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技术哲学中探险
我10岁时接触到计算机,那是父亲工作的医院里的一台PDP 10大型计算机。我自学了BASIC语言(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用来编写简单的程序。像所有10岁的孩子一样,当发现计算机里的游戏时我欣喜若狂。有一个游戏只标记了“ADVENT”这个词,打开后看到以下文字:
在一座砖砌小屋的前面有一条路,你站在路的尽头,周围是一片森林。
一股小水流自屋中漫出,沿着沟渠流淌。
我发现,可以通过“向北走”和“向南走”之类的指令四处移动。我走进砖屋中,获得了食物、水、钥匙和一盏灯。走出屋子,向下穿过一个下水道孔盖,就进入了一个地下洞穴系统。之后我便与蛇展开搏斗,还收集宝物,向可恶的攻击者投掷斧头。这个游戏只使用文本,没有图片,但要想象一个在地下延伸开来的洞穴系统并非难事。一连数月我都在玩这个游戏,游荡到了更远、更深的地方,渐渐绘制出整个地下世界的地图。
那是1976年的事了。这个游戏名为《超大洞穴探险记》,是我的第一个虚拟世界。
之后的数年中,我接连与电子游戏相遇。一开始,我玩的是《乓》(Pong)和《打砖块》(Breakout Clone)。《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在本地购物中心上市后,我和几个兄弟便沉迷其中。后来我终于得到了一台Apple Ⅱ(第二代苹果计算机),可以在家没完没了地玩《宇宙救援》(Asteroids)和《吃豆人》(Pac-Man)了。
这些年来,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毁灭战士》(Doom)和《雷神之锤》(Quake)之类的游戏开创了第一人称视角的玩法。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人们又开始将大量时间投入《第二人生》和《魔兽世界》这样的多人在线虚拟世界中。21世纪第二个十年,消费级虚拟现实(VR)头显(例如Oculus Rift)带来了第一波热潮。这个十年还见证了增强现实(AR)技术首次得到广泛应用,就像游戏《宝可梦Go》展示的那样,这种玩法将虚拟对象植入现实世界中。
现在,我的工作室里摆放了大量的虚拟现实系统,包括Oculus的Quest 2和HTC的Vive。我戴上一件设备,打开应用程序,瞬间便置身于虚拟世界中,现实世界完全消失,被计算机创造的场景取代。我被虚拟的物体围绕,可以穿行其中,也可以摆弄它们。
虚拟现实与《乓》和《堡垒之夜》之类的常规电子游戏(视频游戏)一样,包含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由计算机创造的互动空间。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现实是沉浸式的。它不会向你展示二维屏幕,而是让你沉浸于三维世界,可见可闻,仿佛就存在于其中。虚拟现实所包含的是一个计算机生成的沉浸式互动空间。
我有过各种有趣的虚拟现实体验:拥有女性身躯,击退刺客,像鸟儿一样飞翔,去火星旅行;我曾经在人脑内部观察它,四周全是神经元;我站在一块木板上,向峡谷探出身子,这让我心惊肉跳,尽管我非常清楚,只要落脚,我就会踩在木板下面真实的地板上。
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和许多人一样,花了许多时间通过Zoom和其他视频会议软件,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谈。Zoom使用方便,但也有不少局限:难以做到眼神交流;小组互动非但没有凝聚性,反而显得支离破碎,完全没有大家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感觉。根本问题在于,视频会议不是虚拟现实。它具有互动性,但非沉浸式的,所以这里不存在任何公共的虚拟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每周都会通过虚拟现实与一群快乐的哲学界同事聚会一次。我们在多个不同的平台上尝试过各种活动:在Altspace上插上天使之翼去飞翔,在《节奏空间》(Beat Saber)上按照节拍切割虚拟的方块,在Bigscreen的虚拟阳台上谈论哲学,在Rec Room上玩彩弹射击,在Spatial上演讲,在VRchat上尝试扮演生动的虚拟角色。虚拟现实技术绝非完美,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身处共同世界的感觉。一次简短的演讲后,我们5个人懒散地站立着,有人说:“这就像哲学会议中的休息时间。”今后10年或者20年内,当下一次疫情到来时,许多人很有可能会在那些为社交活动而开发的沉浸式虚拟世界里游荡。
增强现实系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系统创造了半虚拟半现实的世界。普通的现实世界得到虚拟事物的强化。我还没有增强现实眼镜,不过据说苹果、脸书和谷歌等公司正在开发这类产品。增强现实系统有潜力彻底取代基于显示屏的计算机技术,至少能够以虚拟屏幕取代真实屏幕。与虚拟对象交往也许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系统仍属低端技术。头显和眼镜还很笨重,虚拟事物的分辨率不足。虚拟场景提供沉浸式视觉和声音体验,但我们还不能触摸虚拟事物、闻到虚拟的花香,也无法在饮下虚拟葡萄酒时品其滋味。
