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的军制
赵昉直接无语了,白眼翻着鄙视他摧残少男少女,浑不觉得自己才是摧残的那一个。
当初宋引章才十三岁,不就被他自己偷吃了,现在的孟馨也才十四岁,慕容霜华还不是才十五岁。
即便是小不点的萧观音他忍住了,可平时搂搂抱抱也是常有的,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夫妻,啃几口都正常。
“行吧行吧,那我回去了。”
打了败仗的赵昉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这一呆就是一年,或许是自己府里风花雪月实在浪漫吧,这一年来他竟然没惹事。
随着皇佑元年快要结束了,颜青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位太宗朝就在皇城司的大供奉,油尽灯枯寿终正寝于魏王府。
庆历年号其实是个很好,也很有好兆头的年号,要是其他王朝一般是不愿意更换的。
但大宋朝有一个规矩,就是任何一个年号,不能连续用九年,这是因为宋太祖一生,没有一个年号超过九年,因此沿袭了下来。
“大王,应之的任命下来了,武之和子达也差不多该回西军历练去了,官家问你,新的军制细则写好了吗?”
皇佑二年正月,折继祖已经三十岁,再呆在魏王府就不是为他好,而是拖延他的仕途了。
因此去年年底,赵昉就央求老爹给个好职位,正好随着这些年新政顺利,军队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赵祯就让他也参加了一次改革会议,早就看大宋军制不顺眼的他,趁机提出一整套成熟的军制。
当然不可能是后世的军制,没有那样的土壤就别想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他用的是明朝的军制改良而来的。
这建议的提出让大家眼前一亮,马上就让他写成章程,提上来后再做商议。
原本这事在他这些年陆陆续续都有思考斟酌过,可不料颜青去世,为了替自己这位不记名的师傅守孝,他没空写了。
今天晏几道被晏殊叫来,催促他赶快拿出章程,新年开年后朝廷就要准备在朝会上商议了。
他只好抓抓脑袋,答应明天一定给,赶紧去书房写去了。
第二天终于整理出一整套新的军制来,不同于明朝的卫所制度,但确实是来源于卫所制度。
卫所制最根本的军队屯田很重要,宋朝其实也有屯田制,但跟明朝的卫所世袭屯田不同,只是为了解决驻军在当地的问题。
特别是边军,边疆不同于内地,不少土地百姓不愿去那耕种,荒芜了太浪费,这才催生出军队屯田的模式。
而且屯田制早在东汉末年曹操就开始实行,也被证实是可行的,即便是到了后世,二十一世纪前的中国军队,依然保留了自耕自种的传统。
因此军队屯田并不是坏事,只是要处理好训练跟耕种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赵昉改良的这一套的军制,并没有改变宋代的屯田,反而增加了所有军队屯田。
说他摒除明朝的卫所屯田制,是因为明朝是世袭卫所,而且是个封闭的小型社会,很容易造成外人根本水泼不进的状况。
而明朝的军官是世袭制,军户虽然也是世袭,但大多不是本地人,为了防止军户逃亡,明朝的军户是异地举家迁徙的。
这让军户很容易被军官奴役,本来军官就是官了,再加上他们是当地人,对于外来的军户,还不是想怎样欺负就怎样欺负。
明朝的卫所制度先天上就有缺陷,虽然为朝廷节省大量的财政,但一旦中央管理稍微松一些,下面就烂透了。
不要说中晚期,就是朱元璋时代都发生了,一个卫所军户,一次性被军官奴役惨死一百多人的恶性事件。
赵昉的改革当然不能用这制度,屯田还是屯田,但宋军的军饷却不是自给自足的,屯田只是补充军队,尽量让口粮做到当地解决。
因此驻军在当地的屯田并没有明朝那么多,而且是军队家眷作为屯田的主力,军队只是在不训练时,帮助其家眷屯田。
古代的军队大部分是拖家带口在驻地的,这没办法解决,因为无论是世袭制军户,还是募兵制士卒,都不是几年就可以复员的义务兵。
从你进入军队开始,基本上这辈子都在军队系统当中了,孤家寡人是行不通的,否则必定大乱。
就一个个人宣泄问题就是个大问题,稍有不慎就造成男风盛行,欺凌弱小从而使军队离心。
几年时间可以忍忍过去,一辈子怎么忍,因此带上家眷驻屯是必要的,可家眷总要生活吧,就靠一个人的军饷是很难养活一家人的。
屯田就可以解决了军队家属问题,又能解决军队口粮就地解决。
为了解决军队发放军饷被上司克扣问题,赵昉别出心裁的提出一项前人没有的教导员制度。
也正是这个制度,让大臣们眼前一亮。
这是一套文臣可以加入军队的制度,但又不会有文臣指挥作战的毛病,取自于后世的政委、指导员序列。
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甚至夏竦这些曾经反对变法的大臣,其实都对宋军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感到担忧。
但要让他们放弃以文制武又很难接受,这就形成一个很矛盾的纠结,有见识的文臣明知道这制度不好,但为了自己本集团的利益,不得不忍住不改。
可不改又担心日后情况更坏,一旦文臣中出现知兵人物断层,那大宋的军队就成了摆设,战败是必须的。
现在有了这套制度,能够让文臣名正言顺的进入军中,负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监督军队纪律,制衡各级武将的管理权利,可谓皆大欢喜。
政委制度应该说是现代化军队最好的制度,对于提高军队的向心力,有极大的作用。
只是赵昉不能用这名称,改为统一的教导员称呼,在把总一级单位以上设置,并改变宋代军官职位混乱的名称。
这也是眼下这套改良制度的优点,统一军队职位上的称呼一目了然,废除了那些乱七八糟难记的军官名称。
各军总指挥还是叫都指挥使,但左右厢都指挥使改为指挥使,营指挥使改为千户,都头改为百户,以下是总旗和小旗。
在千户和百户之间,设立把总,一个千户营管辖三个把总,十个百户,其中一个百户是千户的亲卫队。
不像原本那样,禁军一个系统,厢军一个系统,番军和民军还各自有自己的系统。
宋朝的武官真的是很乱,什么都监、守备、提辖、总管、知军、知寨各自归属的系统不同,同级别的称呼就不同。
现在不管什么系统,只要品级相同都同一种称呼,但他也同时不用明朝的副将、总兵这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