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的父母:榜样少年的“163”成长模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父母靠什么唤醒孩子

我走近胜者教育,走近张益铭老师,并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源于“唤醒”二字。

记得那年,胜者教育组织了一场家庭教育论坛,张益铭老师邀请我去分享我的教育心得。走进会场时,我看见主席台两侧打出了巨大的“唤醒”二字,在听到张益铭老师分享“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时,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这个秘密是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

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300年间,在世界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人类的精神先导。这些伟大人物包括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哲人是苏格拉底,他被中国人称为“西方的孔子”,他的思想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持续至今。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位助产妇,她的工作就是帮助产妇把孩子顺利生下来。从母亲接生的工作中,苏格拉底受到了启发。

从表面上看,在助产妇的帮助下,每个母亲都多了一个孩子,但其实,这个孩子本来就在母亲的体内,是母亲原来就有的,助产妇只不过是把“藏于”母亲腹中的孩子接生出来,成为人人看得见的婴儿。苏格拉底认为,其实教师和助产妇是一样的,并不是要教给别人什么真理,而只是挖掘和唤醒每个人灵魂深处原本就有的寻求真理的意识。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作“认识你自己”,意思正是让人不断地追问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应该度过怎样的人生。

苏格拉底很喜欢与人对话、辩论,有时间他就上街找年轻人谈话,他认为这样做是唤醒别人最好的方法。他特别善于提问题,与他谈话的人通常会顺着他的思路进行思考,有了新的结论后,他再问下一个问题,直到引导对方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最后的结论。他就这样唤醒了对方心中沉睡的巨龙,所以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和苏格拉底谈话。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就是他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三个人成为“古希腊三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精神导师。

什么是教育?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正如张益铭老师在书中引用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但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真正点燃孩子心中的火把,并非易事。

我思考这个问题,最初源于和农村孩子的一次谈话。

有一次,我走进山东临沂费县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我拿了一个生鸡蛋,问全校300多名同学:“谁能告诉我,怎样把鸡蛋打碎?”

“捏碎”“磕碎”“摔碎”“用斧头敲碎”……孩子们七嘴八舌。

我又问:“大家说的办法都可以把鸡蛋打破,不过都是从外面打破的,有没有从里面打破的方法呢?”

“小鸡从里面自己啄碎。”有个女孩小声说。我让孩子们给她鼓掌。

“大家说了两种把蛋壳打碎的方法,一种是从外面,一种是从里面。这两种方法的差异有多大呢?从外面打碎蛋壳,无论怎样,鸡蛋只有一个结果——变成食品;只有从里面把蛋壳打碎,鸡蛋才能变成生命!”孩子们为我的话鼓掌。

“如果你是这个蛋,你愿意从外面打碎,还是从里面打破?”我继续问孩子们。

“里面!”孩子们的声音震耳欲聋。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深受触动。

是呀!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从里面破壳而出,而不希望从外面被打碎。外界给的是压力,里面产生的才是“我要出来、我要成长、我要飞翔”的动力。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每天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是什么?是压力。很多父母希望能够“一巴掌”把孩子打进北大、清华。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给孩子的心灵埋下了多少深深的隐患。

一个孩子想要飞得高,内驱力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把他内在的动力调动起来,即便再有才华,再有财富,他也没有办法成就理想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内在的动力得到发展呢?

我曾给父母们讲过一个小故事。有把锁头非常结实。一把斧头过来说:“我能把它敲开。”斧头费了半天劲,锁头纹丝不动。一把小钥匙过来说:“看我的。”它插进钥匙孔,轻轻一拧,锁就开了。斧头很不理解:“我浑身是力气都打不开,你这么小怎么就打开了?”钥匙轻轻地说:“因为我懂它的心。”

懂心,不用费力锁头就被打开了;不懂心,白费力。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不同的心锁,需要不同的钥匙才能打开。这验证了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名言:“用铁锤无法开启的锁,唯有吻合那把锁的钥匙才能开启。”

父母唤醒孩子究竟靠哪把钥匙?许多父母一直在苦苦寻找答案。

张益铭老师的新书《觉知的父母》让我眼前一亮,如获至宝,答案找到了!

