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重塑:四步完成生涯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从现象到本质:说透职业转型这件事

第一节 变化时代,人人都要职业转型吗

一、什么人需要考虑转型

我曾在国外的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年职业生涯转换》,副标题是“如何在你40、50、60岁时开启一份新职业”。文中提到美国政府的一项研究:在美国,一个人从18岁到46岁的职业生涯中平均会经历11份工作,这些变动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而且这种现象正在全球蔓延。

在我国虽然没看到类似的数据,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职场人主动求变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比如,我就经常收到职场人发来这样的求助问题:

面对岗位/工作内容/职业生涯变化带来的压力时,该如何应对?

面对新的工作机会,如何选择?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如果发现现在从事的职业方向不适合自己,如何做出改变?

这些问题大多来自有一定经验的职场人,他们有专业技术,职场关系也不错,但不甘心遵循自己一眼看到头的职业轨迹,于是想改变自己的职业甚至换一种活法,但不知道如何做出恰当的选择,做出改变。

面对变化,是跳槽、换份工作就可以解决,还是必须要转型?变化时代,人人都要转型、换赛道吗?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考虑转型呢?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伊瓦拉教授跟踪研究了40名转型的职场人之后,提出了“职业选择金字塔”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金字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们找工作时能一眼看到的东西,比如:我在××公司做产品经理。如果一个人是被行业、岗位的外在条件诱惑而想转型,他对职业的理解基本停留在这一层。如果只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职业选择,很容易掉进坑里,因为他只看到了职业的表面,一旦上手去做,才知道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喜欢坐在环境优美的咖啡馆和经营一家咖啡馆,完全是两回事。任何一份看上去光鲜的职业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

金字塔的第二层次是能力、动机、价值观,这些要素相比起头衔等外在条件是我们相对内控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不会因为换一份工作或岗位而变化。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到了这一层,关注点不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开始从能力优势和长远价值交换的维度看待职业决策。这一层的人会考虑“我最擅长做什么?”“这个行业未来2~3年的趋势是什么?”“我想要在这家公司实现什么价值?”等问题。

金字塔的第三层次是我们对于人生追求和世界的看法,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的理由,它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和人生的意义。如果有一天你跟周围的人说你想换工作,所有人都觉得你疯了,明明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换,瞎折腾,或许你就到这层了。当一个人摆脱了传统世俗的价值束缚,而是基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驱动去选择职业,就到达了这一层。

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些“职场金领”的高管朋友,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热爱和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性,毅然放弃原有赛道多年的积累,转去新的赛道,整个过程非常让人触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看上去提供了无限选择,但其实很难确定明确方向的时代,每一个求变的人是否真的适合转型呢?当你冒出转型念头时,我建议你先用职业选择金字塔对自己的职业动力做一番检视,再考虑是否真的要转换赛道、换种活法。

第一层次——要慎重。

职业动力停留在金字塔第一层的人,我不建议转型。

之前辅导过一个学员,因为晋升失败,于是想从后台的财务职能岗位转去前台做金融产品的销售。但我们梳理后发现,她无论是能力优势还是资源支持都非常不适合做销售,于是在我的建议下以及她再三思考后,她选择换一个小一点的平台去实现理想的收入目标,同时还能兼顾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事后她说幸好当时没有冲动转型,否则后果很难想象。

第二层次——可考虑。

职业动力在金字塔第二层的可以考虑尝试转型。

如果一个人是被做事的热情驱动,想去挑战新领域和新工作,就要抓住机会去尝试和探索,然后在结果的反馈中一步步推进。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曾经的人力资源工作中就很享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员工实现成长的过程,对个人成长学科也充满了好奇和激情。这些动力驱使我做了很多学习和尝试,并最终让我离开之前稳定的外企金领岗位,转型成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因为这是我更喜欢、更有激情的事情。

第三层次——好时机。

职业动力到了金字塔最底层的人已迎来转型最佳时期。

如果有一天你已经想清楚了自己这一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已经付出行动,达到了金字塔的最底层,而且发现想做的事情和当下在做的事情无法调和的时候,那么恭喜你,转型的最佳时机已经到了。

我的恩师——新精英的创始人古典老师,当年在新东方教英语的时候就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练课程,以及积极地拓展生涯咨询实践,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愿景,因而从新东方离开,开创了新精英,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二、动机6问,帮你避免盲目转型

如何能更好地判断和梳理职业转变动机是否到了第二和第三层呢?我整理了一张检视清单,用来更好地觉察自己的转型动机,在出发前,请认真地回答下面这6个问题:

1.我有哪些内心想尝试,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

2.你周围的人经常向你请教什么问题,其中你对什么话题最感兴趣/最兴奋/最有成就感?

