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李时珍,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镇)人,出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李家世代行医,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医术高明,曾入职太医院。但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医生不仅地位低下,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父亲李言闻希望儿子能够考取功名,以改变家族的命运。

李时珍自幼聪明颖慧,十四岁时到黄州府应试,一举考中秀才,被誉为神童,家族振兴的希望全部落到他的身上。但李时珍对草木虫鱼兴趣浓厚,对父亲的医术也很是佩服。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时珍对医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离科举中第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远。

在连续三次赴武昌应试都名落孙山后,李时珍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科举,专心行医。

这一年,李时珍二十三岁。跟随父亲学医后,李时珍的医术日益精进。至今,在他的家乡依然流传着很多关于李时珍医术高明的故事。他三十三岁时,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声名远扬,很快就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礼聘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在明代,既没有规范专业的医学院校,也没有批准行医资格的审核制度,成为医生的门槛极低。只要识字,读过几本医书,就能成为手摇串铃、身背药箱的医生。

李时珍在长期行医过程中,发现历代医书均有不少谬误,如药名混杂的问题,至于服灵芝成仙、人肉入药的观点,更是害人不浅。李时珍深感,医与药关系颇重,关乎人命,于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脑海中产生,那便是重修《本草》。但历代的《本草》书都由朝廷主持编纂,个人要想完成这样的工作,完全没有先例,因此,难度大到不可想象。

三年后,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达到了其职业生涯的顶点。太医院为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医药标本。他日夜研读摘抄医药图谱,眼界大开。当时的嘉靖皇帝,热衷于修道炼丹,长期服食用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炼成的丹药,幻想得道成仙。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不被重视,尽管李时珍一再呼吁,也没人愿意启动修订《本草》的工程。

在太医院工作一年之后,深感失望的李时珍做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决定:辞官回家乡,一边行医,一边著书。

李时珍回到家乡之后,名声越来越大,但他始终默默坚持自己的理想,先后翻阅了《证类本草》等八百多部历代医药书籍,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毅然决定走出家门,到大江南北去“采访四方”,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

他不仅在家中开辟药园试种各种药物,还长途跋涉,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野兽毒虫出没的深山老林,足迹遍布湖广、河南、南直隶、北直隶等地。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李时珍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对很多药物有了真切的认识。

李时珍从1552年动笔,到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此后又经过十年三次修改,“岁历三十余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可以说,这部书凝结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

这是一部对16世纪以前的中国药物学进行全面总结的鸿篇巨制,全书192万字,16部,52卷,记载药物1897种,其中植物1181种,动物462种,矿物137种,附图1160幅,药方一万多个。本书记述详细,条理清晰,在中医中药的发展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遗憾的是,李时珍没能亲眼看到自己付出近三十年心血的《本草纲目》付梓。1593年,李时珍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17世纪传往日本、欧洲,一百多年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直接引用了《本草纲目》中的论述,赞叹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韧不拔的求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