这些暂时存在的局限性终究会被克服。支撑虚拟现实的物理引擎正在不断改进。未来数年,虚拟现实头显将更加小巧,朝着眼镜、隐形眼镜过渡,最终变为视网膜或脑部植入物。分辨率将得到改善,直到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别无二致。我们还会想出处理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办法。也许我们会在这些场景中度过大量时光,开展工作,进行社交和娱乐。
我的猜测是,在一个世纪内,我们将创造出与真实世界难以区分的虚拟现实。我们可能会绕过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通过脑机接口与计算机连通。计算机将包含对物理现实极为精细的仿真结果。它会模拟物理定律,以此模仿现实中所有对象的行为方式。
有时虚拟现实会令我们置身于其他形式的常规物理世界中,有时它又会让我们沉浸于全新的世界。人们可以为了工作和娱乐,临时进入某些新世界。苹果公司也许将建立自己的工作空间,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这样就没有人可以泄露其正在开发的最新的Reality操作系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建立一个宇宙飞船的世界,在那里,人们能够以超光速探索银河系。还有一些世界,身处其中的人可以长生不老。虚拟房地产开发商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争先恐后地提供拥有海边完美天气的世界,或者是位于充满活力的城市中的豪华寓所。
也许,正如小说及同名电影《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所描绘的那样,我们的星球未来将拥挤不堪,环境恶化,而虚拟世界将会带来新的景象和机会。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许多家庭经常面对这样的抉择:是否应该移民其他国家,开始新的生活?而在未来的数个世纪,我们也许会面对同样的抉择:是否要移居虚拟世界?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移民之问一样,理性的答案通常是肯定的。
一旦虚拟技术足够成熟,虚拟环境甚至有可能被虚拟人物占用,他们拥有虚拟脑和身躯,将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整个过程。虚拟人物就像人们在许多电子游戏中遇到的非玩家角色一样,是虚拟技术的产物。有些虚拟世界可被用于研究或者预测未来。例如,有一款约会软件(电视剧《黑镜》对此有所描述),能够为恋人模拟多种未来,这样两人就可以知晓是否般配。在虚拟世界中,历史学家可以研究,如果希特勒不选择与苏联开战,世界将会如何演变。科学家可以模拟自大爆炸以来的整个宇宙,对输入稍做改动,便可研究各种结果的变动范围,例如,生命产生的频率如何?智慧生命和银河文明多久出现一次?
想象一下,在23世纪,几位喜欢模拟的好事者对21世纪早期颇为关注。假设这些模拟者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击败了杰布·布什。他们可能要问,如果希拉里落选,历史将会有何不同?模拟者甚至还模拟了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获胜的总统大选,以及英国脱欧和新冠肺炎大流行。
喜欢模拟历史的人也许同样对21世纪感兴趣,因为这个时期模拟技术正逐渐显现出影响力。也许,他们偶尔会模拟正在写构想未来的书的人,甚至还会模拟阅读此类著作的人!自恋的模拟者可能会逐步改动参数,使得一些虚拟的21世纪学者痴迷于23世纪时创建的虚拟思想。也许这些模拟者特别关注,当21世纪的读者——例如现在的你——读到关于23世纪模拟者的想法时,会有哪些反应。
有些虚拟世界中的人会认为自己生活于21世纪早期的正常世界,在那样一个世界,特朗普被选为总统,英国脱离了欧盟,一场大流行病席卷世界。这些事件在当时可能令人震惊,不过人类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一段时间后也就觉得稀松平常了。尽管模拟者可能逐步引导21世纪的人阅读关于虚拟世界的书籍,但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样的书,似乎并非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他们此刻阅读的书在提示着他们: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尽管这本书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时略显生硬,但是读者不会在意,他们会开始思考这个提示。
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你又如何知道,现在的你并非计算机的模拟对象呢?”
