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鉴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刘桢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曹丕称其五言诗“妙绝时人”。作品流传很少,仅存诗十五首。

赠从弟诗三首(其二)[1]

亭亭山上松[2],瑟瑟谷中风[3]。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4],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5],松柏有本性。

鉴赏

此诗体制,接近于赞颂。刘桢这一组诗在写法上使用比兴言志的手法,是文人比兴体制的代表作。一诗咏一物,分别寓意所赠者的品质。张玉穀《古诗赏析》: “次章以松柏比,勉劲节之当特立。”(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这种比兴咏物的写法,用“比德”的审美方法,是一种古老的审美方法。在先秦儒家确立了坚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后,经常使用“比德法”进行审美活动,创造一个个寄寓道德内涵的审美意象,如这组诗中的松柏、凤凰,都是这类意象。后世常说的松、竹、梅岁寒三友,也同样是“比德”的意象。并且这一组诗中的“萍藻”“松柏”“凤凰”都出于经典。这更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品质。所以这一组诗也可以说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在诗歌中的反映,对后世的比兴事物以言志的诗作有很深远的影响。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一首,就是直接受到这里第一首诗的影响。只是刘桢说藻质美,出于幽深隐藏之深泽,可以荐宗庙、羞嘉客。而张九龄则感叹丹橘虽有质美,可荐嘉客,而阻于重深,难为世用。变刘诗之劲爽为委婉。

这首诗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写松,以“劲节”为主要的形象特征。与此形象配合,声音上面也都表现出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感。钟嵘说刘桢的诗是“真骨凌霜,高风迈俗”(《诗品》上),恐怕跟这首诗所给予他的美感印象是分不开的。

这组诗的句法比较古质,基本上是散句组成,每联中上下两句,递接成意,如其三“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且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这是一种叙述、论议的句法,不同对仗偶合,是汉魏诗的典型句法,与晋宋体的俳偶句法有别。长于立意,而非体物,后来唐宋人作比兴言志的古体诗,多用此类句法。

在邺下的诗坛,这组诗是颇有创意的写法,体现了五言诗的文人化,即从《诗经》的自然的比兴法转为精心经营、寄寓深邃的文人诗的比兴法。


[1] 刘桢《赠从弟》组诗共三首。本篇为其二。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佳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其三:“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从弟:堂弟。

[2] 亭亭:高而端正的样子。

[3] 瑟瑟:形容风声之烈。

[4] 惨凄:严酷。《文选》李善注引《楚辞》“霜露惨凄而交下”。

[5] 罹:遭遇。凝:严。《文选》李善注引《庄子》曰:“天寒既至,而雪霜将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