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土地兼并之风
“殿下,咱们还是先说两税法吧。”郭映轻咳了一声,岔开了话题。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能怎么办,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罢了。
李诵嗯了一声,倒也没有再提及霍小玉的事儿,而是顺着郭映的话道:“这车里就你我二人,你尽可畅所欲言。”
“是。”郭映点头应是,接着将自己心中想好的腹稿娓娓道来。
“臣以为两税法有利有弊,然今均田制已坏,用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已势在必行,使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堪称是圣明之举。”
这话不是奉承,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这可不是从一到二,而是从零到一啊。
宰相杨炎虽然名声不显,但说实话论才能那真是经世之才,郭映心里佩服的紧。
只是听说这人性格上有些像法正……
当然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郭映自是也看到了一些弊端。
便顺势道:“只是施行两税法固然是利大于弊,但其弊病如果不去,时日一久,恐怕就弊大于利了。”
郭映这话倒也算得上是肺腑之言。
按理说他一个贪乱者确实没必要为李唐社稷兴亡劳心劳力,只是李诵向来与他交好,他也有借此往权力中心更进一步的意思,便多少费了点心思。
“请赐教。”李诵眉毛微挑。
“不以当地物产厘定税赋,不收谷物、丝织品,又不许百姓私铸钱币,如此一来,百姓必须要持家中所产谷物、丝织品、地方物产入城换成钱币,如此一来势必要造成钱重物轻的乱象,一进一出,一增一减,百姓损失不可胜计啊。”郭映顿了一顿后继续说道。
“而且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之风势必更加盛行。”
李诵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缓缓道:“税法改革,势必会引发世家门阀、豪强大家的抵触和反弹,届时八郎你需要站出来,替陛下分忧解难。”
“我能做些什么呢?”郭映皱眉询问。
“国朝勋贵一百多家,有自(西)魏、(北)周、隋以来数世家业不堕者,这些勋贵大多骄恣纵横,并兼田宅。
而王公大臣,中官富豪,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京师甲第池园,良田美产,中官占者什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至于今日,竟有踰于汉成、哀之间。
本宫与陛下深感忧虑啊!”说到最后,他重重叹了口气。
郭映也随之叹息了一声。
确实,此时唐王朝的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不说旁人,便说郭家,不也是乐此不疲的通过买卖、借荒、置牧兼并贫人的田地吗?
据郭映所知,郭家除了皇帝赐给郭子仪在京郊的田庄之外,还有自黄峰岭泪河地关中间百余里的田地。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搁在一众勋贵当中也是首屈一指了。
郭映不知道郭子仪此举是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保全家族,还是纯粹为了不使自己木秀于林,而与他人沆瀣一气。
总之,郭子仪肯定算不上什么道德楷模。
话到这儿,气氛有些尴尬,就郭家的所作所为,郭映一时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就算他有心还田地于无地贫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莫说郭子仪如今还在世,便是他老人家故去了,还有大哥郭曜在前呢!
哪里轮得到他越庖代徂,主持郭家庶务。
好半响,郭映方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道:“殿下所言极是,自本朝开国以来,土地兼并之风就未曾止歇,先有隐太子与诸公主及六宫亲戚,并兼田宅,后有勋贵褚遂良“贱市中书驿语人地”,其余官僚也“皆籍外占田”。
高宗与则天顺圣皇后统御万方之时,土地兼并之风更加盛行。
至于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更胜从前,宿豪大猾,横恣侵渔,致使百姓弃田宅,鬻子孙,荡然逋散,转徙就食,行者甚众。
如今两京近郊田地皆属王公百官,哪里有贫民的立锥之地。
只是土地兼并历朝历代皆有,要抑制、乃至于杜绝,谈何容易呢?
汉武用“假公田”,汉哀用“限民名田,以澹不足”,王莽“复井田”,隋“发使四出,均给天下之田”,本朝多次颁发限制兼并的诏令,然而土地兼并之风却愈演愈烈,甚嚣尘上。
因此臣以为,想要抑制此风,仅凭两税法的推行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还需……”
说道这儿,郭映停顿了片刻,眼角余光瞥向身侧的李诵,见对方微笑点头,这才继续道:“用重典,杀个人头滚滚。”
李诵闻言笑而不语,要是朝廷真有想杀谁就杀谁的威风,又岂会有如今这般困境呢?
只是郭映方才的话倒也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也很想知道郭映究竟要拿谁来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呢?
郭映自是察觉了李诵那若有似无、若有似无的注视,但却装傻充愣,抬眸看向了李诵,试探性的询问:“殿下以为呢?”
“典用何处,豪强、世家、还是藩镇?”李诵饶有兴趣的询问。
这三家可都不简单呐。
豪强武断乡曲,根基深厚;世家则累世公卿,彼此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藩镇嘛,那就更难缠了,他们手握重兵,掌控着大唐州郡军政大权,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轻捋其须。
“都不是!”郭映摇摇头,肃然答道。
“那是……”
“有一地,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有众数十万,可讨之。”郭映斩钉截铁的说道。
李诵闻言,脸色陡变,瞳孔骤缩。
他眯着眼睛沉吟了许久,方才缓缓吐字道:“你是说……佛寺。”
“正是!”郭映颔首应声道:“古人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今天下僧众,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广作危言险语,以惑愚者,一僧衣食,岁计约三万有余,五丁所出,不能致此。
于是便有僧众借寺院免役、免调租税之特权,诱使百姓举田地投附佛门,更有富商豪强,捐寺立庙,至于今日,天下佛寺已有二三万,国家田地也为其侵占了数千万顷,若是能将其连根拔起,或许可稍稍抑制兼并之风。
而朝廷也可得数万两税户、数千万顷田地,更可取佛陀铜像,熔炼成钱币,奖率三军。
将来用兵河朔,国库能减少不少负担。”
虽然百姓投庇于寺院有社会动荡、朝政昏庸、吏治不清、税赋苛繁造成民众赋役负担过重的原因,但郭映对于佛教向来没什么好感。
李诵没有急着接腔,他只是端坐在马车之上,陷入了沉默之中。
虽然郭映的说法很诱人,但是现实却异常残酷。
年中,剑南东川观察使李叔明上言,以“佛、道二教,无益于时,请粗加澄汰”,李适有所意动,然而朝中王公大臣皆以“二教行之已久,列圣奉之,不宜顿扰”为由纷纷进言阻挠,最终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李诵不是蠢人,自猜得到朝中公卿大臣阻挠的缘由,无非是那些蠹虫与佛寺僧侣有利益上的输送罢了,毕竟,佛门可不是清净之地,商业业务多的是。
郭映提议的办法固然可行,但是其中存在着巨大的阻力,稍有差池,恐怕整个朝堂都会为之震动。
因而,在沉默一阵后,李诵轻咳一声,道:“此事尚需细细斟酌,你切不可在外间如此说,免得招惹祸患。”
“是”郭映拱手称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