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药物能改造坏父母吗?
有的人发自内心地希望拥有孩子,这样,他就能倾其一生地爱他,但是也有些人不想要小孩,可孩子却在某一天不请自来,那么,这孩子将不幸地忍受父母的冷漠。某些事物,诸如是否要孩子的意愿,是否要在一堆孩子中生活下去并为他们承担责任,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伦理价值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则完全不同。实现养育自家孩子的期盼,仅仅是人类才有的动机。任何一只动物都不会在某个时候希望自己有个孩子!绝对没有一只动物知道交配与怀孕之间的联系。
但是,只要动物的孩子降临这个世界,那么,大自然就会使动物母亲释放巨大的身心力量来保护孩子。它们的全身被突如其来的快乐和完完全全的幸福感充满,就在它们为孩子无休止地忙碌、把自己的喜好和性欲摆到最后,甚至为孩子牺牲生命的时候。
相比这种直觉驱使的、无法驾驭的原始力量,诸如同情、仁爱、助人为乐等人类价值观应该被划入较高层次的道德范畴;但是从保护幼弱生命的效果来看,前者在很多方面值得重视。比如,动物并没有价值观,再者,一部分人道德信念不够坚定,承受不住长期的重负。
所以,在动物界,万物只信赖母爱等动物本性。
这不仅仅是形象化的说明,在现实中,造物主真的为动物预置了母爱行为模式,这一点能被上述激素实验中动物滑稽可笑的表现所证明。
于是,就有人冒出这样的想法:给缺少母爱的人注射点激素来人为增强。比如,通过这种手段把那些对孩子冷酷无情的妇女改造成尽心尽责的母亲。但是,原则上讲,这种想法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背离自然、没有根基的机械式理解的典型产物。通过人为手段干预自然万物,只会加剧弊病。
因此,我们不必为目前尚无改善方法而遗憾,因为我们人类母亲为产生育儿冲动所需要的激素量极少,就像动物母亲不必为爱孩子而在分娩时打上一针一样。
母亲的机体产生激素、释放微量高效物质的诱因总是发生了对它来说重大的事情。初看起来,我们会觉得:它们像微量内分泌物一样微不足道,以致许多人认为它们无足轻重,甚至可以被忽略。但是,它们能产生的精神力量却很可能强大无比。
决定一只动物成为慈母的关键时刻就在分娩后很短的时间内,不管它是牝马、母牛还是雌山羊,是雌鸡鼬、母狗还是雌羚羊,是狮子、大象还是海豹,是鼠、鲸、刺猬还是沙漠疣猪。母兽只要一嗅到刚从自己体内出来的那个东西的气味,内心马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要为这个小家伙清洁、哺乳,要保护它!为了它,可以不顾一切!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仅仅是鼻子充满了幼崽的气味,就足以把它与孩子牢牢地拴在一起,使它在一段时间内不愿与之分开。
如果在哺乳动物母亲嗅到气味之前,实验人员就把它的孩子取走,它就不会惦念没在身边的孩子。如果实验人员夺走它的孩子之后又让陌生的孩子取而代之,它在仔细辨别它们的气味后,就会把它们认作自己的孩子。它的母爱本性霎时觉醒,从此认定这个外来孩子就是自己要倾心照料的对象。
这就是母子休戚相关的真实感觉,其他诸如“血缘的呼唤”或什么神秘凝聚力等等的猜测只会混淆事实真相,我们还是尽快忘了吧。
整整5分钟的仔细嗅闻,就足以让一只刚产下幼崽的母山羊把任何一只从别处抱来的羊羔当作自己的骨肉,甚至包括一只28天大的羊羔;当然,更大一点的羊羔会被母羊识破骗局,并遭到它拒绝。但是,只要是比这小些的羊羔,那么,只需5分钟的嗅闻就足够建立母子情感纽带,而这种关系在此后历经数月都牢不可破。
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杜克大学(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动物学家P.H.克洛普弗(P.H.Klopfer)教授认为:有可能是在分娩过程中,确切地说,是在宫颈扩张的过程中,更多神经激素催产素被释放进血液,一方面刺激子宫肌肉并启动乳腺分泌乳汁,另一方面瞬间激活潜伏在下丘脑中的“预先编制”的母爱行为模式。
如此看来,分娩时刻无疑就是母爱天性的启动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