★
这个猜想通常被称为“模拟假设”(simulation hypothesis),因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描述而被大众熟知。在这部电影中,看似正常的物理世界实际上是人脑与庞大的计算机集群连通的结果。机器母体中的居民对世界的感受与我们非常相似,但母体其实是一个虚拟世界。
现在的你有可能也处于虚拟世界中吗?休息一会儿,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这么做,你就是在思考哲学。
哲学被解释为“爱智慧”,我倒是倾向于认为它是“万物之源”。哲学家就像不断提问的孩子:为什么?那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多问几次这一连串的问题,你就会迅速接触到事物的本原。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某些假设为基础,你正在审视这些假设。
我就是那个提问的小孩。经过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我的兴趣所在是哲学。起初我学习的是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学。这些学科让我对事物的本原有了深刻认识,但我希望了解更多。于是我转而学习哲学和认知科学,以便在扎根于科学的坚实土壤的同时探索表象之下的根源。
刚开始我倾向于处理有关心灵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意识。我将职业生涯中相当多的时间投入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上。然而,哲学的核心也包括诸如“什么是现实”之类有关世界的问题。也许,处于最中心位置的是心灵和世界之联系的问题,例如,我们如何才能知晓现实?
最后这个问题是《第一哲学沉思集》提出的难题的核心。该书为勒内·笛卡儿所著,出版于1641年,为接下来几个世纪的西方哲学确定了议程。笛卡儿提出了我所说的外部世界问题:如何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
笛卡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出新的问题:你怎知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不是幻象?怎知此时此刻并非身处梦中?你又如何知道,自己没有被妖怪欺骗,误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实际上皆为虚幻?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笛卡儿要解答上述难题,方法也许是重复刚才我向诸位提出的问题:你怎知自己并非存在于虚拟世界中?
长期以来,我自认为对笛卡儿的外部世界问题没有多少发言权,而对虚拟现实的思考赋予了我新的视角。对模拟假设的思索让我意识到自己轻视了虚拟世界。笛卡儿和其他许多哲学家犯了同样的错误,尽管方式各有不同。我的结论是,如果我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更加明确,那么在解决笛卡儿问题的道路上,我们就迈出了第一步。
★
本书的中心论点是:虚拟现实是真实的现实。至少可以说,虚拟现实整体上是真实的。虚拟世界不一定是二级现实世界,也可能是原初的世界。
我们可以将上述论点分为三部分。
* 虚拟现实不是幻象或者虚构的,至少不完全是。虚拟现实中的事件是真正发生过的。我们在虚拟现实中互动的对象是真实的。
* 理论上看,虚拟世界的生活可能与非虚拟世界的一样美好。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也可以享受绝对有意义的生活。
*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有可能是虚拟的世界。并不是说它一定就是,但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本书的论点,特别是前面两个部分,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实质性影响。原则上说,虚拟现实绝非对现实的逃避,它可以提供内容充实的环境,使人们过上真正的生活。
我并不是说虚拟世界将是某种形式的乌托邦。和互联网一样,除了美好的事物,虚拟现实技术几乎必然导致负面事物的产生,必然被滥用。物理现实也有弊端,虚拟现实与之相似,它为各种人类情境创造空间,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邪恶、丑陋的一面。
我会更加关注理论而非实践中的虚拟现实。在实践中,通向全面虚拟现实的道路注定崎岖不平。倘若10到20年内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是无法被人们广泛接受,我并不会感到惊讶。毫无疑问,它会朝着我意想不到的各种方向发展。不过,一旦虚拟现实技术成熟,它就能提供与物理现实不相上下的生活,甚至超越后者。
★
本书书名反映了我的主要诉求。读者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每个虚拟世界都是一个新的现实,即现实 +。增强现实就是对现实的补充,同样是现实 +。某些虚拟世界与日常现实世界一样美妙,甚至更好,所以还是现实 +。如果我们是虚拟人物,那么现实的含义就不是我们思考的那么简单,这也是现实 +。多重现实将会构成一个大杂烩,仍然是现实 +。
我知道,我的论述与许多人的直觉相悖。也许你认为虚拟现实是现实 -,即虚拟世界是虚假现实,并非真实的;或者说,没有任何虚拟世界可与日常现实媲美。我将通过整本书的论述,努力使读者相信,现实 + 才是更加真实的。
★
本书作为一个课题,探讨了我所说的技术哲学(technophilosophy)。技术哲学包括:(1)提出关于技术的哲学问题;(2)借助技术来回答传统的哲学问题。
我提出这个词,是受了加拿大裔美国哲学家帕特里夏·丘奇兰德(Patricia Churchland)的启发,她在1987年的里程碑式著作《神经哲学》(Neurophilosophy)中介绍了何谓神经哲学。神经哲学包含提出关于神经科学的哲学问题和借助神经科学来回答传统的哲学问题。技术哲学与技术的关系同样如此。
