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管理学习者
我提到的学习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有些经理人可能很感兴趣,有些则不以为然。这是因为在组织中,我们有不同的管理者,或者说,不同的管理学习者。
区分四种管理者
明茨伯格根据对生意的激情(从资源中获取最多的东西)和对管理的渴望(让人们最有效地发挥能量)这两个维度,区分了四种管理(学习)者[26](见图1-3):
图1-3 四种管理(学习)者
■ 第一种是既有对生意的激情,又有对管理的渴望,他们适合在大企业从事管理工作
■ 第二种是只有对生意的激情,没有对管理的渴望,他们适合从事交易工作,或者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 第三种是没有对生意的激情,却有对管理的渴望,他们适合在公共部门或社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 第四种是既没有对生意的激情,也没有对管理的渴望,他们适合当研究者,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图1-3的分类帮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种现象:对许多管理者、MBA学生来说,尽管管理这个词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管理——让人们最有效地发挥能量,而是生意——从资源中获取最多的东西。[27]
你是哪一种管理(学习)者?你真正具有对管理的渴望吗?
增长与发展的不同
这四种管理者的区分的背后,有一个更基本的对增长与发展的区分。
艾柯夫的区分
管理学家艾柯夫这样区分增长与发展:
增长是扩大数量。发展是提高满足自己需要及合理要求和意愿的能力……发展是提高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个人及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比挣钱更重要的学习过程。它与个人拥有多少资源关系不大,而与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利用他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28]
如果你突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那么你有了增长,却没有发展。你之所以愿意花钱读MBA,你应该是想要发展,尽管当下产生的成本导致了负增长。
简单地说,增长是资源的数量增加,发展是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这两件事可以相互推动,也可以毫无联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可以带来增长(或者负增长),但是跟发展关系不大。你从现有职位晋升到一个高薪职位而且从事有更大挑战性的工作,就属于既是增长,又是发展。
明茨伯格所说的对生意的激情可以理解为对增长的激情,对管理的渴望就是对发展的渴望。
一个小案例
一个餐饮连锁企业的CEO,对我说他非常喜欢读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29]一书。我问他是否记得书中提到的帕卡德法则。他说不记得。
我告诉他,帕卡德法则是惠普公司共同创始人帕卡德的一句话:
一个公司的营业额持续增长的速度,不可能超过该公司在保持为一个伟大公司的前提下,得到足够的正确的人才来实施该增长的速度。[30]
原话比较拗口,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好公司持续增长的速度不可能超过其培养人才的速度,否则就不可能继续是好公司了。
听我说完,这个CEO面露得意之色,说:“我们公司就打破了这个法则。”当时,这个企业正在快速扩张,新开了许多连锁店。
不久之后,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里看到了对该企业某连锁店质量问题的曝光。
发展比增长更重要
帕卡德法则其实就是:增长要以发展为前提。这个餐饮企业的小案例验证了帕卡德法则的有效性。
艾柯夫指出发展比增长更重要:
资源匮乏会限制增长而非发展。个人、组织、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对资源的依赖性就越小,利用资源能力也就越强,而且有能力创造或取得所需的资源。[31]
你应该很高兴你在读这本书,而且读到了这里。读这本书不会带来增长,但是如果你善于读,它应该会带来发展。
|第一章要点|
1.学习管理的目的。
2.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
3.真理的三种理论。
4.维克的理论之钟模型。
5.刘澜管理问题公式。
6.管理大师悖论。
7.10点钟位置的理论的特点。
8.学习管理的三大任务。
9.锤子谬误。
10.好老师的三个标准。
11.π型知识的重要性。
12.建构自己的参考答案的两个步骤。
13.阿吉里斯的双环学习模型。
14.明茨伯格的四种管理(学习)者模型。
15.艾柯夫对增长与发展的区分。
16.帕卡德法则。
[1] 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典藏版.实务篇:汉英对照[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推荐序一.这句话的原文出自德鲁克为该书写的前言,但是中文版似乎没有翻译该前言的全文,不过席酉民所写的推荐序一引用了这句话。
[2] 英文原文为: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已经有商业史学者考证,这句话是库尔特·勒温的引用,而非原创。
[3] MAXWELL J C. Thinking for a change[M].Nashville:Center Street,2003:7.
[4] 英文原文为:How can I know what I think until I see what I say?出自WEICK K.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ing[M].Bost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9:165.
[5] ARGYRIS C, SCHÖN D.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4.
[6] 该文有中文版,译为《愚蠢术》,收入《马奇论管理》一书。原文见MARCH J G. The technology of foolishness [M]//MARCH J G. Decisions and organization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253-265.
[7] CZARNIAWSKA B. After practice:a personal reflection [J].Nordic Journal of Working Life Studies,2015,5(3a):105-114.
[8]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双关语,你可以读为“在行(xíng)”,也可以读为“在行(háng)”。
[9] 明茨伯格.开发关于理论开发的理论[M]//史密斯,希特.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徐飞,路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84-299.
[10] 所罗门,希金斯.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M].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25.
[11] 又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指的是你的预期对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会推动预期的实现。比如,某“权威”预测股市要跌,就可能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听信权威的人纷纷卖出股票,造成股市下跌。
[12]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珍藏版[M].慕凤丽,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4.
[13] 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M].李斯,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60.
[14]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6.
[15] 特姆彭纳斯,特纳.跨越文化浪潮[M].陈文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25.
[16] 德鲁克.管理新现实[M].黄志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96.
[17] 这个思想最早是心理学家Warren Thorngate提出的。
[18] 维克.组织社会心理学[M].贾柠瑞,高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
[19] COUTU D. Ideas as art: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Marc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0).
[20] 维克.组织社会心理学[M].贾柠瑞,高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2.
[21]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珍藏版[M].慕凤丽,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4.
[22] 英文原文为I suppose it is tempting,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to treat everything as if it were a nail。
[23] 这是我在《学习之美》一书中强调的学习力的一项重要修炼:聚焦。
[24] 刘澜.领导力的第一本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88.
[25] 阿吉里斯.组织学习[M].2版.张莉,李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9.
[26] 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6.
[27] 你需要注意,明茨伯格在这里所说的管理和生意,都是我之前定义的管理(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的活动)的一部分。他是在一种更为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管理这个概念。
[28] 艾柯夫.艾柯夫管理思想精华集[M].胡继旋,杜文君,应建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59.
[29] 英文书名为Good to Great,流行的中文版译名为“从优秀到卓越”,这个译名并不准确,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从平庸到伟大”。因为旧译名广泛流传,这里沿用这个译名。
[30] COLLINS J.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and others don't[M].New York:HarperCollins,2001:54.
[31] 艾柯夫.艾柯夫管理思想精华集[M].胡继旋,杜文君,应建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