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重塑:四步完成生涯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关于职业转型,你知道的可能是错的

这些年,我累计做了几百个“职业转型”的案例咨询,我发现,大家除了缺少具体怎么转型的方法外,对“到底什么是转型”这件事的认知也有很多误解。

一、关于转型的三种误解

误解1:转型是中年人才会考虑的事情。

提到职业转型,很多人认为这是在职业中期才会有的需求或现象。

2019年春节过后,94年出生的姑娘小婷通过“在行”找到了我。小婷很优秀,毕业后靠实力加入一家头部的券商公司,在分所的营业部做了1年理财规划之后,被推荐到直属营业部做运营,她只用了8个月就做到了运营主管,普通人至少需要3年才能拥有这样的成绩。10个月后,因为表现优异,她获得内部晋升机会去集团总部,但直属老板不愿放人,跟小婷说:“你是个老实孩子,不适合去那种勾心斗角的部门。”

小婷平静地说完以上的经历,我本来以为要辅导些“向上管理”的技巧,没想到她话锋一转说:“其实我很感激我的老板,他的一句‘不适合’点醒了我。我就算去了总部,如果长期从事一份自己有能力做好,但很难真正投入其中的工作,到最后可能还是会被动地面临转换赛道。比起跟钱和数据打交道,我更希望从事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主动出击,提前做准备,去到我真正有热情的领域,我希望我的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而不是在30岁的时候,看到自己50岁的样子。”

小婷的案例是今天职场中很多优秀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开始主动寻求改变和突破,他们中有些人在职业初期就在寻找长期方向,并且主动提升自己,上一代人在三十多岁才会有所察觉和重视的问题,他们在二十多岁就开始思考并付诸行动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跟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职场新生代崛起有关。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对于权威和成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对于知名大公司不再盲目迷恋,而是会选择去那些更能发挥他们优势和兴趣的小平台。他们对于职位的追求也不愿压抑个性,更不愿为了世俗意义的“成功”而牺牲掉当下的快乐。当这种“幸福需求”觉醒时,他们就会反思:当前工作的价值何在?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转型”不是中年人的特权,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探索时,就可能产生职业方向改变的需求。

误解2:转型要从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寻找方向。

经常听到来咨询的客户有这样的感叹:“我特别想做××工作,但没有行业积累和资源,不敢转过去。”

因为职业的原因,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跨行业转型成功的案例。例如,我的一个学员转型前是一名退役军官,但他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部队离开后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副总裁;我还有一名非常成功的律师朋友,因为对于美食的热爱,转型去做了一名面包师,并且发誓要做出比法国牛角包更好吃的中国面包。

其实这样的职业转变不是现代职场才有的事,但丁在40岁时写了《神曲》;保罗·高更在35岁才辞去银行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全身投入绘画,最终在大溪地群岛成为一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画家;如果你读过《送别》的作词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你会惊叹于人一生的职业经历竟可以丰富到几乎没有边界。

真正决定我们能从事什么事业的,不应该局限于我们当下的现状或者我们有什么资源,而是要去探索自己内在的热情,并且真正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始去做。

误解3:外在职业变化可以让自己突破职业瓶颈。

还有一类希望转换职业的人,他们因为当下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对新的工作充满期待:

“我只要换一份工作就再也不用和这么烦人的老板打交道了!”

“我到了关键的岗位就再也不用做这些琐碎、重复的事情了!”

“如果自己创业,就可以天天做自己喜欢的且有意义的事情了!”

但现实情况却是:

本以为不做销售就可以不用整天给客户推荐产品,但到了职能部门后才发现,自己依旧很难让他人采用自己的提案和建议。

本以为到了关键岗位自己可以利用大项目提升能力,结果发现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样的交付压力。

创业前,特别爱好摄影,创办摄影工作室之后,天天就是来回打磨照片,想象中的新奇与激情也在慢慢褪去。

很多人在思考职业转型时会过多考虑外在的资源、信息、岗位等,他们以为当这些东西到位后,自己就能立马进入角色,转型成功,其实他们误解了转型真正的定义。

二、职业转型的本质:重新塑造职业身份、实现内在转变的过程

分享一位我特别佩服的人——兵姐的职业经历,她的职业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转变,每一次转型跨度都不小。

第一次,国企13年。兵姐大学学会计出身,毕业后她在央企集团旗下的一家合资公司用3年做到了财务经理的职位。因为不想过这种一眼能看到50岁样子的生活,她主动选择调岗成为一名北漂。结果刚到北京就遭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面对困难她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下来,所幸遇到了职场贵人,选择一个国企的平台,重新开始。

第二次,外企15年。在国企工作十多年后,因为内在渴望转变加之集团重组,兵姐主动选择从高位退出,她戏称自己从国企最年轻的领导沦为“无业游民”。但此时兵姐是希望借助这样的“暂停键”来开启深度的内在探索。她结合自身能力优势,加之考察了外部环境后,果断选择加入一家从事石油行业的外企,从中国公司的财务经理一直做到中国区首席代表。

第三次,画家。2015年,在职业生涯经历二十多个年头后,兵姐在职业之余开启了自己的“兴趣之旅”。她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始跟随名师学习绘画,两年后,她出版了自己的首本画册《素面朝阳:张兵水墨集》,2017~2018年三次参加国内画展,2018年4月在德国参加中德艺术家作品展。

兵姐跟我说,她不知道自己接下来有什么变化,但她有一条原则就是:她不会局限于自己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下一步做什么,而是会向着那些能极大丰富和完善自己,能提升自己内在能量的方向和领域出发,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迎接更多挑战。

从兵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转型跟普通的跳槽、换工作不一样,换份工作通常只是涉及外在职业角色和环境的变化,比如你每天的工作任务、所处的环境和接触什么样的人不一样了。但职业转型涵盖的范围更广,除了外在的转变外,它更包含了一个人内在的转变,例如:“我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我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甚至还包括更抽象一些的问题“我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改变些什么?”等。

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时代,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它更是我们获得认可和承载人生意义的载体,在“转型”和“折腾”的背后是一个人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以及不断调整自己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体现。对于每一个渴望在人生不同阶段活出精彩的人来说,当原有的工作不再具有挑战性或乐趣时,他就会开始思考转变。

这样的转变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人自我身份转变和认同的过程,是我们探索自己,完成自我身份重新塑造和解释的过程。即使你前期的准备和积累的资源再多,当真的要离开自己常年熟悉的领域时,你才会发现转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三、变化的时代,需要终身转型的人才

既然转型这么难,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这件事情呢?

辅导众多职场人转型的这些年,我见证了很多人的转型过程,我本人也经历了两次职业转型,现在依然走在冒险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征程中,艰难却义无反顾。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变复杂的时代,终身转型的人或许是这个时代更为需要的人才。

从成长阶段来看,一个人无论选择的职业领域是什么,我们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需要去完成相同的“人生转变”任务:

走上社会之初,我们需要从对他人依赖到独立自主的转变。

三十多岁时,我们需要修炼核心竞争力,去跟更多的人群或价值产生连接和互助,为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做好准备。

再往后的人生,我们要打开自己,连接更为丰富的资源,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拓展生命更多可能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一个终身学习和成长的人,生命状态正是以一种交替变化的方式向前推进:稳定、变化、稳定、变化……最终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不断成长的形态。这样的人不仅能在岗位上不停探索、发挥自己优势,还能更有内在驱动力去主动规划、布局,去实现下一次的创新和突破。在个体崛起的时代,这种突破线性的发展模式、追求螺旋式上升的职业发展路径,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样的人才也恰恰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