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隆武政权的覆灭

为什么土地辽阔、物产丰盛、人口众多的南明会在满清的打击下兵败如山倒呢?南明内部纷争不断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隆武政权建立后不久,鲁王朱以海在浙江建立鲁监国政权,鲁王朱以海在杭州失陷之后,能扛起反清的旗帜,还是有令人称道之处。朱以海在抗清上是比较坚决的,因为他在1642年清军攻破山东兖州时,其兄朱以派自杀,朱以海险些丧命。然而在存亡危急之秋,由于门户之见,使隆武政权与鲁监国政权不能联合起来,一致对抗清军的入侵,而是陷入对峙纷争之中,给抗清事业带来极大的反面影响。

就是效忠于隆武政权的南方地方实力派,也纷纷以抢占地盘为先务,隆武小朝廷的政令根本无法对地方实力派有约束作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隆武帝确实没有一支可控制的效忠于他的军队。隆武帝这个人,在个人品行上还是有令人称道之处,他胸怀大志,坚决抗清,好读书,与许多藩王不同,他并不沉溺于酒色,生活上甚为节俭,他力图摒绝党争,消除门户之见,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郑芝龙虽然拥护他继任帝位,但是郑芝龙在抗清这件事上,是极其消极。

作为海商与海盗出身的郑芝龙,他的算盘中只有一个\"利\"字,他不断地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拥立隆武帝也是出于这种私心,随着北方的沦陷,郑芝龙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他手握重兵,这也使他在南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中,包括隆武帝在内。

1645年的六月,清政府下达野蛮的\"剃发令”,对于拒绝执行的征服区的百姓,采取格杀勿论的铁血政策,这个政策一出,掀起了江南军民反清的高潮,特别是阎应元、陈明玉两位英雄指挥的江阴保卫战,浴血奋战八十一天,杀敌七万余人,最后江阴城失陷,清军三日屠城,江阴军民被屠杀数十万人。在其他地方,抗清运动此起伏彼。而此时郑芝龙、郑鸿逵却手握重兵,龟缩在东南一隅,这不能不令隆武帝非常气愤。

郑芝龙消极抗战的态度令大学士黄道周极为悲愤,这位晚明时代杰出的一代儒宗,想效法他的前辈王阳明,以儒学宗师的身份率军出征,他富有责任感,可惜他并非王阳明。

七月,黄道周招募了三千余人,从福建出发,准备进入江西作战。

由于黄道周是隆武小朝廷中的地位最高的人物之一,所以被郑芝龙视为眼中钉,郑芝龙故意只支付给黄道周一个月的军饷。黄道周一介书生,没有什么行军打仗的经验,但他坚信以正义之师出征,沦陷区的人民必定会起而响应,然而战场的风云莫测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黄道周的麾下,并非没有人才,这三千乌合之众中,却隐藏着一个后来很著名的将领,这个人就是日后郑成功的叛将、后来征服台湾的施郎。施郎颇有些战略眼光,他年轻时\"习距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他见这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肯定不是清军的对手,于是向黄道周提议,作为隆武政权中的首席大学士,最好的策略,是携少数随从入赣州城,以督师的身份节制并调动江西、湖广、两广的地方军事力量,统一指挥,共同进击清军。

施郎的建议不失为一上策,但在黄道周眼中,施郎根本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他没有接纳其意见。施郎虽然年轻,但通晓兵法,心知黄道周此去必是送死无疑,所以打定主意,自己返回福建去了。虽然黄道周全力以赴,但他实在太欠缺军事才华了,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黄道周的军队遭到了清军的围击,阵亡一千余人,黄道周被俘,他拒绝投降,次年被清政府处死。

由于郑芝龙的掣肘,隆武帝根本无法一展宏图,有一回,郑成功入见隆武帝,只见隆武帝郁郁寡欢,心情沉重,郑成功深知自己的父亲一意孤行,架空隆武帝,对这位暗藏雄心的皇帝深表同情。二十一岁的郑成功,正处于最富激情与抱负的青年时代,他满腔热血,欲报效国家与君王,这是那个时代的最高理想。与海商出身的父亲不同,郑成功从小时开始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儒学对于郑芝龙而言,无非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而对于郑成功,则是一种生命的信念,他身上带有一股强烈的武士荣誉感与责任感,但是这种热情却遭到父亲的压制与打击。从海盗摇身一变为官僚的郑芝龙,更奉行一种\"知时务者为俊杰\"的实用主义,他首鼠两端,静观时局的变化,视政治为商业,视战争为博弈,父子两代人在思想上的巨大鸿沟,使得郑芝龙根本不放心将自己庞大的私人军队交给儿子。