张益铭老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他十分爱阅读,从中外名家的著作中寻找着答案。他在书中恰如其分地引用了许多名家的教育思想。

他真心爱孩子,帮助过30000多名青少年活着成了他们喜欢的样子。从榜样少年成长的实践中,他寻找着答案。

他真诚对待家长,他思想深邃,语言犀利,毫不留情地帮助家长分析自身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他从无数父母教子的困惑中寻找着答案。

今天,他把他的思考、他的实践,凝聚成这本厚重的书《觉知的父母》,来揭开父母“唤醒”孩子的通道。这本书值得每位父母阅读。

父母唤醒孩子靠什么?从张老师的书中我总结出五种力量。

一、身教的力量:不靠说教,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公认的道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都明白,领导者本身正直,即使不下命令,也能正常行政;若自己行为不端,纵然三令五申,部属也不会听从。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明确提出:“世界上有三种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跟孩子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行重于言。对此,张益铭老师十分认可,他认为教育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而是用爱和心去感受和沟通,并让孩子做出改变的一种全流程的体验。他从大量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大多数惯于说教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不和谐,父母频繁说教,孩子不喜欢被控制、被束缚,便开始反抗,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如果父母懂得把握说教的节奏,把各种道理传递保持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便不会引起孩子情绪的不适,更不会激发孩子反抗的意志。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也一直倡导:真正的家教,是孩子离开父母后,对父母的话还能记得住、忘不了、用得上。成长中的孩子是有样学样的。张益铭老师说得好:“孩子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其要求孩子出人头地,不如先要求自己做好表率。父母不为,孩子则无所可为。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则积极效仿。”

二、发现的力量:不靠攀比,靠发现

“你瞧人家!”这是当今“鸡娃”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为了激发孩子的斗志,他们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可是比来比去,却比没了孩子的自信。说这话的父母,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自己家的孩子是沙子,别人家的孩子是天才,自己家的孩子是蠢材,老是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张益铭老师尖锐地指出:“‘鸡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大部分父母把自己人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没得到的,想要从孩子身上捞回来,结果却害了孩子。

孩子的基因来自于父母,和别人家的孩子没关系。如果父母足够优秀的话,那么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对自身充满信心的父母不会无条件地以别人为标杆,不会照搬别人对孩子的培养方式,而是会去发现自己孩子有什么样的才能和潜质,发现自己孩子擅长的方向,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蕴藏着可以开启灿烂未来的人生密码。张益铭老师说:“我的目标,正是帮助每个孩子定位自身天赋,令其明白一生可以成就怎样的精彩。”正是由于张益铭老师有大格局、大胸怀,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张益铭老师对那个精神颓废的少年说“孩子,你是个天才”时,孩子瞬间哭了。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流泪了,我忽然感受到“发现”的巨大力量,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孩子,突然被找他的人发现了,他便看到了生的希望!所以我劝天下的父母,不要打着灯笼去看别人家的孩子,而要睁大眼睛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当你发现了他,他便发现了自己。父母的眼光就是孩子未来的路呀!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发现”正是“唤醒”的开始。

三、会输的力量:不靠会赢,靠会输

“会输才会赢!”这是我在中央电视台《非常6+1》小不点大能耐的会场上,作为“帮帮团”的成员,对一位“神鞭少侠”的评价。这位来自山东梁山的9岁少年王成哲,4岁起便和爸爸学习用长鞭抽打细物。他要把精神聚焦于击打的一个点,才能打中目标。比如,放在主持人手中的芹菜、黄瓜,放在高脚杯上的铃铛,放在酒瓶上的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上的跳棋子,那指哪儿打哪儿的神鞭绝技,看得人惊心动魄。在最后的大能耐展示的时候,他要表演鞭抽纸牌,就是把一张扑克牌放在两个酒瓶中间,把纸牌抽出来,同时酒瓶不倒。前三次他都没有抽中,只见他神情淡定,一鞭一鞭地抽,最后终于成功了!我对于他那种面对“输”表现出的沉稳淡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教会孩子输得起,比教会孩子如何赢更重要。在人的一生中,失败比成功多得多。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孩子输不起,不敢直面失败。正如张益铭老师在书中引用的著名教育家李希贵的话: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成长本身就是不断输、不断赢的过程。“神鞭少侠”的父亲告诉孩子,走上舞台,不想输,不想赢,只想目标,才能全神贯注不分心,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都是训练出来的。一位17岁的学霸女孩,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她仅比第一名少了0.5分,就从五楼跳下,摔成重伤。当她被救起时,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跳楼,她哭着说:“我爸爸说了,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考不到第一就别回家!”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她的爸爸悲痛欲绝,哭着说:“本来想激励女儿考上名牌大学,没想到却害了她!”这个女孩的精神世界完全被父亲的虚荣心控制了。