3.当我获得我想要的,我会给社会、公司、家庭带去什么样的影响?

4.是什么在阻碍我得到想要的?我在顾虑和担忧什么?能短期克服还是要长期积累?

5.为了帮助自己建立一个支持、问责的环境,有谁可以成为我的支持者、帮助者?

6.我可以做的一个最小的行动是什么?

我建议你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认真回答这6个问题。如果你对于这些问题能很快作答,并且答案清晰明确,就说明你对于转换职业的思考脱离了简单的表象吸引,进入到更内在、更深层次的思索中。

所以请诚实地面对自己,用这6个问题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这份内在的力量也会让你更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三、什么人不适合转型

有很多职场人都问过我,有没有哪些情况或者哪类人不适合转型,从我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其实没有哪类人完全不适合转型,但以下两种心态容易使人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需要引起我们关注。

第一类是在转型中寻求绝对安全,思维僵化。他们会期待下定决心后,通过一次转型就改变之前所有的事情,对于这类人我通常都不太鼓励去转型。因为真正的转型首先要做的事很可能是试错,我们换到一个新的行业或职业,会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可以用小范围、低成本的方式去尝试新行业的工作,但即便如此也有可能面临反复。我之前辅导过一个学员就因为想挑战自己,从教育行业转型去了金融行业,结果坚持了两年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教育行业,于是又折腾回来,所以在转型过程中保持开放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

第二类是心态上太急,想要一步到位。心态上操之过急的人通常是把转型当作简单的跳槽、换工作,但真正的转型本质上是一个自我身份转变和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人职业身份重新塑造、阐释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通过短暂外表变化就能实现的。我的一个学员在探索转型后给我写过一段话:

“原来转型是一个如此漫长的过程,从自己起心动念到新岗位重新开始,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这其中的纠结、反复、迷茫、无助,但庆幸的是,在导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坚持下一步步行动,最后的结果我很开心。”如果一个人抱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转型成功的心态,很可能在遇到挑战时就会自我怀疑和否定,甚至半途而废。所以决定转型的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转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起心动念到进入新的岗位重新开始,需要逐步调整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一个人想要寻求转变时,如何能有效避免抱有寻求绝对安全或者操之过急的心态呢?

迪士尼将他和团队的创作过程分割成了三个阶段: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在梦想家阶段,大家天马行空地启动想象力,并且不必考虑能否实现的问题,也不允许有批评;到了现实主义者阶段,才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的问题,同样也不允许批评;直到批评家阶段,才开始有批评。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过程都包含着这三个角色,只是普通人这三个角色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这导致每一个角色都没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例如当你憧景一个梦想时,你现实主义者的角色同时会担心,这能实现吗?甚至干脆就调动批评者的角色说:“你根本实现不了你的梦想。”同样的,你也很难做一个尽兴的批评家,因为这时你的梦想家角色可能会跳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个没有想象力的家伙,你知不知道你在给我泼冷水!”而现实主义者的角色也可能会跳出来说:“你除了批评还会做什么,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

这三个角色混在一起,一个人的思考就会变得混乱,而将这三个角色切割开,给每个角色单独的空间,这种混乱就会大为改观,并且在每个单独的空间内,这个空间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就会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现实中,当你想要思考任何梦想或想法时,给自己设定一个“梦想家”的角色,在这个角色里你可以尽情想象,而不允许有任何批评;等进入“现实主义者”的角色,你就给自己制订实现梦想的计划;最后进入“批评家”角色,再从多方面发现梦想和计划不足,三个角色多轮换几次,你的疑虑和恐惧就会降低很多。

生活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迪士尼的策略对我们都是一个极有借鉴意义的思考模式,变化的时代,不断折腾和前进才是最大的稳定。