郑成功面对有着知遇之恩的隆武帝,除了口头上的效忠,也无法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他对隆武帝表明心迹:“陛下郁郁不乐,得无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

这位郑氏子弟的表态,令隆武帝感到一股温暖与欣慰。虽然郑成功也多次规劝父亲扛起抗清的旗帜,但是郑芝龙置之不理。

隆武帝成了一个傀儡,在福建是混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御驾亲征。

隆武帝召来郑成功,显然他对郑成功非常信任,把心里话都掏出来说了,问他道:“芝龙、鸿逵,朕将谁依?”郑成功也表现出他对隆武帝的忠诚,实话实说:“臣父、叔父皆怀不测,陛下宜自为计。”隆武帝不仅长叹了一口气,又问道:“汝能从我行乎?”郑成功回答说:“臣从陛下行,亦何能为?臣愿捐躯别图,以报陛下。此头此血,总之,已许陛下矣。”

隆武帝亲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当时尊奉隆武政权的还有两广、江西、云贵等地的官员,所以隆武帝想离开福建,这样可以集合其他地区的抗清力量,免受郑芝龙的掣肘。隆武帝决心先转移到江西的赣州,这个战略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江西东临闽浙、西接湖广,南有广东,这些地区或者掌握在南明手中,或者正与清军对峙,只要能在江西立足,凭借皇帝的号召力,终究会对大局有稳定作用。

虽然郑芝龙飞扬跋扈,但隆武帝亲征,他也不能拒绝出兵。于是郑鸿逵率一支军队出仙霞关,策应浙东的抗清力量;郑彩率另一支军队出杉关,准备与江西的抗清义军会师。

隆武元年的年底,隆武帝离开福州,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建宁。然而此时郑家军又出了事情,在郑芝龙的暗中授意下,郑彩的军队到了杉关之后,就停止不前了,隆武帝派往郑彩军中的监军张家玉十分心急,催促郑彩继续前进,但郑彩根本不理睬,反而将军队撤退到了浦城。隆武帝大怒之下,削夺郑彩\"永胜伯\"的封号。同样,另一支出征的军队,进入浙江的郑鸿逵部将黄克辉从浙江撤回到了福建,对于郑家军的阴奉阳违,隆武帝除了愤怒之后,只能是无奈了,对郑鸿逵惟一的处罚,只是将他由太师降为少师。

由于江西的北方诸府已经被清兵攻占,郑彩又临阵退兵,这样一来,隆武帝从建宁进入江西的设想无法实现,他只能向南转移到延平,并打算从延平前往汀州,汀州毗邻江西赣州,此时赣州仍然控制在明军手中,但江西的形势已经是相当的严峻了。

1646年三月,清军攻占赣州西部的吉安,赣州岌岌可危。隆武帝命令各地明军火速增援赣州这一战略要地,从云南、广东、广西、湖广等各地增援的军队加上赣州的守军,赣州的防御力量大约有四万人左右。

六月八日,清军进抵赣州。虽然据守赣州的南明守军人数上并不少,但是南明军队派系林立,根本无法协同作战,南明将领中福建的郑芝龙、湖南的何腾蛟等人拥兵自重,对赣州之战态度消极,使得战局十分被动。

时局的巨变,使得郑成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早年理想破灭,正是在隆武帝亲征的这段时间,郑成功也完成从文人到武将的转变。

隆武二年,正月,郑成功率领一支军队出大定关,这大约是郑成功第一次领军出征,后来由于郑彩不顾隆武帝的命令,将军队从杉关一带撤回,隆武帝只得命令郑成功收集郑彩军队中的逃兵,然后出分水关,为进军江西作准备。但不久后,郑成功的军事行动又有了更改,原来隆武帝想出福建进入江西,直接坐镇指挥对清兵的反击,但是由于江西前线吃紧,江西迎接隆武帝的军队迟迟未到,隆武帝只得调郑成功的军队作为护驾部队。

郑成功在抗清及拥护隆武帝等重大原则上,与郑芝龙态度完全相反,他身上充满一种使命感,可是他虽然是郑芝龙的长子,却没有多少兵权。隆武帝虽然对郑成功寄予很大的希望,把在永安、沙县一带招抚的山贼寇盗一万余人,归由郑成功节制,这样一来,郑成功所控制的兵力固然大大增加了,但是粮饷却成了大难题。