有一个通常被称为技术的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的领域正蓬勃发展。它针对的是技术哲学的第一部分,即提出关于技术的哲学问题。技术哲学与前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其第二部分,即借助技术来回答传统的哲学问题。技术哲学的关键在于哲学与技术的双向影响。哲学有助于解答与技术有关的问题(通常是新问题),而技术有助于解释关于哲学的问题(通常是老问题)。我写作本书,目的是同时解释这两种问题。
★
首先,我希望借助技术来解释若干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外部世界问题。至少,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解答笛卡儿的问题,即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如何知道现实不是幻象。我在第2章和第3章将借助模拟假设,以及“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现在并非虚拟人物”这样的提问,来探讨上述问题。
不过,虚拟现实概念的作用不只是解答问题。它使得外部世界问题更加尖锐,因为笛卡儿牵强附会的妖怪说转化成了由计算机生成的更加实际的场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此类场景。在第4章,我得出结论,虚拟现实概念使得笛卡儿之问的诸多常见答案黯然失色。第5章通过对虚拟现实的统计推断来证明,我们无法知道自己身处虚拟世界。这一切导致笛卡儿的问题更加难以解答。
最重要的是,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外部世界问题做出回应。第6章至第9章论述了如果我们确实身处虚拟世界,那么桌椅之类的物体不是幻象,而是完全真实的对象,同时也是由位元(比特)构成的数字对象。这个结论使我们倒向了现代物理学所谓的“万物源于比特(it-from-bit)假设”,该假设认为,物理对象既是真实的,也是数字的。模拟假设和万物源于比特假设是受现代计算机科学启发而提出的两种理论,通过思考这两种理论,我们就迈出了解答笛卡儿经典问题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笛卡儿的观点:我们不排除自己自身处虚拟世界的可能性,而在虚拟世界中,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因此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这个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虚拟世界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一旦我们证明,虚拟世界确实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特别是证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笛卡儿的观点做出回应。
我不会言过其实。我的分析并非针对笛卡儿的一切观点,而且也没有证明我们对外部世界知晓甚多。但是,如果说我的分析确实有用,它的用处就在于揭示了西方传统文化质疑人类能否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理由。因此,当我们确定自己了解周围的现实世界时,本书的分析至少让我们具有一定的依据。
我们还会运用技术来阐明关于心灵的传统问题:心灵与肉体如何互动?(见第14章。)意识为何物?(见第15章。)心灵存在于肉体之外吗?(见第16章。)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将分别考虑通过三种技术,即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对其进行解答。反过来,思考上述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技术。
值得强调的是,我对意识和心灵的观点不是本书主要的关注点。我在其他著作中探讨了这些话题,本书很大程度上与之无关。我希望,即使是那些在意识问题上与我意见相悖的人也会被我对现实的描述吸引。虽然这么说,但这两个领域还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前述虚拟现实是真实现实这一主题,第15和16章重点论述了它的第4个部分,即虚拟心灵和增强心灵是真实的心灵。
技术还可以用来解释关于价值和道德伦理的传统问题。价值指的是好与坏、进步和退步。道德伦理指的是对与错。美好生活依靠的是什么?(见第17章。)如何区分对与错?(见第18章。)社会应当如何组织?(第19章。)在这些问题上,我绝不是专家,但至少技术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本书还会涉及其他历史久远的哲学问题。上帝真的存在吗?(见第7章。)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见第8章。)语言如何描述现实?(见第20章。)我们通过科学对现实有哪些了解?(见第22章和23章。)事实表明,要得出虚拟现实是真实现实的结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这些古老的问题。与前面一样,技术与哲学问题互相诠释,对技术的思考可以阐明古老的哲学问题,而思考后者又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
★
我也希望借助哲学来处理关于技术的新问题,特别是与虚拟世界有关的一切技术,包括从增强现实眼镜和虚拟现实头显提供的游戏到对整个宇宙的模拟。
前文已经概括了本书中心论点:虚拟现实是真实现实。就虚拟现实技术而言,我的问题将是:虚拟现实是幻象吗?(见第6、10和11章。)什么是虚拟事物?(见第10章。)增强现实确实能使现实得到增强吗?(见第12章。)在虚拟现实中,我们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吗?(见第17章。)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表现?(见第19章。)
