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这些家庭教育的坑,你是否深陷其中
很多人穷尽一生,只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条件。在这种心态下,总有一些父母会忘却教育孩子的初衷,忘却让孩子成长的正确方式。比如前些年登上热搜的“父母为给孩子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斥资千万元买下幼儿园”事件,是应该评价父母良苦用心呢,还是应该批评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呢?
我希望父母看清一个事实,孩子终将靠一己之力去面对人生,父母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孩子独立、自强,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此,孩子才不会成为巨婴,才能享受独立与自由。
在此,我不禁想问,当代家庭教育的坑,各位父母是否深陷其中呢?
以分数定优劣
应试教育最大的短板不是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成长时间,而是导致父母养成了以考试分数评定孩子优劣的恶习。不知不觉中,家长之间探讨的话题已离不开考试分数,分数不高的家长因虚荣心硬逼孩子为自己找回面子。更有甚者,部分家长把分数认定为孩子智力的衡量标准,认定为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指标,导致孩子的其他优点完全被忽视,最终舍本逐末,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失去了自我。
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一所好大学,更要使其成为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智的人,使其拥有支撑未来美好生活的能力。
读书不应该是孩子非做不可的事,而应该是孩子想做的事。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让孩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才是父母的首要责任。
自己无能却要求孩子出众
有些父母喜欢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未达到的高度强加到孩子的人生中。这些父母打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名号“增加孩子起跑时的负重”。孩子背负着父母的理想艰难成长,这对孩子是一件不公且悲哀的事情。最可怕的是这类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便对其进行“道德绑架”。
“爸爸妈妈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你获得幸福,你一定要体谅我们的良苦用心。”
“孩子,大学毕业后你就轻松了。”
……
每当遇到这类情况我都想问:“你们这样欺骗自己,欺骗孩子,心不会痛吗?”
父母无能不是父母让孩子负重的借口,请这些父母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尊重,让孩子享受自己的人生。
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对孩子身体的关怀无微不至,但对孩子的心理却一无所知。他们对孩子嘘寒问暖时不懂得问一句“今天心情如何”,对孩子体贴入微时也不关注孩子的表情。这导致孩子身体强壮但内心脆弱,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心态、性格就容易出现各类问题。
2020年,我国权威教育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青少年当中,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引发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懂得进行心理辅导,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频发。孩子的成长体现在身体、思维、心态、性格等方面,“取其一,而忘其本”当然属于不负责任的表现。
揠苗助长式教育
孩子身体、心智、情绪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节奏。不少父母喜欢“揠苗助长”,尤其在“别人家孩子”的激励下,父母不断提升孩子的成长标准,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要求孩子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且身教效果优于言传。部分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身教的意义,只懂得“好言相劝”,发现无效时便“恶语相加”,却不知孩子早期的成长更多的是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不懂得自我要求,却严格要求孩子,这种“双标”行为只会让孩子越发迷惘,越发自卑。
滥用惩罚
部分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夸只能罚”,因为夸多了孩子会骄傲,会不思进取,而惩罚是一种鞭策,会让孩子不断进步。殊不知,惩罚代表着伤害,不断的惩罚代表着伤害的积累,量的积累必然会导致质的突变,当父母发现孩子产生变化时往往为时已晚,只能饱尝“惩罚的恶果”。
有些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过于极端,包括用语言讽刺孩子、伤害孩子的身体、折磨孩子的内心等。这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巨大冲击,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类性格、精神问题。
不懂得因材施教
当然,父母中也不乏一些积极主动、喜欢学习的类型。这些父母会搜罗各种看起来很正确的教育观点,随后不断在孩子身上实验。这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模仿他人,逐渐失去自主意识,进入完全按照父母指示行动的被动状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对待孩子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让其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他人成功的路径可以借鉴,却不可复制,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才能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坚信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爱,是广博的爱,但我更希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转变为智慧的爱、自由的爱。把孩子当作独特的存在看待,放弃主导孩子人生的思维,以旁观者、垫脚石的姿态给予更多的陪伴,父母才能成为爱孩子最深的人,而不是伤孩子最深的人。
[1]017年2月7日晚,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武亦姝凭借强大的实力成功夺冠。2017年5月,获得“2017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2]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