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川端康成于镰仓家中书房写作佚名 摄于1946年

“由于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叙事性技巧、非凡之敏锐表现了日本人内在精神的特质”,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羽鹤》《古都》三部小说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于1962年的《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之作,讨论了他一贯关心的主题:两性之间的鸿沟、两性差异的焦虑、单纯无邪的向往、人间和自然的结合、环境和个性的结合。现代很吸引人,又使人迷惘,社会在变,大众的文学品位也在变,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站住脚并保留传统性质,是川端头脑中的大问号。

17世纪的《祇园祭礼屏风》佚名 现收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祇园祭礼屏风》全景展示了祇园祭礼的方方面面。川端康成的《古都》,正如这个屏风,逐次展现京都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诸如赏樱、葵祭、鞍马伐竹会、祇园祭、大文字、时代祭、北野舞等,作为主人公的故事背景。这使得《古都》一书,成为日本人的“纸上故乡”。

这位山里姑娘说她是双胞胎,自己的生身父亲也许在杉树梢上想念丢弃的千重子,一不留神摔下来了吧?一定是这样。千重子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四条大道人们杂沓的脚步和祇园祭的音乐,似乎消失到远方,眼前随之黯淡下来。(《古都·祇园祭》)

《隅田川花海》[日]三代歌川广重 绘 1871年

三代歌川广重的这幅画,表现了日本最喜闻乐见的赏樱活动。花,是川端康成美学中最重要的意象,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致辞中阐述文化精神之美,特意以花道为例,说“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并引用偈语“虽未见,闻竹声而悟道,赏桃花以明心”。而在《古都》中,他用紫堇花来表现千重子与妹妹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

千重子发现紫堇花时,在院子里低低飞翔的白蝴蝶,正从树干上向紫堇花近旁飞来。枫树正要绽开红红的小嫩芽,蝴蝶们白色的舞姿是那样鲜明耀眼。两株紫堇的叶子和花朵,也在枫树干新绿的青苔上投下朦胧的影子。(《古都·春天的花》)

《试穿和服的女人》木版画[日]桥口五叶 绘 1920年

桥口五叶这幅画,表现了日本女性着和服时,对美的古典性有着不同寻常的向往。事实上在江户时代,服装制度,包括样式、材料、色彩的规定均十分严格,因此诞生了传统而独特的振袖和服。《古都》中,太吉朗为养女千重子量身制作和服腰带,将其老派的、细腻而难以言表的情感隐藏于其中。

“这腰带的花纹呀,华丽雅致又新颖,我感到很惊奇。我想,佐田先生怎么会画出这样的图案呢?所以一直瞧着……”(《古都·和服街》)

“十二月”系列浮世绘作品 《六月:夏日晒衣》[日]歌川国贞 绘 1854年

歌川国贞的浮世绘,表现了平安时代日本女性在和服店欣赏和购买和服的景象。川端康成在《古都》中以太吉郎和服店经营的困境,表现了在西方文化渗透下,日本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太吉郎的店尽管已经走下坡路,但同行业的年轻人前来帮忙,这本身就是一种耻辱……第二天一早,龙助就来到太吉郎店里,把主管和店员召集到一起,实行盘货。——漆染绸、白绸、刺绣绉绸、特级绉绸、绫子、强力绉绸、铭仙绸、罩衫、振袖和服、中袖和服、窄袖和服、金襕缎、缎子、高级印染、礼服、腰带、衬里、和服小件儿……(《古都·冬天的花》)

《与山脉》[瑞士]保罗·克利 绘 1919年

书中千重子买来保罗·克利、马蒂斯等人的画册送给养父太吉郎,希望他获得灵感,设计出更好的和服。将西方当代艺术引入传统和服艺术,在年轻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此事在太吉郎心中引起的反应,正是日本传统文化遭受渗透的微妙写照。

“嵯峨的尼寺,有你送给爸爸的画册吗?”母亲问。

“哦,我没在意啊……”

“你给的那些,好像是带去的。”

那是保罗·克利、马蒂斯、夏卡尔,还有现代抽象派的画集。千重子给父亲买这本书,是想唤起他新的灵感。

“我们店里,本来不需要你爸爸亲自打画稿的,只要看中了别处印染的东西,能卖出去就行。可你爸爸呀……”母亲说。

“可是千重子尽喜欢穿爸爸画的和服,连妈妈我,都要谢谢你这个女儿呀。”母亲继续说。(《古都·尼寺和格子》)

日本三大名园之首,金泽“兼六园”一角

日本园林源自中国园林,并融入了自身传统,后又结合了西方美学。在《古都》中,西方美学对日本的影响,是由孩子千重子传递到父亲太吉郎身上的。她让太吉郎不要偏执于小盆景审美,而要走出习惯,去看野蛮又千姿百态的松林……这一切的一切,是时代冲撞,是新旧交替,也是思想交融。

一尘不染的松树的姿影,伴着那一池春水,衬托着低垂的朵朵红花,使之更加艳丽夺目。真一首先渡过池子中央的脚踏石,这叫作“泽渡”。这些脚踏石是圆盘状的,就像打造牌坊切割下来的圆形石柱基础石材,直到排列在这里了。有的地方,千重子还得微微提起和服的衣裾。真一回过头来说:“千重子,我真想背着你过去。”(《古都·春天的花》)

《古都》DVD发行封面 1963年

《古都》作为川端康成晚年的代表作,曾两度改编成电影作品。1963年,由中村登执导的同名电影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将川端康成笔下京都的古朴风雅与日本美学传播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