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李二很满意(求追读)
李二一听安阳这话,哈哈笑道:“朕可不怕凶险,此物若真有你所言之利,那朕可必须得亲自试过才行。”
说罢,行至安阳身边,看着车厢内的奇特木盒,向着安阳问道:“此物何用?”
安阳将发射孔转向另一面,指着后面露出的机扩道:“陛下请看,此间有一控制闸口,将其拉下,便是十弩齐出。”
说着,又指着最下面的那条横拉板道:“弩箭射出之后,将此板向侧方拉出,其间弩箭便可重新上弦,一共四层,每层都是十发,故而此物装填完毕后,可在瞬息之间射出五十发弩箭。
只不过射程相比弓箭来说,有所欠缺,三十步之内,可透铁甲,三十步至五十步之间,可透骨肉,五十步之后便仅可伤人了,六十步后就基本无力了。
而且此物约有五十斤之重,故而此物可为守城利器,却无法用于野战,所以如今还无法代替弓箭在野战场的作用。”
这正是安阳改良后的连弩机,作为一个弓箭爱好者来说,对于弩自然也不陌生,所以在前世,安阳在研究弓箭的时候,对于弩这方面也多有了解。
此次做出来的弩机,正是当今已经失传的诸葛连弩的改进版,马钧连弩。
李二作为一个马上打江山的皇帝,听完安阳的介绍,只觉手痒难耐,当即招呼安阳道:“朕来试试。”
安阳见李二都准备上手了,连忙看着李二道:“陛下莫急,若要试用此物,也需寻一开阔之地再试也不迟,此处环境不适,当心流矢伤人。”
“那便将这弩机抬去演武场,朕今日定是要试试的。”
李二见安阳挡着,也看了看附近的情况,确实不太适合。
倒不是怕伤人,而是李二觉得要是一会射出去的弩箭把宫墙崩坏了,还得自己掏钱修缮,这又是何必。
东宫的演武场在宜春宫和承恩殿之间,属于后宫的范围,平日里李二的几个孩子的主要娱乐范围便是在此处。
不过今日后宫中来了个恶霸,将几个五六七八岁的娃娃都给从演武场扔了出去。
然后李二就在空无一人的演武场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场连弩秀。
笃笃笃,刷刷刷,帮帮帮,一时之间各种杂乱的声音出现在演武场中。
连弩与弓箭不同,使用弓时,尚需精细的瞄准目标,然后才能射出,而连弩就不用这么麻烦了,直接对准目标左近,直接拉下机扩,随后便是一阵箭雨覆盖,即使李二现在只是一台连弩,亦是瞬间便射出了十发弩箭直奔靶子而去,然后就见李二将下面的横板往外一拉,再拉下机扩,瞬时又是十发弩箭直射而出。
李二在重复了四次这个动作后,直接便将弩匣内的备箭全部射空,看着五十步外那个已经被射烂的靶子,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大笑起来。
“得此神器,想来再无人敢试我大唐锋芒!”
李二看着眼前的连弩机,不由想到去年八月份的渭水之盟,若是那时自己有此物,能否将那颉利据于关外。
李二仔细的考虑了一会,暗自摇头,那颉利之强,在其速,行军之速,攻战之速,以这连弩机之笨重情况来看,虽然能守得城池一时,但若真打起来,还是得与其野外拼杀,到时只怕还是会损大唐根基。
这般思虑后,李二便也不再回首往昔,当即离开演武场,见到正在外面等候的安阳,不由笑道:“当真不错,朕甚爱之,之前的千牛备身一职倒是又给低了,你小子想朕如何补偿?”
安阳看着开心异常的李二,不由心道:“果然,这李二的最爱还得是军火,自己之前进献了那么多东西,倒是第一次见到这李二如此开心,看来以后得想法子多弄点武器装备出来了。”
只不过安阳又想到如今的社会,想弄点好东西,只怕都弄不出来,也只能弄点冷兵器出来了。
当即笑道:“回禀陛下,臣并无他求,陛下满意便好。”
安阳当然有所求,就是关于即将到来的河北春旱和山东夏旱之事,安阳早就想让李二在这两地趁着旱灾来临之前,多做准备。
但一直也没有合适的时机开口,安阳若是可以未卜先知李二和罗艺谋反也就罢了,毕竟还能找点借口,就说从各种蛛丝马迹中看出来的,而安阳也确实都和李二一一解释清楚过。
但若是让安阳给李二解释解释为什么他会在长安就知道别的地方什么时候会有旱灾降临,那只怕会被李二当成神棍给砍了。
就算不被砍了,而且事后也能证实安阳所言非虚,那又能如何,无非就是怎么死的区别罢了。
前面的是直接被斩了,而后面也只会被囚禁至死,没有哪个皇帝会允许自己的手下出现了一个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仙”的,即使是李二也不会允许。
所以安阳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等待着一个出长安,入河北的机会,如今自己在李二这边若是无缘无故的提出离开长安的想法,李二是肯定不会答应的,那安阳想出长安,就需要一个借口,一个合理的让李二无法反驳的借口。
而安阳可以肯定,这个借口一定会出现的,因为安阳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这个借口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到那时,安阳便可以顺时而动,丝毫不引起李二的怀疑,然后把这事办了。
不过现在明显不是合适的时机,所以安阳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象征性的拍了拍李二的马屁。
李二自然不知道安阳这一瞬之间,心中想了这么多的东西,当下还是笑道:“你小子,之前骂朕小气,现在朕大方了,你倒是不要了,当真是让朕不知该如何说你才好。”
安阳见李二这般言说,适时露出一丝尴尬神色,然后道:“陛下,臣之前不过是一时气恼,失了神智,才那般言说,多谢陛下宽宏方才有臣之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