隆武帝不仅没有自己的军队,连兵饷也得仰仗郑芝龙。郑成功曾向隆武帝建议应当\"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这分建议合情合情,可是问题是,兵在哪呢?军饷在哪呢?武器在哪呢?隆武帝无奈的说道:“兵、饷、器三事,今日又有手敕,确托卿父子。兹览卿奏,言言硕画,朕读之感动,其总理中兴恢御兵、饷、器甲,统惟卿父子是赖。”

郑芝龙显然已经明白,隆武帝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清军自从入关之后,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论是李自成的军队还是南明的军队,统统兵败如山倒。那时有气节的将领固然不少,但没有气节的官员也很多,郑芝龙与很多南明将领一样,在心里暗自琢磨作出什么选择更会更利益最大化。当年他当海盗时,他豪赌一把,接受明朝政府的招抚,结果这赌赢了,现在他成为南明小政权的太师,位高权重啊。只是这隆武帝看来是撑不下去了。

在清军一方,早就在试探郑芝龙的态度了。

1646年的三月,清军派使者苏忠贵秘抵福建,会晤郑芝龙,郑芝龙的抗清立场并不坚决,这使得清政府决心策反郑芝龙。

南明遭受巨大的战场压力,清军同时在江西赣州与浙东两个战略方向上大举进攻。六月初,清军渡过钱塘江,连续攻陷绍兴、金华等地,鲁王朱以海乘船逃往舟山。与此同时,清军平南大将军博洛再次派苏忠贵持书信前往会晤郑芝龙。郑芝龙虽然有投降清廷的打算,但老奸巨滑的他并不想这样轻易投降,他还想与清廷商谈条件,所以他采取一个折衷的办法,先保全自己的实力,不与清军交锋。

郑芝龙密令镇守福建北部重地仙霞关的守将施福撤退,这样无异将此天然屏障拱手相让给了清军。仙霞岭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两崖斗绝,中通鸟道,仰高俯下,因险设关,裁容一夫”,这是由浙江通向闽北的重要战略关口,隆武帝得悉仙霞岭不战而弃之后,大惊失色,可是郑芝龙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军队拉回到到泉州安平,他借口海盗袭击安平,然后还找了一番说辞:“海寇狎至,今三关兵饷取诸臣,臣取诸海,无海则无家,非速回防御不可。”

郑芝龙一撤,隆武帝慌了,他派人送一手札给郑芝龙,说道:“先生少迟,请与先生同行。”看来隆武帝也觉得大势已去,除了寻求郑芝龙的保护之外,他还能怎么样呢?可是连这种顾不上皇帝尊严的请求,郑芝龙也置之不理,把隆武帝扔在一旁,自己率大军返回安平。

福建的北方门户洞开,郑成功打算坚持抗战,但他的兵饷遇到极大的困难,这个时候,郑芝龙派遣心腹到郑成功军中,企图劝说郑成功率军撤退,郑成功厉声喝道:“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

郑芝龙得悉郑成功的回复后,不以为然地说:“痴儿不识天命,固执乃尔;吾不给饷,彼岂枵腹战哉?”下令断绝给郑成功的军队发放粮饷,以此方法来威胁郑成功退兵。在无粮无饷的情况下,这战还怎么打呢?没几天的功夫,郑成功手下的士兵逃的逃,散的散,郑成功百般无奈,只好返回福州,与诸留守大臣商讨时局。

八月十三日,清军在征南大将军博洛的统领下,开始由浙江向福建挺进,十八日,清军穿过闽北军事要隘仙霞关,由于郑芝龙的撤防,此时的仙霞关已经没有军队驻守,清军在没有任何战斗的情况下,迅速向南推进,目标是擒拿停留在延平的隆武帝。

大约在八月十五日,郑成功决心率领一支水师,沿着闽江溯江而上,解救隆武帝。但是此时清军已经大举南进,水师遭遇到清军骑兵,郑成功马上率军投入战斗,但是郑成功的军队数量并不多,在战斗中遭到挫折,只好顺江撤退,这次救援行动失利。

隆武帝被郑芝龙抛弃之后,他手下的军队随从并不很多,而清军已进入福建,延平不可久留,隆武帝决定经过汀州前往江西的赣州,此时赣州的战役还在进行之中。可是隆武帝一行人的行进速度实在太慢了,清军以轻装骑兵猛追,八月二十七日,隆武帝抵达汀州,此时他随行的士卒只有五百人。第二天,即二十八日,清军骑兵追至汀州,隆武帝那一丁点儿卫队很快就全军覆灭了,隆武帝与皇后同时被俘,随即被清军杀死。

隆武帝之死,意味着南明隆武小政权在建立一年后,终于覆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