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隋唐史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4章 唐朝的那些事(四十八)

(六)人才吸引来了,怎么留得住用得好呢?

筑巢引凤,人才吸引来了,怎么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全身心地为朝廷服务呢?

信任很重要。

凡是有点才气,脾气肯定不好。

如果心思都放在工作上,难免会得罪人,这个时候就需要主要领导能把好方向,看清本质了,最重要的是要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

有些工作是需要攻坚克难,往往不是一时半刻能见到成效的,就更需要领导的绝对支持和长久信任。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圈子的或者利益受损的就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时不时贬损一下,谎话说了一千遍往往就可能成为真理,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嫌隙。

李世民这样的贤明君主还是不能始终保持一致,更何况别人?

627年,贞观二年,12月,有人告发魏征,罪名是徇私,对象是他的亲戚。李世民让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调查结果是无中生有,莫须名。本来事情这样就结束了,但温彦博在调查结论的意见建议部分,提到魏征做事情虽然没有私心,但也难免对别人误解,为了避嫌,下次最好能留下做事情的痕迹。另外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大概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虽然事情是没有,但无风不起浪,魏征平时的言行还是要注意好。

李世民听听也挺有道理,就让温彦博去批评魏征,让他注意言行,也是要搞好团结,避免让人抓住把柄。

魏征有点不高兴,跑去见李世民,说领导和下属应该是一体的,属于利益共同体,最重要的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如果做事情之前都要想着保留痕迹,就要想着留退路,那就是为做事而做事,也就没有信任和默契了,两人之间也就生疏了,国家的兴亡也就不可预知了,这也是我不想的。

魏征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君主对于臣下信任的至关重要性,“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他主张君主对大臣要诚信不疑,如“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这样“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

李世民也终于意识到信任的重要性,他向魏征表示了歉意。

(《资治通鉴》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它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李世民的信任也最终得到了回报,

在李世民上台之初,魏征提议国家的方针是休养生息用王道,封德彝建议国家不稳人心变坏应该用严刑酷政的霸道,最终李世民选择了魏征的建议,为唐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资治通鉴》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

经过4-5年的励精图治,唐朝从原来的一穷二白民不聊生到了国家富足安居乐业,打败了突厥,活捉了颉利可汗,被尊称为天可汗。回想几年的励精图治,李世民也不得不称赞魏征的建议。

(《资治通鉴》: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征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