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岁的我,曾经一再严格反省,
自己的性格被“孤儿根性”扭曲了。
我是不堪忍受满心的郁闷才来伊豆旅行的。
…
川端康成与伊藤初代的订婚照 1921年
川端康成的初恋发生在他高中到上大学这个时期,对象是一家咖啡店服务员,名叫伊藤初代。川端说她是一个“快活沉滞于底层,似乎始终凝望着自己内心的孤独”的姑娘。川端康成提出和她结婚,她同意了,两个人还拍了纪念照。但订婚后不到一个月,她却寄来绝交信。川端从“每天早晨醒来,纷纷喜泪都要打湿枕头”的爱的顶峰,又一次跌进了孤寂深处。在他还没品尝过爱为何物之时,爱就绕过了他,遽然远去了。
川端康成与《文艺时代》杂志同仁 约1925年
(右起:菅忠雄、川端康成、石滨金作、中河与一、池谷信三郎)
1924年,大学毕业的川端康成与同为新晋作家的石滨金作、片冈铁兵、中河与一、横光利一、今东光等人发起“新感觉写作运动”,并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同年他写出《篝火》。在该小说中,他百般品味着他与初代的关系。之后,他便着手创作《伊豆的舞女》。
我仿佛受到压抑,不再说话了。人世间,谁能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今天的结婚,不知道是明天的喜悦还是悲伤,只是一味祈求快乐,梦想快乐。那么说,用“明天的喜悦”这句话能够换来“今天的结婚”吗?无形的幸福和看不透的明天,只有作为希望才显得真实,用于约定则成谎言。(《篝火》)
汤本家旅馆(川端康成写作《伊豆的舞女》时居住于此)
1926年,川端康成发表《伊豆的舞女》,一举成名。这本世称最美初恋故事,纳入了川端解决自己初恋痛苦的全部努力:将伤痛变为美。小说主角是一位孤儿出身、年方二十的东京高中生,全然是川端自己的写照。他独自前往伊豆旅行,遇一行六人的流浪艺人,出于兴致,他决定与他们同行。同行期间,他一方面心仪于流浪艺人中的一名少女舞娘:熏,另一方面也在和流浪艺人们的相处中,感受到了虽是陌生人却能亲近相待的宽慰。这个平平常常的故事,却因川端超凡的叙事技巧表现出无穷魅力,也让川端一举成为具备美学意义的代表性作家。
踊子步道(小说中“我”和流浪艺人们结伴旅行的线路图)
川端康成的文学著作中,旅游文学比重不小,被三岛由纪夫称为“永恒的旅行家”。《伊豆的舞女》写的就是一次旅行。小说中的“我”从天城山隧道开始和流浪艺人们结伴,经河津七泷,后到汤野,全长21千米,徒步大约需要6.5个小时。因为《伊豆的舞女》,“踊子步道”(踊子,即日语的“舞女”,“踊子步道”即“舞女走过的路线”)成为越来越热门的徒步圣地。
天城山隧道(小说中“我”与舞女结伴旅行的地点)
旧天城隧道,为“踊子步道”的最高点,海拔700米,其建造工法系利用拱桥原理,将石块以弧形支撑在开挖好的坑道上,全长446米,造形优美独特。
进入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珠吧嗒吧嗒滴落下来,通向南伊豆的洞口在远方闪着小小的光亮。出了隧道的洞口,山路一侧镶着涂有白漆的栏杆,闪电般向山下蜿蜒而去。在那模型似的山脚下,出现了艺人们的姿影。(《伊豆的舞女》)
初景泷瀑布前舞女和学生的雕塑
“踊子步道”上著名的河津七泷,指的是七处瀑布,初景泷为第四瀑。在该瀑布前,塑着川端康成小说《伊豆的舞女》中的角色雕像。青铜色石雕,前为舞女,后为学生,少男少女含而未化的朦胧感情表现得栩栩如生,相映后方的初景泷瀑布,成为河津七泷的绝景,是拍照打卡热点。
下田湾海景(小说中告别熏子后的“我”,怅然远眺之处)
下田位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南部,虽是一个小海港,却因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黑船事件”而成为日本的开国之地。下田市充满悠闲的海滨度假气氛,漫步在下田市的街道,可以一边欣赏充满历史风情的建筑,一边远眺下田湾海景。
轮船驶出下田海面,伊豆半岛的南端渐渐消隐于后方。这期间,我一直背倚栏杆,出神地眺望着海面上的大岛,心里觉得,我同舞女的离别好像是遥远的往昔了。(《伊豆的舞女》)
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主演的《伊豆的舞女》剧照
川端康成探班由吉永小百合主演的《伊豆的舞女》(左二为吉永小百合,左三为川端康成)
时至今天,篇幅短短的《伊豆的舞女》已成不朽经典。在日本,1933年至今,《伊豆的舞女》已六次被改编为电影。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是由西河克己导演、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主演的版本。这之前,西河克己导演摄制过由吉永小百合主演的《伊豆的舞女》。相比山口版熏子的甜美与纯洁,也许川端康成更喜欢小百合版熏子的青涩、灵气与不谙世事——那略带笨拙的纯真,是川端心中最动人的少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