大土人对我明军的仇恨,煽动土人们跟他们一起造反。陛下,想想这样下去的后果吧!朝廷以往对土人们的政策,说句实在的,这不就是在变相鼓励土司们造反闹事吗?”
王道秋说的这些,就是后世对明朝失败的西南少数民族政策的总结。也是后来清朝认识到这个政策有多操蛋,而果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
嘉靖帝是个悟性极高的人,尤其是在对人性的认知上。所以王道秋把这里面的道理一说透,嘉靖帝立马就明白了。这特么自己是做了二十多年的冤大头,被那些大西南的“野人”,当猴子给耍了二十多年啊!
现实大残酷,这会儿嘉靖帝,都开始怀疑自己那一向自信的智商了。于是今天得到了一座大铁矿的喜悦,此时也是荡然无存。
心情跌到谷底的嘉靖帝,想着自己的冤屈,一张冰脸又向王道秋问道:“王爱卿,那朝廷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把土司跟土人分开,改安抚土司为安抚土人。哪个土司敢闹事,朝廷王师一到,就没收那个土司和他那些心腹的土地财产,平分给当地的那些土人。然后再按着咱们汉人区的制度,朝廷派文臣、流官去治理当地,收缴税赋……。”
“啪”,王道秋话刚说到改土归流这儿,陆炳听了激动了,一拍桌子,兴奋的吼道:“对呀,对呀,银钱和土地,这会有谁不想要的?尤其是那些底层的苦人,他们对拥有土地的渴望,甚至超过自已的阳寿。那他们肯定是会站朝廷这边的。”
“而且原来他们土司的。那这样一来,土司们肯定是想拿回自己的田地,而土人们盼了几辈子,他们又怎么可能会甘心还给那些土司?这样……呵呵呵!土司和土人,他们那就成冤家了。”
“而失去土人支持的土司,朝廷要想办他们,还不是只要县衙派几个皂吏就够了。哈哈哈哈哈哈,解元郎,你可真够坏的,让土人们跟他们的土司,势同水火。而且只要有一个地方的土人,分了他们土司的地,那其他地方的土人,恐怕日日都会盼着朝廷的王师,去他们那地儿干死他们的土司,他们好分地。哈哈哈哈哈哈,太坏了,可笑死陆某了。”
王道秋的办法太损了,但这绝对有效,这就是对人性的把握。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是利己的!
一心为公,天天把这四个字挂嘴边的人很多,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
陆炳和嘉靖帝都是对人性有着深刻认识的人,他俩就知道那些土司们,他们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