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文武两策,就此解决?

“宗室入军?”

朱棣细细的品位着这四个字。

要知道,与藩王科举入仕不同。

宗室入军,这不是相当于把收到的权力,又给还回去了?

但基于之前,此人的谨慎,以及科举入仕的解释。

朱棣相信对方并不是无的放矢,便没有打断。

与此同时,姚广孝也看来,和朱棣所想的一样,他不相信此人突然说出此话,就是要将已经收回的兵权还回去,一定还有其它解释。

至于朱高炽、朱高煦,甚至一直站在朱棣身旁的朱瞻基,有心想要询问,但见父皇表情不善,吸取刚才“老三”的教训,纷纷只是听着,不敢多说。

果然!

“宗室入军,并非是让藩王重新掌握兵权!”

沈肃以这句话,作为定调。

这让朱棣涌动的心思,逐渐稳定下来。

“正如刚才所说,宗室子弟“科举入仕”很难,甚至远远比想象中的还要难。这并非是才华、底蕴、甚至是经义讲师的问题,而是阵营之分。”

“那么同样的,对于藩王一方而言,在他们权衡利弊、或者是最开始的几年“尝试”,却发现官场晋升比登天还难之后,之后的宗室子弟就会心生绝望,甚至是怨恨,认为是陛下和朝廷坑了宗室一把,以后便会知难而退,说不定又要倒退回原位。”

“因此,这一条疏通之道,还不够。”

“而宗室子弟入军,前提条件和第一策相同。藩王嫡系不可入!”

“一旦从军,就意味着放弃岁俸。”

“也并非是直接执掌军权,而是入军,从一个最基础的低级军官做起,也就是从小旗、总旗、百户做起……”

明朝武将施行卫所军户制,其中,每个卫所大约五千六百多人,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千户所。

卫所之中,职位最高的是卫所指挥使,往下是指挥同知、指挥佥事。

之后便是,千户、百户、总旗(五十人),小旗(十人)。

“这些进入军中的宗室子弟,均可分批打乱,进入各地卫所。之后凭借战功、以及年限上升,可提升职位……”

“等一下!”就在这时,朱高煦实在忍不住了,打断沈肃。

沈肃望去,其他人也连连看去。

朱高煦看向四周,最后将视线留在了朱棣身上。

“父皇,儿臣实在憋不住了,此人所说的宗室入军,其实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此话一出,朱棣和道衍也互看一眼,两人均是了然。

朱高煦也忍不住,立时看向沈肃,直接说道:“你应该知道,咱大明的军户制度,是什么样的?让宗室子弟,放弃爵位进入军中,还是担任最低阶的军官,他们愿意?”

“再者言:军户继承制度下,每一级的军官,都是世袭的。”

“削减了藩王的兵权,然后让这些宗室子弟,又去和这些人抢“职位”不成?”

“这岂不大乱了!”

朱高煦说的,却也是大明卫所军户制度,最现实的一个事实。

即:军户继承制度!

而此言一出,朱棣也是朝着沈肃打量起来。

对方自称“中医”,擅治水,刚才的科举入仕,其实也是不错的说法。

但眼下这不切合实际的“宗室入军”,却让他也有些失望。

不过就算如此。

已经说了这么多。

只要对方能让皇后无碍,朱棣也不会认为他们是欺君之罪,而会另有赏赐。

朱棣认为,人力有穷时,说出刚才那些已经殊为不易。

只是在朱棣心中,对于所谓的“长生客传承”,就不免看低,甚至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了。

毕竟!

也仅此而已!

……

“军户继承!”

而此时,看到这一幕的林长生,却也蹙起眉头。

洪武皇帝开国后,认为民应该“各司其职”,林长生不确定,洪武皇帝是不是把这个词语给理解的范围太“大”了,有点超乎想象的大。

即,你从出生是什么人,就注定了,你以后就是什么。

农户、工户、商户、军户,都极其严格的区分开来。

其中,商户最低贱,不能身穿丝绸,不能科举、受制于种种限制。

当然,这在大明开国初期也很正常。

大明初立、百废待兴。

国土面积已经超乎前宋时期,但百姓人口却远远不足,更重要的是,各地百姓历经战火,急需稳定,需要开垦荒田,需要维持最基本的国祚运转,大明自然也需要更多的粮草。

这个时候,衡量所有物品价值的,不是什么不能吃不能喝的黄金白银,就是“粮食”!