当父母强调成长不能输的时候,就已经摧毁了孩子的一生。张益铭老师尖锐地指出,当父母因为自己“想赢”而教育孩子“不能输”时,父母自私的心态便表现得一览无余。而当父母允许孩子失败,并鼓励孩子战胜失败时,孩子才可以学会如何赢得未来。父母想让孩子成功,其实是不敢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想要孩子成才,其实是不敢面对孩子平庸的人生。张益铭老师建议:“在输得起的年龄,允许孩子走一段弯路,孩子未来的路才更加平坦;在不怕痛的年纪让孩子面对一些荆棘,孩子才能学会一往无前,这是父母应有的作为与态度。”孩子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成长中是否学会了面对挫折与失败,父母是否教会了他们“输得起现在,才能赢得未来。”这需要父母拥有“太好了”的心情,改变心情才能改变世界。

四、肯定的力量:不靠否定,靠肯定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如果你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对一个孩子来说,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童年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丰富的物质,而是来自父母的满意。一句肯定的话,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句否定的话,不仅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阴影,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我很幸运,从小就在家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中长大,所以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从小自主精神强,正因为父母能够尊重我的选择,让我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我能行”,我才实现了我11岁的梦想:长大到中国少年报社当记者、当“知心姐姐”。大量实践证明,孩子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暗示,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接受了鼓励,便学会了自信;孩子接受了肯定,便学会了自重;孩子接受了赞美,便学会了欣赏;孩子接受了认同,便有了明确的目标。

唤醒孩子心灵的巨龙,为什么要靠肯定的力量?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五大需求中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十几年来,勤奋的张益铭老师一直在研究:孩子的天赋是怎么被发现并唤醒的?在研究中,他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如果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孩子将一无是处,未来也毫无作为;如果父母用认可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将自信满满,未来将不可限量。”张益铭老师说:“希望更多的父母学会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在孩子平凡的作为中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强化。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变得自信、主动,进而成就自我,成就人生。”这些话都说到了我的心里。

我记得有一位领导才华横溢,但是个头不高,长相平平。一位记者和他调侃:“领导,您的才华我很佩服,但是您的长相我可不敢恭维!”这位领导坦然地说:“我妈妈不这么认为!”他极具智慧的回答引起一片欣赏的笑声。这话说得多硬气,多有说服力!有了妈妈的欣赏,孩子对自己就有了底气。张益铭老师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也讲到一位天生面部畸形的男孩奥吉,他对上学充满恐惧。妈妈对他说:“你不丑,奥吉!”奥吉回答:“因为你是我的妈妈,所以你才这么说。”而母亲又回答道:“正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所以你更要相信我的看法,因为全世界只有我最了解你。”就这样,奥吉鼓起勇气走出家门,走进学校。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说过:“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这句话对父母来说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孩子的生命带来不同,父母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都在于此。

五、责任的力量:不靠功名,靠责任

父母究竟为什么要把孩子唤醒?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要干什么?

如果说,我们把孩子养大,就是为了让他拥有功名,为自己脸上增光;为了让他拥有财富,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为了让他超过别人,成为人上人。那么,我们一定会将孩子推进爱的泥塘,亲手把我们所谓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当前已经有五种爱形成了对孩子的伤害。第一种: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溺爱让孩子变得无情。第二种:替爱。什么都替孩子干,只要你考高分就行。替爱让孩子变得无能。第三种:骂爱。打是疼,骂是爱。骂爱让孩子变得自卑。第四种:霸爱。你是我生的,一切要听我的!霸爱让孩子变得卑贱。第五种:乞爱。让孩子在乞讨中长大。乞爱让孩子失去尊严。

有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一个是仙人的“仙”,人字旁加上一个大山的山;一个是俗人的“俗”,人字旁加上一个山谷的谷。站在山顶的人是仙人,他站得高,看得远,有大格局,将茫茫天地尽收眼中;站在谷底的人是俗人,他站得低,看得近,格局小,被困于方寸之地。眼光决定未来,正如墨子所言:“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就只能是井底之蛙,就不会有大的作为。

父母唤醒孩子,正是要让孩子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责任。张益铭老师在这本书的最后特别提出“社会责任感是卓越人士的人生底色”,这一点极其重要。他认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具备三种特质:①具有正确的道德主张,不被世俗观念侵染;②具有正义的情怀,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正义;③愿为他人和社会奉献和牺牲。我认为这三点讲得很到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当青少年的代表们举手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为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会热泪盈眶?因为我们看到了下一代的责任担当,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世界的未来,我们要勇敢地担当起父母的责任,让自己觉醒,唤醒孩子,真正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财富。到那时,虽然我们已经两鬓斑白、步入老年,但是我们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为民族、为世界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那时,我们便可以自豪地说:“昨天我们为祖国而感到骄傲,今天祖国为我们而感到自豪!”

感谢拥有家国情怀的张益铭老师写出了这本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教育的智慧的好书,值得我们好好精读细啃。

卢勤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知心姐姐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