此外,我还会探讨其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智能手机、互联网、深度伪造(如“换脸”)和通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没有被深度伪造欺骗?(见第13章。)人工智能系统有可能获得意识吗?(见第15章。)智能手机拓展了我们的心灵吗?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聪明还是愚蠢了?(见第16章。)计算机究竟为何物?(见第21章。)
以上都是哲学问题,其中许多也是极其现实的问题。现在我们必须立刻决定如何使用电子游戏、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未来数十年,我们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此类现实问题。由于在虚拟世界游荡的时间越来越久,我们必然纠结于这样的问题:虚拟生活是否具有充分的意义?最终,我们可能不得不决定是否将自己完全上传到云端。哲学思维有助于我们想明白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
在本书结尾,你将了解诸多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将邂逅过去千百年来的历史伟人,还会了解到近几十年的当代人物和观点。我们将涉足大量的核心哲学话题,包括知识、现实、心灵、语言、价值、道德伦理、科学、宗教等。我将运用数百年来哲学家们设计的一些强大工具,来思考以上话题。这只是我的一个视角,而大量重要的哲学思想本书并未涉及。不过,读完本书,读者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哲学的部分历史图景和当代图景。
为了帮助读者思考本书中的观点,我将尽可能联系科幻小说以及大众文化的其他方面来做论述。许多科幻小说作者就像哲学家一样,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探究。我经常研读科幻小说,从而产生新的哲学观点。有时我认为科幻小说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正确的,有时又认为是错误的。总之,科幻场景能够激发大量卓有成效的哲学分析。
在我看来,介绍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实践哲学。因此,我在多个章节开篇提出关于虚拟世界的哲学问题、介绍某些哲学背景后,接下来通常就会迅速开始深入探讨上述话题。我会分析虚拟世界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对现实 + 观点进行论证。
这样一来,本书与我之前的著作一样,随处可见我本人的哲学论点和论据。虽然某些章节重温了我在学术论文中讨论过的理论基础,但是超过一半的内容是全新的。所以,即使读者是哲学老兵,我也希望读者在这里有所收获。我还提供了一份网络附件(consc.net/reality),添加了大量注解和附录,包括学术文献的链接,以便读者更深入地追踪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
★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第1部分(第1章和第2章)介绍本书的核心问题以及发挥核心作用的模拟假设。第2部分(第3至5章)重点探讨有关知识的问题,特别是笛卡儿外部世界怀疑论的相关论证。第3部分(第6至9章)关注与现实有关的问题,以充分的理由初步证明我的“虚拟现实是真实现实”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本书接下来的三个部分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中心论点。第4部分(第10至13章)回归现实世界,关注的是真正的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头显、增强现实眼镜和深度伪造。第5部分(第14至16章)关注与心灵相关的问题。第6部分(第17至19章)主要讨论价值和道德伦理问题。
最后,第7部分(第20至24章)重点论述语言、计算机和科学的基本问题,这些要素是完全推进现实 + 构想所必需的。最后一章对笛卡儿外部世界问题的解答现状进行总结。
不同的读者可能希望以不同的方式阅读本书。大家不要错过第1章,但之后便可自由选择。在尾注中,我推荐了若干可能的阅读方式,如何选择取决于读者自己。许多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第2、3、6和10章也许非常有助于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知识,但并非不可或缺的。
大多数篇章都是以介绍性资料开头。每一章的结尾和全书临近结束部分,有时会出现更密集的讨论。如果你追求的是篇幅较短的读物和更加轻松的阅读体验,可以尝试阅读每一章的前2到3节,然后随时跳到下一章。
★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相和现实正受到质疑的时代。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处于后真相政治时代,在这个时代真相无关紧要。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没有绝对的真相,也不存在客观现实。有些人认为现实只存在于大脑中,因此何为真实,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本书谈到的多重现实可能刚开始会使人联想到类似的观点,即真相和现实没有价值。然而这并非我的本意。
我的观点如下:我们的心灵是现实的一部分,但大量的现实存在于心灵之外;现实包含我们的世界,也可能包含其他诸多世界;我们可以创建新的世界和新的现实。我们对现实知之甚少,但是可以努力了解更多。当然,也许有一部分现实,我们永远无从知晓。
最重要的是:现实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真相意义重大。关于现实的真相是存在的,我们能够设法找出真相。即使在一个多重现实并存的时代,我仍然相信客观现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