也正因此,传统的“四民”,再次得以固化。

士农工商,兴农抑商!

除了商人之外,普通百姓唯一可以跃迁阶层的,只有一条路,“科举”!

当然,大地主的无序扩张,不包含此列。

而军户,也是这另类的“一种”。

洪武皇帝制定军户卫所制度,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军户继承。

大明的军中士卒,只能从“军户”之中挑选,换言之,如果你一开始就是士兵,那么你的全家都会被认作为:军户。

以后每一代,军户都要出一名男丁,成为士卒。

如果先祖恰好是百户、甚至是千户,那么恭喜,以后这个军户家族,就是百户、千户的世袭家族!

这一点,在林长生看来……

作为明初,征战天下、守护大明、护卫边土,军户继承能提供最稳定的战力,而且还不用耗费太多粮草,确实是一个“最合时宜”的制度。

然而,所谓:法令因时而变!

超出一定的时间,脱离了当下的环境,就变成了大明之后最大的“祸乱因素”之一。

而他当初,也留下了一些后世关于此的解决办法。

但……应该不是姓沈。

所以,这应该不是沈肃的强项吧?

……

“确实不是草民的强项。”

此刻,朱高煦的问题,虽然让沈肃一顿。但他并未被打乱思绪,而是早有所料的点头。

“汉王说的,草民自然清楚,卫所军户制,是一个涉及整个大明防卫体系的制度,战时开战、闲时农耕,这是先皇平生最得意之作。”

“军户防卫、继承,也确实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可战、敢战、能战的骁勇之兵。”

“但长久下去……”沈肃忽然摇头。

“此事涉及面太大、太广,是一国之根本。”

“比之藩王削废兵权,还要难以插手,稍微一动,必是石破天惊!”

“在草民看来,此仅次于大明的财税制!”

“但……非草民所能说清楚。”

而这时,朱棣敏锐的也从对方的话语中,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安,他连忙问道:“那谁能说清楚?”

沈肃一顿,而后正色道:“大医医国,自然是大医!”

气氛沉寂。

而没等朱棣再度询问,沈肃则继续之前的话题。

“草民只是以治水之道,阐述削藩四弊!”

“而这宗室入军,也是“疏”策之一。”

“其并非是如汉王所想,和卫所制度相冲突,而是以宗室子弟的身份进入……在草民的预想中,既是融入,也是并列!”

“并列?”朱高煦不解。

沈肃则继续道:“正如刚才汉王的疑问,宗室子弟毕竟是宗室,他们自认为自己身有爵位,是皇亲国戚,地位尊贵。”

“那么,他们甘愿和普通的士卒在一起?并且一直接受军户继承制度,不见天日,甚至连自己的子孙都要融入军户吗?”

说着,沈肃决然摇头,“这不可能!”

“别说这些宗室子弟不同意,恐怕军中的那些士卒,也会因为是他们天降来兵,抢他们的职位,也绝然不会同意。”

“因此,既然要入军,就要符合最必要的两点!”

朱高煦先是点头认可,然后好奇不已。

其他人包括朱棣,也是连连看来。

沈肃伸出两个指头。

“第一:绝不能因为自持身份,就眼高于顶,无法融入军中,否则这不是利策,而是祸害!”

“第二:便是解汉王之虑,让入军之策,更有吸引力,便是并行之策!“

“即,凡宗室子弟入军,除了遵从军中制度之外,也要有另外一套的管理方法,到了这时,宗人府就派上用场。”

“负责宗室子弟的考核、晋升、甚至是外派等等之权。”

“当然,如果陛下不想用宗人府,也可以专划拨一个类似的府衙。”

“总之,级别要够高,要对宗室有足够的吸引力!”

“同样也有两点:”

“第一,无战功或战功低微者,放入军中继续培养,对宗室子弟,负责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第二、对有战功、而表现突出,职位晋升者,放权入京,进入宗人府,继续负责宗师子弟的考核培养!”

此时,朱棣眼睛一亮。

但见沈肃表情一顿,正色看向朱棣,问道:

“如此一来,之前所说,大明武将晋升考核,也有了暂时的解决之法。”

“而陛下所忧虑的削藩四弊……”

“此文武两策,科举入仕、宗室入军,不知可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